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长征故事:南下与北上之争

 

  南下与北上之争,是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党内发生的一场斗争。当时中央提出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张国焘不同意,要南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中央在1935年9月12日召开俄界会议作过结论。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里说,“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也就是说,中央俄界会议认为,南下北上之争是原则分歧。对此,以前没有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有人提出,大家都是战略转移、战略退却,只不过你想退到北方去,我想退到南方去,就是战略退却的方向不同,只是一个意见的分歧。

  原则分歧和意见之争性质是有区别的。

  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这场斗争绝不是简单的战略退却方向的意见之争,实质在于要不要坚持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因为北上的战略方针是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上集体通过的,是党根据国内形势变化制定的正确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举过手,会下又出尔反尔表示反对,这既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也是违背中央的正确战略方针的。因为北上抗日是当时大势所趋。

  其次,这场斗争关系到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根本原则问题。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前,张国焘并不清楚中央红军的情况,他估计最少应该有10万人,当时在部队中提出“欢迎十万中央红军”的口号。周恩来回忆说,会师后张国焘问他,中央红军到底有多少人?周恩来告诉他说,我们在遵义时大约有3万人,现在也就是2万人左右了。张国焘一听脸色就变了。当时,张国焘手里握着8万重兵,而且兵强马壮。红四方面军从陕甘苏区撤出来以后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中央红军经过9个月的转战,兵力损失很大。红四方面军衣装整齐统一,看上去精神抖擞;而中央红军长途跋涉,衣衫褴缕。张国焘心里就不平衡了,加上张国焘在党内的资历超过其他任何人。所以,他仗着自己枪多、兵多,就不愿意服从中央的领导和指挥,提出要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否则没法北上。中央为加强两个方面军会师后的统一指挥,决定增补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但他不满足,他要当军委主席。中央又任命他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却企图改组中央,控制党的最高领导权。你什么意思?要用枪杆子指挥党,这肯定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这场斗争看上去是究竟是北上,还是南下,它的要害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

  斗争的再一个焦点是团结还是分裂,如果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按照中央的北上方针迅速北上夺取松潘,那么红军北上的时间会大大提前,艰辛程度会大大减轻,就不必过草地,损失那么大。张国焘坚持南下,事实上造成党和红军的分裂,给党造成巨大的损失,给红军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这场斗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见之争,是一个原则之争,路线之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长征故事:南下与北上之争  长征  长征词条  北上  北上词条  南下  南下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故事

 蒙古族抗日女英雄

      奇俊峰(右)和其姑母(1935年)。     奇俊峰任绥境蒙政会委员的派状。  她26岁就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内蒙古西...(展开)

故事

 冉庄地道战故事之一

   最使冉庄人民引为骄傲的,还是1945年6月20日的那次大战。那天,驻保定的伪绥靖军集团司令齐靖宇和清苑县伪县长丛殿墀,带领两个团1000多兵力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