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联合早报:两岸救灾方式 对比与启示

  横扫台湾中南部七县市的“莫拉克”台风,导致超过120名居民罹难,500多人性命堪虞,强大的破坏力更把台湾总统马英九卷入执政危机。

 

 

  从北京看莫拉克的新闻,我首先震惊于台风惊人的威力,发自台湾的新闻报道描绘一年的雨水在3天里下完的情境:山壁整片崩塌,一旁的村落全村惨遭活埋。再由于土石松软崩塌,堵住溪流形成堰塞湖,这些堰塞湖崩塌溃堤的可能,将更多人的身家性命置于风险之中。

 

  然而,灾情的严重却不比台湾政府应急反应的迟缓更让人错愕。过去几天来,马英九与他的执政团队在岛内遭千夫所指,指责的内容包括他身为三军统帅却没有第一时间动用军队救灾,没有发布紧急命令,过于固守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分界,最初不接受国际救援力量帮助,而且在与灾民互动时生硬冷漠,明显暴露出他远离基层群众疾苦的精英本质。

 

  几乎难以避免的,去年大陆四川大地震时北京最高领导与大陆军方快速动员紧急抢险救灾的情况,被拿来与此时台湾政府、军队的表现做对比。中共领导人的形象,还被认为比台湾的民选领袖更亲民。曾在台湾被讥笑为肉麻的中国式将领导人的“爷爷”称谓法,被正面评价具有感染力。

 

  马英九力图表现慎权自制,恪守行政规制的姿态,并为此理直气壮,其背后的价值理念与救灾的作风显然与海峡对岸的北京政府大相径庭。在彼岸,动员力曾经是也依然是北京政府引以为豪的能力之一。不论是川震救灾、或者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陆都证明它有能力集中政府力量,调动民众上下一心共克时艰。所谓“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天灾人祸时,有时会创造奇迹。对比之下,在过度强调规制的环境下,领导人的缺乏担当,甚至麻木,自满与固步自封也让人料想不到。台湾政府应对莫拉克台风的表现,再次凸显台湾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大陆仍缺少示范作用。

 

  不过,北京估计也深知没有得意洋洋的本钱。“5·12”四川大地震时众志成城,将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救灾行动感动过全中国与全世界,但在不太久以后,随着豆腐渣校舍问题的被揭露,一些灾区民众对政府的态度从拥护变为质疑。政府最终也无法兑现其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承诺。

 

  上周,四川维权人士谭作人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他被指控的罪名是“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罪状包括与流亡美国的1989年学运领袖王丹联系,接受后者的宣传资料。在一些川震遇难学生家中的心目中,谭作人的形象却是一个寻求倒塌学校死亡人数真相的有心人。

 

  另一方面,川震善款八成流入政府财政专户的新闻,本周正议论得沸沸扬扬。善款归入政府专户统筹使用后,最终是何去向,社会不乏疑虑。这一切都说明,中央集权体制虽有动员力强大的优势,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在渡过应急阶段以后,涉及到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信任构建与反腐败等问题时,北京政府依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对于这些年来台湾政坛上发生过丑闻,包括前领导人陈水扁被控贪污受审时,北京一向是低调处理,官方媒体几乎从不大事报道。这一来是出于统战需要,避免激起台湾民众的逆反情绪,二则恐怕也是担心过多的渲染会导致批评倒转枪头,指向自身。

 

  倒是,在这两天里,人们在大陆境内听到的最清晰有力的声音,是民间自发表示要支援台湾的呼声。互联网有青年人疾呼,去年川震救灾时台湾民众慷慨解囊,此时对岸有难,大陆人自当踊跃捐款。

 

  莫拉克台风与川震的危害性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言。但是比较两岸在救灾中的得失,仍能给外界不少启示。现代化、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代代人在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真诚不懈的奋斗。两岸的政治制度处于光谱的两端,都存在改进的空间,双方都还需要继续寻找与建立更理想的制度,这是两岸人民的宿命;但是隔海的“文化”情感与血缘联系,也是另外一种宿命。从这个角度看,两岸虽然可能隔着政治藩篱,但在更根本性的问题上,始终命运相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词条  救灾  救灾词条  两岸  两岸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对比  对比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