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与银幕英雄同游“红色土地”

 

 

  新闻前提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被誉为“红色土地、壮丽山河”的保定

  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毛主席曾亲笔为它题词“抗日模范根据地”;在这里英雄的保定人民为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寇进行过殊死搏斗,从巍巍狼牙山舍生取义的五壮士,到水乡白洋淀足智多谋的雁翎队;从保定外围机智勇敢的敌后武工队,到冀中平原“村自为战”的冉庄地道战;从唐河岸边宁死不屈的儿童团长王璞,到太行山下神出鬼没的爆炸英雄李勇。当年,这里到处是复仇的战场,到处是杀敌的战场,日寇中将阿部规秀就在这里被击毙,令日本侵略军上下一片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这里催生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红色文艺经典和优秀人民作家、艺术家,他们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的英雄壮举,也再现了抗日烈士的光辉风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创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在保定一带的革命英雄故事,有的写成小说有的编成戏剧有的搬上银幕。在种种艺术形式中,银幕上的英雄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最深影响最大,这得益于真实的故事、原汁原味的环境和演员传神投入的表演,于是“金环”“银环”“林道静”“高传宝”“李向阳”等等,便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一代青年的偶像。

  前不久,曾真实演绎过一位位抗日英雄与将士,奠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老艺术家们,应保定旅游局邀请齐聚保定,以表达他们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庆贺和对给了他们梦想与事业的这片热土的感激。

  被请回保定的这些老艺术家中,有《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与银环的饰演者王晓棠、韩燕来的扮演者赵汝平、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的扮演者安吉斯、胖墩的扮演者吴克勤、电视剧《小兵张嘎》中嘎子的扮演者谢孟伟、《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扮演者朱龙广、《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红旗谱》中高老明的扮演者村里、《柯棣华》中柯棣华的扮演者朱时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胡福才的扮演者霍德集,以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葛存壮、刘江。还有从保定走出去的著名词作家阎肃,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苏叔阳等等。

  回到保定这片红色的土地,老艺术家们感慨万千,他们说在电影里无论演英雄还是演敌人,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敬佩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热爱这片养育了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的土地,感谢在保定市实景拍摄的14部经典抗日好电影。正因为如此,这些年逾七八旬的老艺术家,不顾年事高、天气热,像回自己久别的老家那样激动……

  保定故事多

  位于河北省中西部的保定,自古以来就是出“故事”的地方。

  从2300多年前战国建城池开始,保定一直为各朝各代的中心,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保定,出英雄也出壮士,出侠客也出文人。

  除此之外,保定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早在北宋年间,这里就建立了“州学”,明代扩建为“府学”,清雍正年间成立“书院”。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就建在保定东郊,叶挺、赵博生等共产党高级将领,以及蒋介石、白崇禧、陈诚、顾祝同等国民党将官都曾在该校就读。保定育德中学曾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等都是该班学员。保定还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这些丰厚的历史积淀,让保定的“传奇故事”层出不穷、动人心魂。

  然而,在保定诸多的“故事”中,最感人至深铭刻心中的当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这是因为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大革命时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这片热土上的百姓,始终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保定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大。在这里诞生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1938年,毛主席亲笔为它题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什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能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因为这里战略位置极端重要,可以控制着平汉、津浦、 同蒲、平绥、北宁、正太等铁路干线,可以卡住日军运输的大动脉,还可以紧紧包围着日本华北方面军大本营和华北伪政权“临时政府”、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的驻地北平、天津、张家口市,以及保定、石家庄、唐山、太原等战略要地。因此,它的建立如同一把匕首插在华北敌人的心脏,可以直接扰敌后方,牵制着敌人大量兵力。

  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的人民由于首当其冲地受到入侵关内的日军的蹂躏,有武装抗日的强烈要求,这无疑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必备的群众基础。据了解,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共北方局已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工作,为党创建抗日根据地准备了必要的干部和群众条件。当然,这一地区还有广袤的平原做粮仓,有燕山、恒山、 五台山、太行山为依托和屏障,完全具备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自然地理条件。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丰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实战中形成主力兵团、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的“三位一体”的人民战争的武装力量体系,创建了依靠群众的一整套适合于人民战争的后勤供给补充、伤员救护、敌情侦察、通讯联络等工作系统。正因为如此,才能形成地道战、地雷战、交通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争等多种群众游击战争的战术,创造了人民战争史上的奇观。

  保定作家火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让保定成了文学创作的一片沃土。据保定师专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张同俭介绍,抗战时期,地靠京津的地理优势又以保定为中心的冀中根据地比其他地方接纳了更多的爱国志士。平津沦陷后,保定成了许多爱国志士杀敌报国的一个理想去处。他们的到来,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保定作家群中,除孙犁、梁斌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是抗日战争之后才开始创作的,当时的形势需要他们宣传和鼓舞士气,军区机关和下属各分区都建有剧社。剧社的成员多是又编又导又演,不少人就是由此走上文学道路的。如梁斌解放前的主要著作剧本《爸爸我错了》、《七·七》、《五谷丰登》等都是在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时为了剧社活动的开展而创作的。由剧社活动走上了文学道路的还有担任过冀中火线剧社社长的傅铎。他创作的新歌剧《王秀鸾》从伦理关系的新视角来反映根据地的现实生活,成为继《白毛女》之后又一部引起广泛影响的新歌剧。

  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的写作活动,是培养保定作家群的重要节点。这次广泛的群众性写作活动以根据地1941年5月27日的见闻为素材,发动根据地各行各业的人民将自己在这一天的见闻写出。据说这场写作活动从各地送上来的稿件装了好几马车。40多位编辑足足用了8个月才从中选出200多篇优秀稿件,而且发现和选拔了许多有才能的文学青年,如杨沫、李克、徐光耀都是由此开始拿起笔从事文学创作的。

  孙犁先生在根据地的宣传工作和编辑工作不仅使他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促使他在文艺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探讨。他不仅参加了《冀中一日》的选编工作,而且还根据选编中发现的问题写了《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为群众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为保定作家群的诞生,浇灌了第一盆甘露。

  上世纪50年代,保定作家群进入收获期,曾经转战于保定及周边地区的他们,在短短几年内便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保定及周围地区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梁斌的《红旗谱》、《播火记》,邢野的《平原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这些作品的问世在整个文坛引起轰动,而且也为后来将这些感人的故事搬上银幕奠定了基础。

  保定电影热

  保定作家群的创作成果,让新中国的电影业有了“灵感”。当这些作品几乎都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一批优秀艺术家的努力下,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艺术形象走进人们的心里,一段段生动而传奇的英雄故事传遍四面八方。

  为什么这些优秀经典抗日影片那么真实感人?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独特的魅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影片的拍摄现场,就是当年的抗日战场,就是影片中英雄原型和抗日军民与敌人较量、周旋、对峙的地方。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这些红色经典抗日影片的成功根本。《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保定清苑县冉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民集思广益,开展地道战,“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日本鬼子掉进一个个“迷魂阵”,常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被打得四处逃窜,因此鬼子们口口相传“宁绕黑风口(张登),不从冉庄走”。

  鬼子为什么怕冉庄?因为冉庄地道3000米,以十字街为中心,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形成了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古槐大钟、碾子、翻板、马槽、锅台、水井地道口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据了解,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而且冉庄地道还被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范例中。

  《地道战》的拍摄现场也在清苑县冉庄,所有地道都是真实的,所有环境都是原有的,甚至有些群众演员都是当年的民兵。正因为如此,导演根本不用给群众演员说“戏”,怎样钻地道躲避敌人,怎样设机关引诱敌人,怎样开火打击敌人,他们个个“门儿清”。八一电影制片厂老演员朱龙广,是《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扮演者,他说第一次看到冉庄地道时被震撼了。地道给了他创作灵感,乡亲们给了他激情,虽然那时他没有太多的表演经验,但是有了这些他演绎高传宝这个民兵队长时,感到心里特有“底”,以至于电影中他下达“命令”的那段戏成了经典,看过电影的人都记得那句台词:“各小队请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发生在保定市,保定市西大街便是该电影拍摄的取材地之一,这条街是保定历史上孕育古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最繁华的街道,如今,这条街现还保留着很多古建筑,百货店铺,字画书苑均保留着传统风格。据老艺术家回忆,当时负责拍摄场地的美工,几乎没什么布置和设计,基本都采用的是真实现场。虽然后来由于保定有些地方整体氛围变化较大,电影中有部分取景地改到了北京通县,但当时导演和编剧也本着“酷似保定”这一原则。多年后,说到这段往事,导演严寄洲仍记忆犹新。他说那年和小说作者李英儒曾去保定考察,发现城墙、炮楼都没法拍,决定可以在保定拍的就在保定拍,部分外景地转移到通县。在通县剧组那个美工手脚很麻利,刚定了点,他就把标语、场景都给布置好了。回到北京没半个月,通县公安局长给严寄洲打来电话说:“老严,你们快拍吧,我们顶不住压力了,群众看到街上尽是‘大东亚共荣’等反动标语,直骂我们是吃干饭的。”

  优秀儿童片《小兵张嘎》,是作家徐光耀取材于“雁翎队”编写的。“雁翎队”是白洋淀游击队的美称,他们生活、战斗在一望无边的芦苇丛中,个个有鱼儿般的水性,有鸟儿般的机灵,当年打得日本鬼子团团转。“嘎子”是“雁翎队”的“小八路”,自然得充分体现熟悉水性这一特征,而且还要展示淀内沟壕纵横、港汊众多、千顷芦苇、满眼荷花。作者写的是白洋淀,自然白洋淀是最好的拍摄场地。剧本定稿后,导演崔嵬着手挑选小演员。当时,有人主张将挑选重点放在会朗诵善表演的孩子身上,导演崔嵬要求绝对真实,在拍戏过程中,“一切都动真格的”。

  《小兵张嘎》中的许多小演员都是出生在城市里,游泳、摸鱼一类的活儿压根儿就没干过。于是,崔嵬将他们丢到白洋淀里与当地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结果他们个个都成了游泳摸鱼的小能手。在拍戏时,崔嵬也很会给小演员“造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入戏。电影“嘎子”安吉斯说,崔导找来拍片的孩子们头脑里根本就没有“表演”的概念,正是由于崔嵬给了他们真实的环境,他们也就“假戏真做”了。如堪称影片中经典的片断,小嘎子和胖墩在大堤上摔跤那场戏,扮演嘎子的安吉斯在演这出戏时竟然动了真格(他也是真的喜欢上了那支木枪),输了比赛后竟然“嘎气”发作,真的耍赖咬了“胖墩”一口,结果胖墩被咬得哇哇直叫。“嘎子”还说,当年拍电影时就住在老乡家,而且这个家也是电影里的“家”,所以拍摄时根本不紧张,因为周围的环境太熟悉太自然了。他还记得拍摄时老乡们就围在四周,拍完了老乡们就把甜甜的大西瓜送到他面前,说:“嘎子,随便吃,吃完了还有。”

  如今,保定已将拍摄这些影片的地方开辟为旅游观光地,“跟着老电影去旅游”不仅可以感受这片红色土地的美景,同时还可以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精神。

  ①白洋淀暮色

  ②冉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与银幕英雄同游“红色土地”  同游  同游词条  银幕  银幕词条  红色  红色词条  土地  土地词条  英雄  英雄词条  
红色旅游

 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修建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园于1990年8月落成。碑园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的元宝山,北距人间仙境九寨沟88...(展开)

红色旅游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三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直插哈达铺,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