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从博士生复试看我们的学术“人才”选拔机制

     经常我们都在学界谈论“钱学森之问”。我认为,倘若切实地以学生的身份完整地走一遭我们从小至大的学历教育,你自己是否真正成才,成为钱老口中的那种人才,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至于为何是这样的答案,我们心里都有不同的解答版本。

     我的朋友,在前几天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工程博士复试后,未被录取。详细听了朋友的解释,我认为此次他考博失利,不是自身实力问题,而是战略战术问题。初试排九个中第四,复试面试表现不差(英语口语流利,回答得也比较饱满,切合问题本质);同场复试的学生,复试回答得踉踉跄跄不沾边际者,结果比我好友多了5分,最终好友被刷(面试分被故意打成最低分,成为参加复试中唯一被刷的),而初试成绩低者、面试差者翻盘却被录取。据了解,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一个学生复试只需要9-10分钟,学生在回答中倘若超时,会被立刻禁止回答,也不涉及对学生学术水平、学术能力之了解,只询问硕士论文题目及研究大方向是什么。形式主义问完程序问题后,8、9个人一个半小时完成复试面试。这种快刀斩乱麻让我不得不佩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的效率。

   但回到我朋友身上。他此次未被录取,我认为原因有几个:1)在联系长安大学导师上,朋友发了两封详细邮件(不同账号)给报考导师,把自身情况(论文,成绩,工作经历,研究方向构思)交代得清清楚楚,态度诚恳,但导师一次也未回复,而且是一个字未回复,并且连拒绝都懒得拒绝;2)这位导师,据说刚好退休,处于返聘状态(目前手下有待毕业硕士生和博士生),仍旧出现在招生简章报考导师名单中,造成可以招生的假象;3)我朋友报考方向是属于同一一级学科下的另一个方向,但两个方向的基础理论都是一样的,而且朋友自学过大部分报考方向的课程,硕、博阶段研究内容存在相关性和延续性;我朋友成绩优异,论文是实打实写出来的,也获过一些奖励,具备学习该方向的能力及科研素养,朋友获得了相应学科重点大学教授的极力推荐,但最后不管用;4)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录取过程,复试存在走过场行为,其实复试前,谁可录取谁被淘汰,大家心知肚明;只是我的朋友依旧幻想着用一颗真诚的学术心去打动谁,这只能换来荒谬。

   以上,可见一斑。这不是仅一个学校的问题,很多学校存在类似情况。我们可随便做一个基础调研,采访多少曾经参加过博士招生复试的学生,听听贴地气的声音,听听五花八门的考博、复试经历,或许对于我们去理解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的机制有帮助。导师决定权也是一种权力,是权力,是否也应该被关进制度的笼子?而不是让选择与被选择成为了“玄学”。

   试想,一个导师,作为最基本的礼貌,回复两个字让学生不做无用之功,或许识趣的学生真的就懂了,但是不回复,则不懂其意,造成一些程序的浪费。据我所知,有很多老教授谦虚真诚,他们真正支持有能力的后辈,言辞中也倍让人温馨感动,真乃长者风范。但作为某些导师不回复学生,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尊重他人者必定受人尊敬,反之则失道寡助。

   其次,我想说,八九分钟面试一个学生,能面试出什么结果?在破除“四唯”、“五唯”呼声很高的大背景下,我觉得在很多学术招生领域,还是存在很多粗暴而固执的手段,有人因人情而得利,有人必定受损失,这是历史定律。我觉得很难看到特别真诚对待学术的学生,那种如大山农村中朴实小孩的眼睛那般纯粹而真诚。很多人在考察一个学生的学术品质时,也逃不出用一些短平快的手段去描绘,他/她很难去拿一把尺子去量一个学生内心最宝贵的学术品质,因为他/她自己很早就丢掉这把尺子了。倘若我是导师,我定会询问我的学生——你在学习和搞研究中做过最纯粹、最不功利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最如痴如醉想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你在学术领域做过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凌晨五点的鸟叫?你如何突破你导师的思维固执和知识缺陷?——我到现在,我很少看到有导师这样问的,大部分都是问你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是不是脱产读博,你毕业后的打算,你如何看待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些问题真能区别一个人是否能做好学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这个时代最边缘化的一种概念。而一个学生,懂得思考,善于思考,愿意实践,这一点,我感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评价和发掘,因为在我们的博士招生简章里,没有这一条,管理人员没义务执行额外的“条款”。

   复次,我觉得,在培养读研、读博这个过程中,毕竟导师、学校更了解这个培养过程,话语权更大,学生相对来说更弱势;我明显感觉目前培养研究生就像鸡肋,很多人认为还不如多招博士后割韭菜发论文。对培养已经失去了热情,对招生形式主义也不在乎,对招了具体是否具有思考力的人也不在乎,因为我们有指标,满足指标的,一定是人才,错不了。

   还能说什么了。说再多,我朋友,也还是被刷了。倘若,人才都是要在文件中所列指标去机械的寻找,我想钱学森之问,还要被问上很长很长时间。因为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动力,热情,不是永动机,失去了最新鲜的学术情怀,剩下的就是趋附时代的麻木不仁了吧。

张敦元,写于,2021年5月19号。

附录:博士招生中普遍可能存在的问题举例——

(1)初试考试内容与所列参考书籍相关度不大,题目没有考察到学科本质问题;

(2)联系导师过程,处于不对等黑匣子状态,前前后后,不知道该导师能招几人,最终招了几人,招了谁?是否按复试总分(不可信)排序招人?一切不得而知,导师不肯说;复试结果看不到;

(3)报考扎堆和门可罗雀均存在,导致优秀考生一旦被排挤,无法第二阶段调剂,某些导师想招人招不到;

(4)复试面试所提问题,很多并不能真正考察一个学生的学术能力;考察过程更关心大概,而不关心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曾经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剖析,不关心学生探索学问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省事,更注重论文数量,论文是否有SCI,而不关心论文背后的意义,尤其是一些基础理论共性意义;

(5)考博过程存在很多不透明之处,存在很多人为可控因素,比如初试是否私下泄题,导师是否刻意辅佐某生?复试过程是否存在感情因素,这些不好监督;

(6)科研计划书成为一种形式。读博过程的具体研究方向,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书写科研计划书对学生综合把握研究热点、趋势、难点、切入点均有帮助,但录取都没录取,导师意见暧昧不清,实验条件如何,很多科研计划书成为一纸空文;

(7)推荐书(信)在国外非常重要,但在国内推荐信成了形式主义附庸品。因为几乎没有导师会仔细读里面老掉牙的推荐内容,但没有推荐信又成为读博大忌。真正有老师认真推荐,但其实也起不到实质作用;

(8)对于考生报考学校个数,和导师复试前答应报考的人数,均未有相关文件做限制,这为成为“海王”而培养了土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复试  复试词条  博士生  博士生词条  选拔  选拔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  学术  学术词条  
观点

 小议本科课堂

将这个题目限定在本科课堂,可能与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际更相符。本科课堂,需要什么?这个题目非常大,绝非一篇博文所能承载的,权作是讨论吧。 1、本科课堂需不...(展开)

观点

 宇宙是不是永动机

从哲学角度来看,宇宙热寂说是不成立的,因为整个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如果会热寂,早就在无限过去热寂了,或在一千亿年前热寂了,现在怎么还会有几百万度恒星和-2...(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