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公益这个圈子

 

 

        一不小心,公益也形成了一个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转来转去似乎也就那么一些人和事儿:有的人在做事儿,有的人在说话;有的事儿靠谱,有的事儿瞎忽悠。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做事儿的人和靠谱的事儿本应该能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资源,但现实是他们一直守着穷山恶水苦逼着在那硬撑着;而说话的人和瞎忽悠的事儿却悠然自在,如鱼得水。

  说这话是典型的“没事儿找抽型”。一方面可能某些有自知之明的人觉得戳到了他的软肋,感觉不爽;另一方面可能我自己也说了很多话,做了一些不靠谱的事儿。但每一个圈内的人确实都应该在夜深人静、心平气和的时候坐下来,认真想想:我正在做什么?做的这些事情能从多大程度上帮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这些事儿的目的和意义在哪?这些事儿与当前大家所唾弃的行为和事情来是不是已经很接近?如果大家都脱去虚伪的面孔,绝对坦诚和真实,我敢和大家围坐在一起瞎聊吗?

  公益,可以说从在中国诞生开始,就应该是有别于扭曲的政治体制和生态文化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官僚和腐败,所以我们才追求民主和透明;因为我们看到了强权和不公,所以我们才追求公理和平等;还因为我们看到了不为和失声,所以我们才追求行动和呼喊……可是,经历了这几年的行进,我们真的发展了吗?我们真的是在围着所追求的这个目标向前走吗?我们,还像当初那么纯粹和理想吗?

  前些天,和圈内的朋友聊天,大家想搞一个“吐槽会”,说说那些在私底下一直议论纷纷、公开场合却被讳言的话题。我们不想再以“公益组织都不容易,愿望都是好的,要团结,多相互肯定”等理由而强奸,而且这么多年了,我们还停留在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行动者比光说不做的人更有发言权”等幼稚的理由来掩饰,实在已经非常牵强。但最后,我们还是只能忍受着被强奸,因为如果离开了这个圈子,我们依然只是一群既没有话语权,甚至无法生存的小虾米,所以就这么苟且的憋屈着呆在这个圈子里,等待和盼望着一场暴风骤雨似的革命。其实,我们自己也是缺乏勇气的懦夫。而且我们还在不断为自己的懦夫行为寻找一个让人理解和接受的借口。我们没有那种悲壮的英雄气概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决心。

  我们昧着良心说中国公众在对待公益的问题上过于感性,缺乏应有的理性。理由是只有在眼泪系数高的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才愿意关注和支持;而对所谓崇高的理念和创新,人们的认识层次不够,所以也就显得麻木。但真的是这样吗?理念也好,创新也好,必须让普通大众都懂、都能接受,一定要接地气。理念和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而应该是基础稳固、一层一层搭起来的,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我们的行为应者寥寥的时候,我们不能批评和指责大众,而应该检讨自己。当然,即使看起来“应者云集”,我们也要睁大慧眼,辨清楚这种状况是不是自然真实的?是不是迫于某种看不见的潜规则和力量?

  公益其实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在我们这个奇怪的国度,平常的事情往往都会被异化为不平常。比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本来就是习以为常的道德要求,但居然被总书记提出来,而且要求的是一个代表先进的特殊人群。和“八荣八耻”一样,只是公益是被神圣化了。人们把这件事情与“高尚”、“奉献”捆绑在一起。所以圈子里面的人也就习惯用此来标榜自己。慢慢地,就开始飘飘然、忘乎所以了,认为自己在影响政策,倡导行业,推动发展。然后说起话来就开始让人听不懂,慢慢地,连自己都听不懂了。

  越走越远的时候,我们开始忘了初期最淳朴最真挚的东西。公益和慈善,说到底就是助人。任何理论和创新,最后都必须以此为落脚点。不仅如此,所有的理论和创新,还必须以助人作为出发点。放眼去看看那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际慈善机构,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所坚持的使命又是什么?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助人”,“消除贫穷”,“关注儿童成长”……直接到一眼就能看透。但就是这些直白朴实的话语,这些机构踏踏实实地坚守了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中国的公益需要冷静,需要反思,需要拷问,需要回归。我们不应该自以为是地、固执地沿着现在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越来越远。如果我们非要坚持做“二政府”,肯定会和他们一样,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这个圈子  公益  公益词条  圈子  圈子词条  这个  这个词条  公益这个圈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