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行远,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的老媒体人。因为在民族村寨的游历,他有机会接触到那里的很多贫困孩子。
资助了一些孩子之后,蒋行远除了工作,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在他一本翻破了的本子里,记满了孩子们的成长足迹。
作为孩子们的“代理父亲”,蒋行远会定期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孩子们的班主任沟通,鼓励和督促孩子们在学习之余努力学习民族传统乐器。
2002年,这些受资助的孩子,有的已初中毕业。按有关规定,这批学生接受资助只能是9年制义务教育。但这些孩子毕业后才15岁左右,她们对蒋行远说:“伯伯,我们还想再读书。”蒋行远急了!如果这些孩子就此辍学,一些女孩很有可能被迫结婚、进入社会。
为了给孩子们筹集资金,蒋行远利用自己善写美术字的特长,在工作之余替别人出专刊、办板报,以此赚到费用。他依靠工资、稿费以及各种劳务费,让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了基本保障。不仅如此,他还动员妻子拿出一部分工资,给孩子们购买过冬的衣服鞋袜。
由于蒋行远把精力和大部分都放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他一家至今仍住着不足50平方米的老房子。每到周末,他只好把学生分为两批带到家里改善生活。
在这个“代理父亲”及政府的关心和爱护下,30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如今,已有29个孩子走上了工作岗位,当初年龄最小的孩子也已经上了大学。
“爱心换来真心,温情传递真情。”蒋行远的付出也影响了女儿。在女儿看来,父亲蒋行远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却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儿女树立了榜样。他的女儿也加入了资助少数民族孩子读书的行列,和父亲一起把这份爱心和责任传承下去。
有爱同行,再小的家也会倍感温馨;有情相伴,再小的船也能扬起风帆。蒋行远20多年坚持不懈的付出,换来的是30多名少数民族贫困孩子人生命运的改写。他用父爱筑巢,以真情扬帆,唱响了一首爱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