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青少年慈善学院 | 致股东的信 2018

 

 

       写这封信时,我心中的股东,包括这一年里肩并肩的YPA伙伴,认可YPA理念、支持YPA事业、为YPA投入时间、精力和智慧的家人、师长和朋友们。

 

 

       亲爱的股东们,

 

       2017年11月23日,感恩节这天,「青少年慈善学院」(Youth Philanthropy Academy,以下称YPA)在上海成立。YPA 是中国第一家为青少年提供系统、创新慈善教育的社会企业。

 

        过去这一年,我正式从波士顿回国,开始这场创业的新旅程。我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握了一张蓝图,在这个叫作「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全新领域里,潜心打磨,低调「试飞」。

 

       一年快过去,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满怀信心,期待飞得更高。

 

       在开启新一程时,我想从今年开始,每年写一封信。

 

       在接下来的这封信里,我会汇报过去一年里YPA的两大进展,分享我对「YPA究竟做什么」的思考,以及我们下一年工作的重点、对未来的畅想。

 

       这是一份记反思,一份汇报,也是一份邀约。

 

 

 

01:进展一:验证了「爱,联结和成长」的教育模式

 

 

       我们帮助孩子们把焦点从自己身上移开,和他人、和社区产生真实的联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增加对自己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1.小王和她的伙伴们

 

       Ikea(她喜欢我们叫她小王)是 YPA 的第一只「小白鼠」。去年12月3日,9岁的小王,在自己的慈善成长档案里,加入了最初的几页。▼

undefinedundefined

YPA 给低龄入门段孩子设计的主题是「Kindness 友善」。

 

       2个月后,小王和小伙伴Joey、Elsa,一起参加了「善举挑战」项目,在寒假的21天里,尽可能完成清单上的近30个善举。

 

       每个小朋友,都完成了自己之前觉得不可能的挑战。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做分享。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反思,都让爸爸妈妈们觉得又惊讶又赞叹。( 以下图片选自活动结束后,YPA 送给孩子们的成长记录 )▼

 

 

 

       今年8月,小王把自己10岁的Birthday Party(生日派对),变成了一次 PhilanthroParty (慈善派对)。她跟妈妈、我一起开视频会议,策划派对细节,写计划书,带领小伙伴们一起,给派对现场的人们,送上祝福和鼓励的卡片,传递善意(Kindness)。▼

 

 

 

 

       现在的小王,一听到慈善眼睛就发亮,甚至看到电视里「慈善晚会」时,也会急切地说,「快,快告诉 Helen 阿姨。」

 

       小王前行的路还很长,我们愿意带领她,陪伴她,帮助她去发现和点燃自己的慈善火花。相信充满爱、创意和活力的她,会在付出和贡献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长,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2.初中生和老人们

 

 

       6年级的小范同学来自静安区某知名中学。他和小伙伴组队,带着我们精心准备的工具包,一起去社区养老中心。这一次他们不是简单看望老人,不是去给老人剪指甲,也不是去给老人表演节目,而是为老人做访谈。

 

       考虑到老人们的身体,我们反复提醒同学们,每次访谈不要超过1小时。

 

       1小时5分钟,1小时10分钟,1小时15分钟,小范同学和小伙伴还依依不舍。实在不能不走了,他跳起来抱住了奶奶。▼

 

 

 

       一次培训、三次主题访谈之后,孩子们给每个老人写出一本故事书。我们开了一个温暖而隆重的庆祝会,孩子们把故事书送给了老人。

 

       

       这些老人,都是社区里的普通居民。刚听说孩子们要访谈,他们一个个摇头摆手,「我没啥故事的。」庆祝会结束后,晚餐时间,照护人员发现两个老人失踪了,原来一个老人在窗前、一个老人在床头,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孩子们写给他们的故事书。▼

我们把老人的照片,发给孩子们。他们也觉得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

 

项目第一批有40个学生参加,第二批有200多个学生报名,老人都匹配不上了。

 

 

       在我们的前测中,50% 的孩子,都很少和自己家人以外的老人相处;90%没有过访谈的经历。

 

       很高兴看到以这样的方式,两代人联系在了一起;也很高兴,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虽然孩子们第一次用 What - So What - Now What 的框架来做反思,却也令庆祝会现场的成年人衷心赞叹,「真是没想到,他们能理解得这么到位。」。▼

3.孩子们和社区

 

       3月份,静安区某知名中学6、7年级的18个学生,成立了公益社团。

 

 

       他们投票选出了自己最关心的社区问题:垃圾分类和回收、共享单车乱停放、流浪猫狗,组成了3个小分队,订立团队公约,开始了一个学期的协作。经过一系列的网络调研、问卷调查、焦点访谈、嘉宾分享,他们设计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9月29日,在学校大队部的组织下,他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方案竞标,展示项目选题、调研、方案和实施机会。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最后「流浪猫狗组」获得了1000元的启动资金。▼

 

 

       对于很多中国孩子而言,社区是个有点模糊的概念,他们和社区的触点非常有限。这个项目里,学生们真正走进了社区,无论是学校社区,还是居住社区。他们还学习了「社会问题」的分析框架:问题的成因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和「社会问题」的3A解决框架。

       这个过程中,共享单车小分队最终决定更换项目,垃圾分类小分队试图理解「如果终端处理不分类回收,我们前端分类有什么价值呢?」,流浪猫狗小分队需要正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流浪猫狗处理的不同态度以及支持机构匮乏的现实。

 

       这些发现,不是那么光鲜亮丽,可是它激发的是,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后来我知道,竞标没成功的学生,主动去找到学校,请求实施他们的方案。

 

       这样的主动,这样的自信,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成长。

 

       4.总结

 

       这么详细地来介绍这三个项目,是因为它们代表着 YPA 为孩子们设计的「慈善参与三步进阶」路线图:以善举和体验切入,亲身参与服务,自主设计和主导慈善参与。

       我们希望未来进入YPA体系的孩子们,都能实现这样的成长轨迹。

 

       这三个项目,学生们投入度高,家长和老师满意度高。学生们参与过程中,不再只是关注自己,二是与周围的各种人、与社区,产生了真实的联结,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可以说,产品理念和实施,算是验证成功了。

 

       同样令我感到兴奋的是,这几个项目验证了YPA的理论和方法论。因为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我们不仅具有设计单项的能力,而且具有量产设计和系统设计的能力。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我把过去十年听过的课、读过的书、见过的人、做过的事、走过的路,融合在了三张图中,一个精益慈善理论框架,一个慈善教育闭环,一个适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体验、服务、创新」的发展蓝图。

 

       这些图纸,虽然经过了层层理论推演,也在美国部分实践过,但我不太确定在中国的孩子们身上,能否生效。现在,终于舒了一口气。

       

       看过YPA项目的人,都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常规的「慈善课堂」。哈佛教育学院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创新领导力中心的视觉探索工具,都会在我们的项目中看到。而我们的课程设计中,也大量运用了设计思维,可视化思维,价值观探索,「成长型心智」、「执行意图」这些跨学科的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的确能帮助我们有效实现教育的预期。▼

 

       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对这些教育项目的中期和长期成果进行评估,但经过这一轮验证,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有能力持续地发展和迭代,有能力「青少年慈善教育」这个全新领域中,为孩子们、为家庭、为慈善、为教育,持续地、创造独特的价值。

 

 

02:进展二:在美国建立了强大的支持网络

 

       从一开始,YPA就是「本土创新 国际智慧」。 一路上,YPA得到了各国师友的持续支持。

 

       今年6月底,我去美国参加「青少年慈善峰会」,借此机会,为YPA搭起了一个支持网络,与美国青少年慈善领域里的最强大专家和机构,建立了稳固的联结。

 

       从最学术的礼来慈善学院,到优质的公立私立中小学,从最权威的 Learning To Give 青少年慈善教育机构,到青少年慈善的摇篮密歇根基金会联盟,从犹太青少年慈善网络,到美国家族慈善中心,还有一批对我们满怀期待的专家们,建立起这个网络,对YPA有两层意义:

 

       YPA 可以获得持续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

 

       青少年慈善教育在中国全新的事业,他们的热切支持,既是一个验证,也是有力的背书

 

 

03:YPA做的是意义教育和指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YPA 想要做成什么样的教育

让我先讲几个故事吧

 

1.慈善的学生

 

       美国有过一个世界排名前三的 Russ 礼品玩具公司,他们发售的 Russ 玩具熊一度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泰迪熊。创始人 Russell 去世后,他的妻子 Angelica Berrie 也退出经营,全职投入基金会的管理。▼

 

 

       Russell 是犹太人,Angelica 是菲律宾华裔,从小念教会学校。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做慈善

 

       Angelica 一直说,她是慈善的学生。我总当她是谦虚。她都已经写过一本怎么做慈善的书了,早可以说是「先生」了。那时候,我已经发现,慈善做得越好的人,越喜欢说「学习」这类词,所以一直没怎么在意。

 

       直到有一天,我们聊到中国,她突然说,「你知道吗,中文里,学生这两个字,是 Learn to Live。我是慈善的学生,因为我在慈善中学习生活。」

       

       我问她,「你的意思是...」

 

       她用一贯的认真的语调,说,「到头来,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存在的质量、珍视的关系、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慈善提升了我生命的质量,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我得到的,比我给出去的要多得多。」

 

       那一刻,从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2.能够给,是一种力量

 

       波士顿有个老牌的青少年组织叫做 Boys and Girls Club。这里有一群孩子,在做着一件这些年在大学和私立中学里越来越流行的慈善行动:Grantmaking。

 

       他们手上有笔钱,他们将共同研究、共同决定,把这笔钱捐给社区里哪个社会组织会最有价值。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不少家庭还依靠慈善救助。当他们用真金白银做决定,当他们把支票送到社会组织手上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完全不同了。

 

       给他们提供这笔经费和这个机会的,是波士顿红袜队的股东 Jeffrey Vinik。 他说,「这些孩子,从来不觉得自己能够给。我们总说赋能。只有当他们能够给的时候,他们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力量。」

 

       事实是,这些孩子因此看到了更需要帮助的人群,也的确感受到了「给」的力量。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甚至不少人的学习态度、校园行为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3.慈善打开的大舞台

 

       2016年夏天,我和波士顿一群12-17岁的中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小项目。他们通过网络研究,收集整理了一批自己觉得很受激励的「少年英雄」。 下面是几个典型的「少年英雄」的故事。

 

 

       ▲ Cameron Oliver,来自阿联酋。10岁时,他在报纸上读到了一则新闻,说阿联酋很多骆驼都死于吞食垃圾。于是,他发起了「保护骆驼」的活动,12岁时,因为影响巨大,从43000个候选人中,入选环保领域规格最高的国王奖,是年纪最小的获奖者。

 

 

▲ Teagan Stedman,来自美国康州。8岁时,他的好朋友被诊断出癌症。因此,他创立一个音乐节,吸引儿童乐队竞争、表演,为儿童癌症患者募款;10岁时,成立了非营利组织;7年来,已募集30万美元。

 

▲ Mikaila Ulmer,来自美国德州;为了支持本地的养蜂人,7岁时,开始用本地蜂蜜和奶奶的秘方,售卖柠檬水,后来创立了 Me & Bees 柠檬水品牌,获得了「全食品」1000多万美元的订单,在20多个州的「全食品」超市售卖。

 

到如今

 

 

▲ 18岁的 Cameron,正在发起另一项环保动议。同时,全力训练成为一名奥运选手。他说,自己每天都在受益于环保行动中所养成的坚韧。

 

       16岁的 Teagan,正在读高中,但已在著名的康州医疗中心癌症研究所实习2年。他的目标是进入布朗大学,攻读医学,因为他相信科学研究才是破解癌症的出路。

 

      13岁的Mikaila,已屡次获得少年创业大奖。她去南非做创业演讲之后,有了新目标,要鼓励和培训南非的女孩子们,勇敢创业。对于未来,这个全A生有无尽想象,打算「连环创业」,打算上大学念编程,因为她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

 

      这些孩子,都因为「关心、爱、付出」而迈出了一大步,在让世界更美好的同时,也重塑了自己的气质、视野、职业路径和人生舞台。慈善为他们开门、开窗,给了他们不一样的舞台。

 

      4.YPA的意义教育

 

      Angelica 的基金会每年捐出2000万美金,而她还在从中学习生活;波士顿靠救助的孩子,从「付出和给予」中感受到自我的力量;「少年英雄」们的「善因」,在自己身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激励更多的少年人。

 

      这是10年前的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视角。

      

      10年前,因为汶川地震中志愿者经历的感召,我辞去外企高管职务,前往波士顿大学商学院专攻「非营利管理」。那时候,我只是很简单地想要更好地去「帮助别人」。

 

      特别感恩过去10年间遇到的导师和客户,特别感恩能濡染在波士顿这座气质独特的城市,理想与现实、历史与创新,生发交融,让我逐渐习得一套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我、生命和世界。

 

      无论是波士顿传承数代的家族基金会的老牌慈善家,还是「融合技术与人文」的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新锐创客,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当我们向内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接,向外与「大过自己」的目标相接,我们的生命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一些媒体报章把当今一代,称为「漂浮的一代」。衣食无忧,却不知道去哪里。

 

怎么破?不同的教育者,对此有不同的回答。

 

      在 YPA,我们的回答是:以慈善为载体,帮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去滋养「给」的力量,和自己、和他人、和更大的世界联结。

      

      这些年,我在国内做了不少项目,我观察到,即使我们很多成年人,慈善体验和慈善视野,也还没有打开。很多人,都还习惯用外部视角和道德视角去看慈善;很多人,自己也还没有体味过慈善与内心相接的力量;我们对慈善的想象空间,可以大很多。

 

      YPA的慈善教育,其实是一种我们缺失了很久的意义教育。

 

5.指向未来的核心素质素质教育

 

      可是,YPA 不止于此。

 

      今年9月份,YPA 在上海华师大四附中给6年级的学生们开设了一门为期一年的慈善入门课。下面是我们第二次课上的几张PPT。

 

      青少年慈善教育,或许是对这几位商业领袖、学术大牛的极好回应。

      

      慈善是被忽视的教育载体。它的本质是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联结;由于其社会性,它的主题和内容,注定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在我看来,实在很难找到更好的教育载体了。

 

      也正因为此,我们的项目设计,始终围绕构建学生的共情力、创造力、沟通力、审辨思维力和协作力。这些都是解锁未来的核心能力。

 

      或许,到现在,你可以了解,YPA 的慈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孩子们怎么做好事、怎么做社区服务,而是以这些内容为载体,去实现意义教育,去实现指向未来的核心素质教育。

 

04:火花 · 食补 · 陪伴

 

      过去几个月,除了前面描述的三个主体项目,我们也和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家长,有过不同形式的交集和互动,也许是一次小活动,也许是一次分享,也许是一次咨询,也许只是一次对话。

 

      我无数次看到孩子们、家长们眼里闪过的光、脸上若有所思的神情,甚至跃跃欲试的激动。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慈善的火花。

 

      可是,这朵火花,也需要不断地煽风加柴,才能变成一枚火种,进而变成一团火焰。

 

      我们想要做的,不只是去帮助孩子们发现火花,而是陪伴他们一起,去点燃心中的火焰。

 

      我自己的发现和成长,也是一个过程。

 

      我用了近10年,经历了好多次 AHA,好多次迭代,终于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的使命,才开始能够用价值观去指引自己的决策。当我能够这样时,才体会到真正的解放,真正的笃定。

 

      我们对孩子们的滋养和陪伴,在没想到更合适的比喻之前,我愿意用食补来描述这个过程。

 

      我不希望YPA的项目,是一次性的活动,或者是一个个没有关联的单独活动。

我更希望 YPA 的慈善教育,能渗透在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如同食补。

 

      有一天,他们长大了,不需要 YPA 的陪伴了,而慈善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了,让他们的生命,因此变得更加丰盈。

      

      我入职10余年,才开始有了这样一套工具和方法。

 

        现在,我希望帮助我们的孩子,早一点开始这个过程。

      我们可以有多一点时间,去陪伴他们,去引导他们。

      毕竟,未来是他们的。

 

05:YPA的下一阶段:聚焦于2个产品

 

      过去这一年,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机会的诱惑。青少年慈善教育领域,处处是生机。

 

      而过去这一段时间,最大的收获,也许是渐渐厘清了我们的长期目标和当下的聚焦点。

 

一是初中生「尚善课」

 

 

 

      这是以6年级学生为对象的「慈善入门课程」,包括「理解慈善」「发现自我」「探索社区」三个模块,按每学期13次课的进度,用2学期完成。

 

      目前,我们已经在华东师大四附中开始实施。我们希望经历这个过程后,能呈现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案、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工具。

 

      二是面向 8-13 岁孩子家庭的「积善之家」慈善成长包

 

      这个亲子成长包,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每个阶段包括一系列孩子们和父母共同参与的活动。

 

      孩子们将从了解家庭故事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看电影、做游戏、参与社区服务,发现和点燃每个家庭独特的慈善火花。最终每个家庭都会明晰自己的家庭价值观、拥有家庭慈善传统,甚至家庭共建的慈善小基金。

 

      我们的期望是,以慈善为主题,为家庭提供有意义、高质量的相处方式,家长们可以陪伴孩子们,去获得意义和素质的成长。孩子更美好,家庭更亲密。

 

      目前,我正在和美国同事进行设计,计划于2019年初有针对性地测试。

 

 

06:共创蓝海

 

      YPA 定位于社会企业。所以,当我说「未来蓝海」时,我是从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两个角度考虑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机会。作为职场跨国(中美两国)跨部门(商业、非营利两部门)的我,可能有一些观察,是只在一国一部门、一国两部门、两国一部门的场景下,未必有机会直接感受的。我改日再另成文详述。

 

      如果简单说,中国慈善和教育,本身都是想象空间巨大的蓝海。

 

      青少年慈善教育领域,更是有一些特殊的时间窗机会。虽然政府日益重视学生的社区实践,虽然家长越来越意识到慈善参与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还无法在短期内,提供合适的慈善教育。

 

 

 

      青少年慈善教育,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仅靠一己或一司去完成的志业。

 

      我算是早走了10年。借此时机成熟之际,我们邀请理念相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来,我们共同去创造价值,共同在这个领域,留下的我们的脚印。

 

      感谢一年来肩并肩的伙伴们,感谢相信、支持、关注和鼓励我们的股东们,更期待早日遇见你们,未来的股东们。

 

      【感谢:写这封信,受到陈素封《为什么每个人该写一封致股东信?》一文启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慈善  慈善词条  股东  股东词条  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学院  学院词条  2018  2018词条  
公益

 女声电子报123:限招女生原是为...

“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对部分特殊行业或者岗位的特殊专业人才培养,按照特定的程序,少数学校的部分专业可适当调整男女招生比例。……”这是一些公益人士就高校限招女生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