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刘伯承元帅长子刘太行追忆父亲往事

   2007年4月13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北京西四环附近的一家宾馆,比约定时间提早了半小时。刚进大门,一位身穿蓝色中式棉外套、头戴棒球帽的长者迎面走来,他就是刘伯承元帅的长子、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刘太行少将。

 

  魁梧的身材、稳健的步伐、浑厚的声音,这位帅门之后承接了父亲从入伍当兵到军事教育的“衣钵”,却不曾亲耳聆听父亲讲述过去的战斗故事。“我爸爸在家里从来不谈战争,我所知道的大多是听周围的叔叔们讲的,还有就是从书上看到的。”不过,偶尔刘太行在吃饭闲聊时随口一问,刘伯承也会说上一两句。“比如有一次,我问爸爸什么时候认识叶挺的,他说是在南昌起义时认识的……”

 

  于是,我们就以刘帅生前对儿子的只言片语为线索,追忆刘帅那段轰轰烈烈的往事。

 

  “爸爸加入中国共产党缘于早年的一次腿伤。”刘太行说,爸爸一直坚持“不能见旗就拜”,所以他是在对党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才决定入党,并且“严格遵守党纪,任何时候都按党的规定和要求办事”。

 

  1923年,军阀混战时期,刘伯承是“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熊克武部队中一员名将。10月,他在一场激战中右大腿中弹,前往成都疗伤。“医生认为伤势严重,必须截肢,但爸爸坚决不同意,他说腿锯掉就啥都不能干了。”刘太行说,后来刘伯承自己找了位中医慢慢调养。不久,他的右腿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功能。

 

  疗伤期间,刘伯承读了许多书,也思考了很多问题。他决定脱离军阀,“后来熊克武专门派人抬着大轿请他回去当大官,他也没去,他觉得军阀太腐败了。”

 

  此时,刘伯承结识了在四川的中共党员吴玉章和杨闇公,一见如故,很快成了知己。刘伯承曾经回忆说:“1924年我在成都与闇公同志一起,可以说朝夕不离,论说局势。”

 

  然而,当吴玉章与杨闇公征求刘伯承对共产党的认识时,他却说:“我对共产党还不了解,现在不能加入。如果一见旗帜就拜倒,我觉得太不对了。”于是,吴、杨二人建议刘伯承先到各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再做决定。

 

  1924年秋,刘伯承伤势初愈,跟随吴玉章,从重庆出发,取道贵州、上海、广州,最后到达北京。近一年的考察,从西到东,又从北到南,使刘伯承大开眼界,他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希望所在。1926年5月,经杨闇公和吴玉章介绍,刘伯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小时候问爸爸是怎么认识陈毅叔叔的,他告诉我是在1927年顺泸起义中认识的。爸爸是起义军总指挥,陈毅是党的代表,负责政治工作,这是两人第一次合作。爸爸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陈毅穿了件西服,看上去挺帅气的。”因为问到了陈毅,刘太行从父亲口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武装起义——顺泸起义,才知道父亲在秦岭“虎口脱险”的经历。

 

  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北伐战争揭开了序幕。根据党的指示,他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名义回到四川,全面负责四川军事运动,推动四川军阀易帜。在四川万县,刘伯承会见了当时在军阀杨森部队任党代表的朱德,两人又在重庆会见杨闇公,研究四川的起义计划。他们根据党的指示和四川的形势,决定发动驻防在顺庆、合川和泸州的军阀部队举行起义,由刘伯承任总指挥。这时,陈毅正由中共北方区派回四川执行任务,也参加了顺泸起义的领导工作。

 

  1926年12月1日、3日,四川泸州、顺庆(今南充)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即顺泸起义。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领导的武装起义,为后来发动大规模起义,建立革命军队和革命政权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顺泸起义在167天后失败。刘伯承根据党中央的安排,撤离泸州,东下武汉。当刘伯承一行3人途经秦岭时,在一条崎岖山道上遇到一只老虎。

 

  “爸爸赶紧叮嘱大家不要紧张,不许吭气,他们就从老虎面前饶了过去。爸爸说,他后来还回头向老虎作揖,谢谢它帮了大忙。”说到这段细节,刘太行不禁笑了起来。

 

  1927年7月,刘伯承闯过一道道险关后到达汉口。这时,周恩来准备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爸爸与朱德、贺龙早就认识,但和叶挺是在南昌起义中第一次合作的。”刘太行说,“爸爸与朱德、贺龙、叶挺都不一样,他参加南昌起义时没有一兵一卒,是"光杆司令",主要负责制订作战计划,筹划路线。”

 

  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江西大旅社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宣布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周恩来为书记。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刘伯承到第20军军部协助贺龙拟制起义计划。他与贺龙曾在四川讨贼战争中并肩战斗,相识已久,这次在南昌城重逢,又都汇入到了革命队伍之中,他俩格外高兴,很快就写好了计划。周恩来看后,又让刘伯承征求叶挺的意见。

 

  刘伯承与叶挺,过去互闻其名却未曾相见。初次会面,叶挺只是仔细看计划,然后立即把计划退还给刘伯承,始终一言不发。刘伯承很奇怪,不知叶挺对计划持什么态度,就去问周恩来。周恩来笑着说:“噢,你还不熟悉他,他就是这个样子,要是不说话,就是表示赞成。”刘伯承一听,不禁笑了。

 

  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起义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的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刘伯承立即被党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并为中国工农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勤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些称谓在人民军队中沿用至今。

 

  “我1939年出生时,爸爸不在妈妈身边,他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为我起名叫‘太行’。”刘太行说,“后来爸爸告诉我,根据我家的家谱,我是‘太’字辈,又生在太行山,所以就起了这个名。”

 

  当时太行山条件艰苦,战争也很激烈。1940年下半年,徐向前去延安开会,经过太行山,刘伯承将1岁多的刘太行托付给他。“我是由徐向前和杨尚昆带到延安,交给朱德总司令代养,所以我叫朱德为朱爸爸。”直到1943年,刘伯承夫妇回到延安,刘太行才和父母真正在一起生活,“我很不习惯叫爸爸,而叫刘爸爸。”1945年夏天,刘伯承又到太行山,再次把儿子交给朱德照顾。

 

  刘太行幸运地在延安长大,比他小一岁的妹妹刘华北却没有见到抗战胜利的阳光。在日本投降前两个月,只有5岁的小华北,在延安保育院里,被半夜潜入窑洞的敌人杀害了。“爸爸一直觉得对不起这个大女儿,可他从不提起。”刘太行回忆说,父亲只是在临终前偶尔清醒的时候,对夫人汪荣华说:“我太对不起大女儿了,没有把她养大。”

 

  在刘太行的记忆中,身经百战的刘伯承元帅,在家是一位“对孩子成长非常负责”的父亲。“我读小学五、六年级时,语文课要背《社戏》《故乡》《鸿门宴》等许多课文,书都被我翻坏了。爸爸虽然眼睛不好,但自己动手帮我补书。”

 

  刘太行在哈军工读书时,刘伯承每个月都用毛笔给儿子写一封信,关心他的成长。“信的内容很朴实,教育我要听党的话,联系群众,不要搞特殊化,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准备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服务等。”

 

  刘伯承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很朴实: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有条件的情况下为国家做些事情。刘太行至今记得父亲在临终前留下的遗嘱:“爸爸要求我‘自食其力,实实在在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好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伯承  刘伯承词条  太行  太行词条  长子  长子词条  元帅  元帅词条  追忆  追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