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牛崇祥(“大鼓状元”变身“网红主播”)

  说起直播平台上的“网红主播”,许多人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90后、甚至00后的面孔,展示时髦的装扮或者新潮的生活方式。可是在“快手”直播平台上却有这样一位60后主播: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道出人间真情。他就是宿迁市57岁的苏北大鼓第八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牛崇祥。

 

  “说一位共产党员梁仲坤,这一天急急忙忙出远门。只因为十月天气有点冷,临行前他把棉衣穿在了身……”一身白衣的牛崇祥出现在镜头中,直播道具是简简单单的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形钢板。边说边唱,鼓声顿挫,手、眼、身、步无一不显真功夫。直播中,不少网友送出“烟花”“火箭”,到高潮处,更有一名粉丝送出“穿云箭”助兴。

  “我几年前就在‘快手’上用艺名开了‘苏北大鼓演员牛崇光’这个账号。”牛崇祥回忆试水直播的过程,“2016年,我的徒侄王长生提议说:‘叔,您上网直播苏北大鼓吧,肯定能火!’”一开始,牛崇祥没把这事放心上。2017年末,王长生再次遇到牛崇祥,帮他在手机上下载了“快手”直播APP。当晚牛崇祥就开通账号权限试水直播。最初有40人在线观看他的表演,一个多月后,在线观看的人数就涨到300多人,最多时达500人。短短两年多时间,“主播”牛崇祥的“粉丝”,从200人涨到现在的3万人。

  为了提高直播的质量,牛崇祥添置各种设备。买声卡时,店员问他:“您买这个干啥?”牛崇祥回答说:“直播用!”对方一愣:“您这个年纪还搞直播?”回忆起这段小插曲,牛崇祥笑了起来。心态很年轻的他说,其实网络直播和他以前在街头表演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摆地摊的时候,如果撂个三天五天才出来唱,观众就会一下子少很多。直播也是这样,天天播,人气就涨得快,看得人越来越多。‘嘎吱’一停好几天,粉丝就可能去听别的节目了。”

  在“快手”上收看苏北大鼓的粉丝,最小的只有15岁,大多数是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童年,往往是和爱听苏北大鼓的爷爷奶奶度过的,听着听着,自己也听上瘾了。

  牛崇祥在“快手”开直播,不仅收获了“粉丝”,还收获了学生。其中有两个“粉丝”就在宿迁当地,已经开始向他学习苏北大鼓。牛崇祥正式入门的徒弟共有4人。大徒弟是2015年收的,其他三位90后徒弟分别来自山东郯城、安徽砀山,以及省内连云港东海,他们是2018年4月正式拜师的。以前,身处异地的徒弟只能通过牛崇祥的录像光盘,边听边学,再把自己的表演拍成视频发给老师看。而现在,授业的平台搬进直播间。有的徒弟在快手上唱一段,请牛崇祥评点指导。而牛崇祥直播时,这些徒弟也会一边当直播间的管理员,一边学习老师的表演。今年疫情期间,牛崇祥还专门创作了作品《请战书》,用苏北大鼓宣传抗疫一线的英雄。

  回顾自己与苏北大鼓结缘的经历,牛崇祥说,他也是从“粉丝”变成了表演者。七八岁开始,他就对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产队请来艺人表演,他一场不落,甚至还跑到附近生产队去听。十几岁时,牛崇祥经过师叔的引荐,向苏北大鼓老艺人周伟兰拜师学艺,开始了自己苏北大鼓表演生涯。时代在变,曲艺传承却像“接力”一样,在相似的场景中,一棒接一棒往下传。

  从牛崇祥学第一部书《杨二郎劈山救母》,到如今,他光是录制成磁带和光盘的表演,就有34部书、长达8000多个小时,可整理为60万字的文字记录,这些苏北大鼓的表演内容全部在他脑中。“我太喜爱这一行了,一生的心血都花在这上面。满肚子都是书,就愁唱不了。”牛崇祥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肚里的书”尽可能多地传下去。

    正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德盛所说,非遗保护不是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人。保持“传承后劲”是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关键点,也是众多传承人共同的心愿。对牛崇祥而言,在年轻人聚集的直播平台上表演苏北大鼓,不是为了“打赏”或者出名,而是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民间曲艺产生兴趣,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扎根”。他说,古老艺术要不断与时代潮流碰撞融合,这样才会更有生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牛崇祥  大鼓  大鼓词条  状元  状元词条  牛崇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