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青春的背面 | 2017同语校园性别暴力报告

引 言

       为响应国家消除校园暴力的号召,推动更加完善的、更具有包容性的消除校园暴力政策的制定,为全部学生建设更友善的校园环境,同语于2016 年秋启动校园性别暴力研究项目,采用文献法、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校园性别暴力的总体概况和具体机制进行调查和分析,说明了校园性别暴力的严重性和独特性,同时呈现了作为更加边缘的学生群体——性与性别少数学生——遭受校园性别暴力的情况。

       本系列推送将为读者解读报告中的部分案例和数据,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故事的背面

       纯真、美好的少年时代,无疑是很多人记忆中的桃花源,值得反复回味。

       ——果真如此吗?又或者,那是一片深渊,一片泥潭,避之唯恐不及。

 

       对凌轩来说,他的少年时代被拦腰砍成了两段。前一段是光明的桃花源,后一段却跌落了深渊。

       初中时,凌轩向老师出柜,而老师以平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了他,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为身份认同焦虑。这种宽容友善的氛围赋予了凌轩天真的信心,进入高中后的第一周,他就向同学们坦陈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消息传到高中老师那里,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班上某些同学搞性变态,这种流氓变态的东西,同学们不要去模仿。”高一下半学期,凌轩在上课的路上遭遇七个高年级学生的侮辱和殴打,用不堪入耳的言词指责他的性取向。而当凌轩以为校方将为他主持公道时,得到的却是记过、通报批评和劝退处理。凌轩据理力争,但收效甚微,最终他同意退学,然而此时年段长答复是已经没有退学可谈了,直接开除,一定要在凌轩的档案里留一个污点。

 

       性别暴力,在校园中并非罕见;青春故事的背面,是难以言说的黑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语2017年的校园性别暴力研究报告显示,在 1018 名调查对象中,78.2%的人表示(曾)在中学校园中遭遇过性别暴力,24.6% 的调查对象则会经常性地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性别暴力,即校园性别欺凌。受暴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学业与人际关系都因此受到严重危害。

       校园性别暴力伤害的不仅仅是受暴者,有时还包括施暴者和旁观者。尤其是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性别暴力中,施暴者与受暴者一样,都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并且与受暴者同样都受到暴力事件产生的长远影响。研究显示,施暴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都显著高于未参与欺凌的学生。另外,同语 2016 年校园环境研究发现,单纯目击到校园欺凌事件的学生,也会呈现更高比例的负面情绪和风险行为。

暴力的亚文化

       性别暴力,又称基于性别暴力,指基于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暴力。基于以上性别暴力的定义,发生在校园辐射范围内的,与校园生活和角色紧密相关的性别暴力,均可纳入校园性别暴力的范畴,其主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言语、肢体和心理上的欺凌、性骚扰、猥亵和性侵犯等。

 

       学者们普遍认为,校园性别暴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规范,包括父权制以及异性恋、顺性别霸权,这些规范加剧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社会结构与制度,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都认可这些规范。学校在发挥其引导学生“社会化”的角色过程中,可能会通过对现状的默许或明确认可,在无形中强化这种有害的社会性别规范并使其合法化。

图为同语出品《你如此坚强》纪录片视频封面

       以凌轩的遭遇为例。

       青少年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社会规范、文化和权力秩序。这种学习也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存在于人际互动的方方面面。

       在凌轩的初中和高中占据主导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前者开放多元,而后者恰恰相反。对“娘娘腔”、“同性恋”的污名化,实质上是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体现:“女性”气质(娘娘腔)与“男性”气质并无先天优劣,只是由于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占了性别权力金字塔的顶层,才会攻击男同性恋和不符合传统男性气质的其他男性,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特权。这是一种文化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又通过教育者的言行(凌轩的老师警告学生不要模仿凌轩的“性变态”行为),和制度的默许甚至强化(凌轩因其有违规范的性别气质和性倾向被处罚、开除),如毒液般渗透到下一代当中。

       与基于师生权力关系的师源性暴力有所不同,发生在凌轩们身上的,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暴力。文化和制度是其温床,既培植对弱势一方的偏见和仇恨,又提供“正当性”和武器。沉默的受害者、“息事宁人”的被求助者、熟视无睹的旁观者以及缺乏约束与惩戒的施暴者构成了性别暴力的校园生态系统,也形成了某种校园暴力亚文化。

       我们看到了凌轩的伤痛和屈辱,看到了性与性别少数群体面临的边缘化处境;但却很容易忽略,凌轩身边那些旁观者、甚至猖狂的施暴者——也处在受害而不自知的可悲境地。一方面,暴力的种子一经播种,就难以根除;另一方面,刻板的规训,不宽容的性别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煽动基于性别气质和权力地位的焦虑。然而完美的“男性/女性”气质并不存在,此时排挤他人者,未必彼时不遭排挤,就像一圈越收越紧的铁丝网,最终将伤害自以为站在中央的人。

对校园性别暴力说“不”

图为GLAAD“Spirit Day”活动海报

       学校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让孩子落入深渊的校园,绝不是教育下一代的理想场所;暴力、歧视、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代代相传,绝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未来。因此,必须从当下开始,改变校园中的“暴力循环”,由文化和体制入手,消除滋生性别暴力的土壤。将多元性别视角引入校园暴力的讨论和对策过程,是同语撰写校园性别暴力报告的初衷,也是消除校园暴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愿意与我们一同关注、发声,推动消除校园欺凌和暴力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走向更加平等、多元、开放的明天。

复杂的校园性别暴力 

       在上期推送中,我们用一个具体案例分析了校园性别暴力的严重性和根本原因。但凌轩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校园性别暴力的复杂性是本研究的另一主要发现。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校园性别暴力的发生具有阶段性。我们发现,校园性别暴力多发于学生的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则相对较少,这为相关的预防与干预政策的针对性提出了要求。

       以语言暴力为例(同语,2017)

       第二,校园性别暴力的发生场所相对集中于教室、走廊、上下学途中、操场等等,这与同语前期的校园环境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因此校园整体安全环境的构建也应该有空间上的具体规划和主次分配。此外,有部分调查对象报告,其他场所如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以及体检过程等是老师对学生施暴的温床。对于校园多发的语言性别暴力而言,网络空间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暴力场所。

       第三,校园性别暴力暴力形式是多样的,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制度暴力以及比较新近出现的网络暴力。并且,这些暴力的发生往往并不孤立,而是伴随发生的。受暴者在暴力事件中往往受到的是多重的伤害和欺凌。而且,不同形式的校园性别暴力主要的发生阶段也不尽相同。这为相关人员辨别、确定校园性别暴力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对这一方面意识与技能的培训就变得特别重要。

       第四,校园性别暴力的类别具有多样性,男女学生遭受的校园性别暴力形式或特征有差异;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使师源性性别暴力成为突出问题;性与性别少数学生是校园性别暴力中的易受害群体。这涉及性别权力关系、师生权力关系以及以异性恋霸权为核心的性权力关系,因此,有效的校园欺凌政策应当具有权力视角和权力意识。

严峻的现实 

       校园性别暴力事件的妥善处理和应对,关乎学校安全的规范管理,关乎友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更关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个人成长。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绝大多数的校园性别暴力事件,都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报告其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即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或好转,甚至有一部分暴力事件会往更为糟糕的方向演变。

       校园性别暴力事件处理结果(同语,2017)

       而在预防性和支持性政策方面,同语2016校园状况调查显示,中学和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辅导中仅有 23%的服务被学生明确定义为是向性与性别少数学生提供的友善服务,仅 17%左右的学校有禁止歧视和欺凌女性的具体举措,仅7% 左右的学校有禁止歧视和欺凌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具体举措。在课程教学方面,少于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过关于性/别议题的公共活动,而在这些课程或活动中约 30% 的内容包含了对多元性别友善的知识(同语 2016)。校园性别暴力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和不足,例如对非异性暴力形式的研究、教师对校园性别暴力的态度和行为、校园性别暴力与教育可及性和成就的关系、校园性别暴力与其他暴力形式及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等等(UNGEI 和 UNESCO2013)。

政策建议 

       从2016年4月到2017年12月,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三项有关校园欺凌的政策文件,有通知、有指导意见、也有治理方案。对校园欺凌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提出了预防的具体措施,规范了处置程序,理清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但这些校园欺凌相关政策存在着性别视角缺失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校园性别欺凌(包括基于社会性别性别气质、性倾向、性别身份的欺凌)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欺凌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规范,包括父权制以及异性恋、顺性别霸权,而学校在发挥其引导学生“社会化”的角色过程中,可能会通过对现状的默许或明确认可,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不平等的、有害的社会性别规范并使其合法化。

       为推动相关政策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基于本研究反映出的问题,同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01 完善制度

• 制定更高层级的反校园欺凌法律政策

• 更高层级的反校园欺凌法律政策应当包括一系列关键元素

• 反校园欺凌政策应当具有性别视角

• 反校园欺凌政策应当自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02 加强预防

• 预防而非惩罚导向,营造积极友善的校园环境

• 开展对学生的教育

• 开展对教职员工的培训

03 及时处理

• 学校层级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建立制度化的校园欺凌行为处理程序

• 恢复性的(restorative)处理方式

04 多方配合

• 支持相关民间组织在反校园欺凌上的参与

05 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

• 主管部门应出台更为详细的政策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

• 主管部门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 主管部门应注意对特别地区加大支持力度

结 语 

       同语2017校园性别暴力报告的分享结束了,但建设性别友善校园环境的努力才刚刚起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分关注,每一句讨论,每一次转发,都通向更平等、更多元、更开放的未来。

       ——你是否愿意与同语携手,为彩虹校园发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同语  同语词条  背面  背面词条  暴力  暴力词条  性别  性别词条  青春  青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