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以开放促改革:金融开放前景与经贸合作展望

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金融业开放已成为重要一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 2022 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提到,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展望 2022 年,中国金融开放的着力点在哪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前景如何?“入世”20 年的中国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可发挥哪些作用?2022 年世界经济形势怎么样?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中国金融家》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杨盼盼。

1、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如何评价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成效?

自201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出现了新一轮的加速态势。从过去三年的情况来看,中国金融开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金融开放政策密集出台,这构成了金融业开放、互利的主基调。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2019年至2020年,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主要牵头部门密集出台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修订外资银行和保险管理条例,出台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在银行业领域,取消外资银行设立总资产要求,放松中外合资银行中方股东比例限制,允许在中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允许设立外资控股理财公司,鼓励在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外资银行业务准入的范围扩大,对于外资银行吸收存款的范围放宽,允许外资银行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经营代理收付款项业务,改进和放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要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等。在证券业领域,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已于2020年取消,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合资券商业务范围不再单独设限,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开放。在保险业领域,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比例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进一步统一中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规则。

第二,在对外开放新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有突破,经营业务范围扩大。2018年至2021年5月,银保监会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100余家各类机构。在一些领域的金融开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例如成立外资控股银行卡清算机构(连通公司和万事网联公司),成立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和贝莱德建信理财),成立首家外资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等。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达到8家,其中高盛高华、摩根士丹利华鑫、瑞银、瑞信方正证券通过提高外资持股比重实现控股,摩根大通、野村、星展、大和证券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外资控股的基金和期货公司也已设立。外资机构经营业务范围扩大,例如德意志银行(中国)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获得首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商资格,标普(中国)和惠誉(中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

第三,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中国金融开放的总体感知积极。2020年8-9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开展了一项有关中国金融开放的问卷调研和访谈,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我们分别与中国欧盟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进行访谈,并通过三大机构对其会员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了30份问卷。从访谈的结果统计来看,外资机构对中国金融开放程度有较多积极评价,67%的机构认为中国金融开放程度有提升,外资机构也将金融开放政策视为在华开展业务的最大机遇。从对中国金融开放政策的效果评价来看,对于股比限制的取消评分最高,这也体现出中国金融开放在准入层面的积极进展,同样较为有效的是债券通和取消QFII限额两项,这反映金融开放在除金融业开放的另一个层级——资本账户开放领域也取得积极成效。

第四,国际组织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态势持肯定态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直接投资限制指数(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egulatory Restrictiveness Index,FDI RRI)中包含了对金融服务业限制指数的测度,测度金融业外资股比限制、审批要求、人员任命和其他运营限制。中国金融业的FDI RRI自本轮金融开放以来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其2017年值为0.56,2018年下降至0.33,2019年下降至0.23,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0.05,这一水平已经接近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0.03),下降幅度位列所有样本国家之首。

2、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您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前景?

促进一国货币国际化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大致包括经济增长(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总体规模和人均规模)、以通货膨胀水平衡量的币值稳定情况、汇率中长期的稳定态势(中长期内不能过度贬值)、汇率短期灵活性、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物价水平较为稳定,汇率形成机制渐趋灵活,货币国际化在经济基本面上的可提升空间主要是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外汇市场交易方面,而这正是金融开放可以着力的地方。

正如我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金融开放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展开,一个是金融业的开放,另一个是资本账户的开放,两个视角互有关联,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金融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的助推也可以基于这两个视角展开: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国内发达的、有深度的金融市场,金融开放能够助推国内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通过金融业开放,一方面能够吸引最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机构来华展业,促进金融业的竞争和良性发展,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和金融产品,在与国际机构进行共同发展中形成中国金融业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业的开放促进国内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助推国内金融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由此,金融开放能够通过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来自基本面的支持,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也是下一阶段金融业开放应该秉持的思路。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但也需要辩证看待。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货币在国境之外的自由、广泛使用,这就使得在各渠道的可兑换性成为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从这个视角出发,资本账户开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审慎对待,在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会面临很多风险,历史上新兴市场的危机曾反复证明这一点。由此,我们在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思路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拓宽各个渠道的资金流入流出和管道扩容,二是大力发展离岸市场,三是在国内自贸区先行先试资本账户开放举措。资本账户的开放仍然是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做好风险控制。

3、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应该做哪些调整?您有哪些建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的调整首先需要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通过进一步的金融业开放,金融业需要助力我国实现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目标;最后,金融的发展和开放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

因此,对于金融业的调整可以考虑以下思路:一方面,应进一步促进金融开放。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开放,稳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金融业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结合、相促进。以债券市场开放为抓手推进下一阶段的金融业开放,提高债券市场的外资参与者比重,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在金融业准入开放取得充分较大进展的情形下,外资机构后续在国内展业活动的监管成为下一阶段开放能否继续向前推进的关键,这就需要监管政策和实践进一步跟上,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金融业开放的最佳实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金融开放和金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要注重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国内金融市场改革。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金融业提质增效;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多样化的投资者和投资产品,形成利率曲线和良性定价机制;针对居民部门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应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强具有养老金融和财富管理功能的金融产品发展;针对企业部门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应进一步发展,加大对绿色金融和促进创新的金融支持等。

4、区域经贸合作是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中国多边贸易体制改革进程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又会给中国对外开放带来哪些机遇?

区域经贸合作和多边贸易体制是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两个不同渠道,多边贸易体制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区域经贸合作则更多是经贸往来密切的经济体订立的区域合作框架。较多的观点认为,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陷入僵局相关,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竞争者和补充者。由于本问题主要是就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展开,因此将讨论主要局限于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今年是中国入世二十周年,但客观而言,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其成立以来的最大困难。2018年对WTO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开启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进程,各主要成员国提出了对WTO改革的方案,但由于各方对于WTO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的观点差异巨大,特别是中美看法截然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WTO乃至国际经贸规则的诉求不同,WTO改革举步维艰。正如对外经贸大学崔凡教授在其纪念入世二十周年的文章《再造理想国》中写道“代表了全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理想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其发展中这么快就走到了一个瓶颈。……当1995年人们欢呼自由贸易的胜利的时候,何曾想到25年之后,WTO不仅一轮谈判回合都没有完成,而且还面临上诉机构停摆的危机。”

中国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三年过去了,对于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思路需要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做出调整,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方案也应该更加具体,对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动需要中美弥合分歧,在尽可能多的领域达成一致。对于全球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经济学人》杂志提出了三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有助于理解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下一步思路:第一,贸易工具作用的上限在哪里?第二,当各类日益复杂的如人权、低碳等非贸易目标相互矛盾的时候怎么办?第三,新贸易壁垒造成的后果要如何管控?对于这些问题的应对实质上内化于多边贸易体制之中,但基于新的变化了的事实,中国身处其中需要改革重塑现有多边贸易体制,使其能够实现螺旋式上升,从而使多边机制满足现实的更高要求,这是中国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发挥实质作用的关键点。中国在WTO中的定位也正在进行调整,如何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桥梁,弥合双方分歧,是推进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关键。近期中国驻WTO大使李成钢表示,中国在WTO中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将放弃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例如农业和服务业领域,这是一个较好的进展,也和前面问题中我们说到的在金融开放领域取得的前期成绩相关。

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对于中国下一步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可以从历史视角来类比,中国入世二十年来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从复关谈判(后为入世谈判)伊始,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就与自身的对外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前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入世的效果,例如在一些国内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国有企业、产业补贴等问题,也是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焦点,在这些领域的以开放促改革,是下一步对外开放的机遇。

5、 您如何看待2022年中国外贸形势?对于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您又作何研判?

对于中国外贸形势的预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体的外需环境怎么样,也就是对应您这里的第二小问“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怎么样;二是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如何,通常是使用市场份额来衡量。因此,这里首先回答第二小问。对于2022年的世界经济形势,总体而言,疫情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减弱,但变种病毒对经济产生持续的脉冲性影响,也制约了经济复苏潜力。2022年经济增长的最大变数是发达经济体宽松政策的退出,受到通货膨胀持续高涨的影响,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央行将不得不考虑将政策收紧的幅度加大、时间前置。如果这一紧缩是主要为了预防经济过热,则其负面溢出效应相对有限,但是如果紧缩的节奏不合适,产生了抑制需求和流动性的负面效应,乃至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则会对我外需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从这个视角出发,2022年的世界经济会持续复苏,但受基期效应影响,同比增速不及2021年,同时出现下行风险的可能性上升。

而从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视角理解中国外贸形势,同样非常重要,疫情以来这一部分的变化可以说超出预期。从过去两年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疫情控制良好,复工复产及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替代能力是上升的,从2020年的情况来看,出口替代的份额主要来自于当时疫情较为严重的欧美国家,也正是基于这一现象,市场预计2021年中国出口将出现下行,但是受到新冠变异毒株的影响,中国在2021年持续填补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出口替代从欧美国家逐渐转到东南亚等受到德尔塔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国家,贸易实现超预期增长。按照相似的逻辑,如果2022年全球各国的生产情况进一步好转,则中国的出口份额就将下降,但如果疫情对关键供给区域仍有持续冲击,需要中国制造的补位,则市场份额就还将支持中国出口的增长。综合来看,受2021年高增长基数的影响,2022年出口可能不会如2021年那么强劲,但是不必过度悲观,出口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引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开放  开放词条  经贸合作  经贸合作词条  展望  展望词条  前景  前景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智库

 中美数字货币大局观

现在决定未来,位置决定态度。我们正面临传统国际货币体系向全新数字货币时代进化的历史转折点。虽然现存数字货币的形态万千,但其最终走向并非无迹可寻。中美现阶段货币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