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调查背景

  时下,正值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之际,笔者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仅种“口粮田”,甚至不愿意种田、粗放种田的现象。找当地的农民座谈,方知他们现今只种植“口粮田”。通俗地讲,就是一家人一年只种植一二亩田的一季稻谷,够一家人吃的口粮就行了。

  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首要原因。从2011年粮食单产和粮食出售价格计算,不计劳动力成本,种植一亩耕地,全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仅为2011年全国农民工月收入2049元的二分之一还不到。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致使种植粮食的收入与维持家庭必须的开支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我国大多数农户基本上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一家三五亩地种植粮食的收入,与日益提高的物价水平、不断增加的家庭开支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农民纷纷转向其它高收入的职业。

  由于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田;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干不了繁重的农活,种不了田;一些新生代农民没有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不会种田。

  我国耕地面积的逐年缩减、口粮、饲料、工业用粮、生物燃料用粮的刚性需求,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的影响等,都要求我们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如果农民仅种“口粮田”的现象蔓延下去,国家的粮食安全将无法保障。

  二、调查对象

  为了解湘潭市农民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最近,笔者在湘潭市5个县(市、区)抽取了200户农户,开展了农户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中趋降,粮食作物、瓜果面积调减,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有所回升,其它作物面积基本持平。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将有所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200户农户全年计划种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60.85亩,比上年实际播种面积减少24.38亩,下降1.64%。在接受调查的200户农户中,有56户农作物播种意向面积比上年减少,占29.5%;增加的只有40户,占21.1%;其余的持平。

  2、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粮食面积略有调减

  湘潭农民的种植习惯仍以粮食作物为主。调查显示,200户农户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1.4%,蔬菜面积只占8.0%。

  调查结果显示,200户农户今年拟安排种粮面积1227.33亩,比去年减少30.16亩,下降2.4%。其中稻谷面积1189.48亩,下降2.03%。从粮食内部结构看,早、晚稻和豆类、薯类面积减少,中稻及一季晚稻面积增加。早稻种植面积469.84亩,下降6.24%;晚稻面积515.43亩,下降4.14%;薯类面积20.55亩,下降8.05%;豆类面积17.3亩,下降17.81%;中稻及一季晚稻种植面积204.21亩,上升16.51%。

  调查结果显示,近两成农户拟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在接受调查的200户农户中,今年有35户农户拟减少种植稻谷面积,减少户数占全部调查户的18.4%,其中新增1户计划不种稻谷。在接受调查的200户农户中,有12户由去年种双季稻改为只种一季中稻,占全部调查户的6.3%。年计划水稻播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农户只有1户,比去年减少1户,种植15亩以上的5户,比去年减少3户,种植10亩以上有24户,比去年减少2户,种植5亩以上的106户,比上年减少4户。

  3、蔬菜、油菜籽面积增加,瓜果、花生面积减少

  200户调查户今年计划种植蔬菜面积116.62亩,同比增长4.59%;种植油菜籽11.25亩,增长11.6%,青饲料35.9亩,增长1.4%。花卉苗木、棉花、其它农作物等与去年持平;种植瓜果面积8.15亩,比上年减少2.89亩,下降26.2%,花生面积20.55亩,同比下降8.54%。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增加的原因是价格上涨。据调查,去年蔬菜价格上涨了15.2%。部分农民因种粮效益下降,调整了种植结构,少种一季稻谷,多种蔬菜,增加了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面积。

  三、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地位逐渐提升,而粮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物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近年来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重点内容。

  1、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粮食是农业支持保护的重点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不会有丝毫改变。粮食依然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粮食产业依然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因为没有粮食产业,其他的生产经营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我国来讲,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还有特殊的意义。一是我国人口比较多,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世界粮食市场都不可能保证我国粮食的的有效供给。二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0.11公顷,仅占世界人均面积的44%,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公顷,其中有463个县低于0.033公顷的危机线,而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三是从未来粮食的需求预测来看,2000-2020年之间,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在2000-4000万吨之间,2020年以后缺口可能要达到3000-5000万吨之间。因此,必须把粮食确定为农业支持保护的重点。

  2、我国建立粮食保护制度的紧迫性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份额还会进一步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而相对萎缩,如果不能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的基础地位就难以得到保护,如果农业的基础地位难以保证,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对农业的保护力度要加大,而且还要通过“以工哺农”等方面全面地支持农业。同时,在我国还有着现实的紧迫感:一是农民收入增幅年年递减,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水平。农民收入增幅逐年递减虽然与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也反衬出了农业支持保护滞后。今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将是经济的常态,如果没有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业将无法维持下去,农民将无法生存,农业主观上的萎缩将会大大加剧,要想维持农村的稳定,将要付出数倍于农业支持保护的成本。二是WTO将使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粮食属于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入世后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3、建立粮食保护制度的措施

  第一,国家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确定粮食生产经营支持区。第二,国家要加大对粮食支持区的基础建设的力度,保证产区有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加大对粮食支持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支持区农户的生产资料购置、农产品储存提供优惠的临时周转贷款。第四,对支持区的粮食生产生产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直接补贴,即补贴到户、补贴到人、补贴到田亩。从而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减少支持的中间环节,确保农民生产粮食能够得到实惠。

  四、当前制约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制约当前粮食生产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习惯原因,也有素质原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市场原因,既有技术原因,也有设施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当前粮食生产对农民来说仍然只是“不至饿肚皮”的副业,不可能成为“致富奔小康”的主业,种粮效益对农民激励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具体分析,主要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种粮效益不高。一方面,种粮成本居高不下。据我们在湘潭县调查发现,当前春耕生产所需的化肥、种子、柴油、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均呈上升趋势。当前尿素、碳胺、磷肥、25%复合肥、40%复合肥分别达到了2200元/吨、680元/吨、1500元/吨、2200元/吨,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5%、3%、5%、14%;种子价格则普遍比去年同期上涨2-8元/公斤,当家早稻组合汕优402、金优402分别为28元/公斤,24元/公斤,分别比去年上涨了16%和20%,部分专有组合如Ⅱ优航1号、冈优188、Ⅱ优5号高达50-60元/公斤,较去年上涨了8元/公斤,涨幅达到了20%;柴油达到7.2元/升,上涨了30%;用工成本则由去年的50元/天,上涨到80元/天。据此测算,今年湘潭市双季稻每亩生产成本将上升100元左右,增幅达到了12%以上,而今年早稻、中稻保护价分别只上涨了9.7%、10.3%,可以说,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吞噬了中央惠农政策给种粮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查中就有农户反映“现在国家多给的一点补贴钱,还抵不上一袋化肥涨的钱!。”另一方面,种粮比较效益低下。据我们在湘潭县的调查,目前湘潭县种植双季稻的平均纯收入约为570元∕亩,种粮每亩收益分别只有棉花的53%、烤烟的47%、柑桔的35%、辣椒的25%、西瓜的17%,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时必然调减粮食面积,改种其他作物。相对劳务经济,种粮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据调查,湘潭市农民工日工资水平在80元左右,相当于种粮农民日均工价的近4倍,可以说一个农村劳动力种一亩粮食的纯收入还不如打半个月工。多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尝到了不少甜头,而在家里种粮的农民吃尽了苦头,又没有赚到什么钱。两相比较,广大农民更愿意弃农务工。(见表1表2)

  (二)补贴方式不合理。按现在的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植一亩水稻可得粮食直补13.5元、农资综合补贴80.6元,但良种补贴却是按早稻每亩10元、中晚稻每亩各15元的标准补贴,这么算下来,种植双季稻的农户仅比种单季稻的农户多每亩10元的补贴。但从种子、农药、化肥等支出看,种植双季稻的成本比单季稻要高出一倍。因而这样的粮补政策并不能激励农民种植双季稻。此外,国家在确定粮食补贴时仍是根据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田土到户的情况来落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农民早已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搬迁。这些人的田土早已转包给其他的种粮大户种植,但补贴却照拿不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种粮的拿不到补贴,不种粮的反倒有补贴”的状况,不利于鼓励种粮大户,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见表3)

  (三)基础设施不牢。湘潭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全市1171座水库病险水库就占71.9%,新的渠系没有,老的渠系不通,沟渠淤塞,渗漏现象比比皆是,排灌能力基本丧失,有效的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67.3%,全市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地方属于干旱死角,这些都成了制约粮食生产特别是双季稻生产的一个瓶颈,加之近年来由极端天气呈频发重发态势,不少水利条件较差的农户反映目前种植双季稻面临着倒春寒、春夏涝、秋旱等多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风险大,成本高,种植意愿普遍不高。

  (四)青壮劳力不足。近年来,农村务工人员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黑头发打工、白头发打粮”是目前农村分工的生动写照。据湘潭县调查,该县长年从事田间劳作的60岁以上超龄劳动力占52.6%,妇女占45.3%。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文化程度较高、市场意识较强且年轻力壮的男劳动力,留守的大多是年龄偏大、体质偏差、文化偏低的“386199”部队,无论是体力还是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都较低,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五)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对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服务体系普遍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和服务功能,部分在岗人员为了谋生,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农资经营创收上,目前许多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销售种子、化肥、农药的经营实体。根据调查统计,湘潭市乡镇农技人员工资能够正常发放仅62人,占农技员总数的3.98%。全市没有一个县(市、区)安排乡镇农技站事业经费或工作经费,乡镇农技站无固定站房的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且没有一个农技站配备了电脑,可以说处于“无待遇保障、无工作经费、无示范基地、无办公场所”的“四无”境地,乡镇农技工作人员“三分之一半工半商、三分之一弃农经商、三分之一弃农务工”是普遍现象,根本谈不上开展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等工作。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综合水平较低。由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使大部分农民仍然沿袭传统农作模式,凭经验种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新品种、新技术使用率低,粮食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五、对策建议

  “三农”工作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粮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要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再次强调了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党委、政府要始终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牢记神圣使命,负起政治责任,坚持“四个重在”,完善各项举措,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从目前情况看,要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采取五大举措:

  一要完善惠农政策,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引导力。惠农政策是促进粮食生产的强大引擎。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粮食产业仍是弱势产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就很难有农业持续增效、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这几年,粮食之所以持续增产,关键得益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农民种地种田由过去的缴纳各种费用变成现在的得到各种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前,粮食生产由于比较效益低、财政贡献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区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与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要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完善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作为调动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加大对粮食生产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进一步完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探索实施植保补贴和粮食生产各类保险政策。要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使种粮收益和经济发展、社会物价水平相协调。要完善粮食生产奖励政策,对在粮食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有关人员实行重奖,大力营造全社会重粮抓粮的浓厚氛围。

  二要完善科技体系,持续提升粮食生产支撑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粮食生产的第一支撑力。这几年,在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之所以大幅度提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发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农民科技素质大幅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日益提高。要继续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在科技上下工夫,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在农业科技体系推广中存在的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普及慢等突出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推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粮食生产丰产工程、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工程等科技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力。山、水、田、林、路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和保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了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整理土地、稳定耕地、修筑沟渠、配套井桥,完善设施,强化基础,提高了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构筑了粮食生产的坚固屏障,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就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大力抓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扩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范围,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要强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林权制度等项改革,做到建管并重,形成配套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加强大保障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扩大机耕、机种、机收面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四要完善市场机制,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带动力。粮食具有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性,抓好粮食生产,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好市场的基础配置和传导带动作用。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求,建设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使粮食生产布局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要扶持壮大粮食深加工企业,通过外引内联、资金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生产、贸易、加工同步发展的产业化之路,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增加粮食综合效益,确保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实现粮食生产由规模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由生产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五要完善责任体系,持续提升粮食生产执行力。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是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高度重视。中央连续九年出台了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一号文件。我们要树立“抓粮食生产就是抓发展、抓稳定、抓民生”的新理念,继续实行粮食生产首长负责制,把粮食生产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生产工作机制。要实行领导分包粮食生产责任制,建立分包联系点和高产示范点,树立榜样,示范带动。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抓好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尤其是涉农部门真正要发挥职能,履行职责,在技术、种子、农资、气象、农机、资金等方面搞好协调指导,为促进粮食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为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经济学讲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种粮  种粮词条  成因  成因词条  积极性  积极性词条  对策  对策词条  农民  农民词条  
智库

 安邦智库9月16日战略预测:将民...

新华社9月15日表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近年来中央关于民营经济相关工作的一份“大文件”,代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