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文献研读‘啃骨头’的学习过程

文献研读‘啃骨头’的学习过程

鲍海飞 2021-6-1

文献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卡壳’的境地。许多文章中,只给出了某个问题的简单示意图,如测试方法的简要原理图,而省略了许多重要的节点,论述中又一笔带过,在某些具体的实施方法中,添加一个元件意味着什么,少了一个元件又意味着什么。这就给科研的‘小白’带来阅读和理解的困难。

许多时候,在研究完整个一套方法和原理之后,问题又回到了初始点,到底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实现或满足某个过程。比如光学中的干涉问题,两束不同的光到底经历了哪些步骤和过程,才形成了干涉,形成了什么样的干涉信号,信号又是如何提取的,因为光是个矢量。学习过程中,对所研究和关注的问题,需要一步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其中,若有一个地方不能理解,而这又是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一个让子弹‘卡壳’的地方,如鲠在喉,心中就不能释然。因此,就需要不断去研读和思考,一旦在认识上有了突破,那么整个过程就豁然开朗了。针对关注点,就是那些认识不清楚模糊的地方,应该如何学习和寻找答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切身体会。

 

 大量文献的检索和研读是必要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在许多认知问题上,更是如此。一般的,某一方面技术,其总的原理和结论基本掌握,但在具体实施和分析过程中,总觉得某个环节步骤还差一点,似懂非懂,有什么问题还搞不清楚,让人困惑的问题依旧隐藏在那里。这时,文献的持续调研和分析就显得异常重要。有的文献只言片语,有的是人云亦云,有的简单罗列,没有分析,这就使得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带来困难。尤其对刚入道的、孤军奋战的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如此。这就需要不断学习来理解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毕竟,细节决定认知,细节决定成败。若想解决问题,只有刨根问底,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否则,总有一块‘思想的心病’无法释怀。因此,要综合分析,找到关键的文献和分析的过程。

        为了快速阅读文献,一种做法是无需看全文,只对关注点、关注内容,进行探究,其它的东西可以先略去,不必读整个文献。比如,对某一个测试问题,看不同的研究者是如何描述的,窥探其中的差异,找到共性和个性,并分析与我们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构图是否一致。大量文献的查阅,还会带来意外惊喜、发现和收获。比如,一些新的测试方法,一些待解决的新问题等,或者跨学科领域的学科前沿等;同时,对领域内的进展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为了快速查阅和检索到有效的参考文献,在搜索引擎中,变换主题词或关键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文献中的图是最重要、最值得先浏览的部分。论文中一般包括原理图、数据图、程序流程图和实物图。图片是最为直观的结果。根据需要,找自己期望的图。比如,测试原理图。每篇文章都会有些论述,这时就应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共性和差别。对心存疑惑的地方就要留心关注。实验数据图更是包含了重要的原始数据采集的方式与信息。比如,输出的波形曲线形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是否具有典型的图形特征和变化趋势。有些数据图,可能会一下子唤醒你对该问题的认知。许多文献资料中的图,有些会省略一些元件和部件,这对于外行来说,就难以理解具体的技术细节了。而通过不同文献的学习,就可以获取更加具体、细致和全面的信息了。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搜索引擎中的图像搜索功能,它可以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信息,非常有用,便于比较和确定各种方法的异同。

 

所查阅的论文中相关的公式,包括推导过程,应该要关注。不同研究者,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的是不同的物理量,于是会对公式进行适当的变形,以满足解析的需要,这样就赋予了公式新的含义和内容。公式中每一个项的变化,代表了需要不同的数学解析内容和方法,比如是相位的解析,还是幅度的解析等。公式是测试原理和方法的重要体现。不要把公式看成是一层不变、静止的,要看到公式的变化和公式中的‘动态’项。

 

文献中原理部分的描述要重点关注。这是与原理图和公式紧密相关的部分。由于所要分析和关注的内容不同,采集信号的方式也不同,所进行的描述也就不同。针对原理图中的过程描述,有些文章比较详细,这样的文献中会有一些关键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句子,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振动的绝对测试方法中,采用的是激光的零差干涉或外差干涉方法。通过对几篇日本研究者的文献研读中,我已经窥探到其中的问题了,并想到了预期的实验图像,但始终没有确定下来。由于涉及到的是振动检测的古老课题,这类测试方法的文献很多,在后来一篇中国学者的文献中,得到了简要的实验描述,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想法。后来,又在斯拉维亚某大学研究者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一幅原始的激光干涉数据图,让我眼前一亮、心中一动。最后又在美国人的一篇文章中,涉及到单光子干涉实验,里面有几句关键的描述,与我预期的图像完全相符。至此,困惑了我几个月的问题终于让我眉头舒展、心里亮堂了。现实是,在实验不能进行的前提下,在无人可以帮助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不断的想象和不同文献之间的研读与验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总之,学习是积累和灵感迸发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基本概念和原理一定要清晰,这是关键。实验中,每个元件的功能和作用到底是什么,经过了哪些变换,每一个步骤要仔细抠。

 

每每在我读懂、有所心得之际,与先人之心获得共鸣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毕,“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但同时,我也想,若“技经肯綮之未尝”,那些难的、艰涩的、总不去尝试,又如何“善刀”!作为一个研究者,就是要在实践上和思想上对那些‘技经肯綮’不断地‘试刀’啊,否者,哪里会探索出一条坦途。当谜团解开、困惑释然的那一刻,心里的感觉,真如前人所言:“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击破水底天”。

    办法总比问题多。心中不禁更加感慨走在科研路上的先辈们,他们的头脑,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作为,他们是如何想到了一个又一个巧妙的办法和思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而作为学人的我们,不仅要学习皮毛,还要深入到骨内学其精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献研读‘啃骨头’的学习过程  啃骨头  啃骨头词条  研读  研读词条  文献  文献词条  过程  过程词条  学习  学习词条  
观点

 学术出版协会SSP:2021年会...

什么是学术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协会(SSP)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动和促进全球学术出版界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自1978成立以来,SSP成为学术出版的主要组织,其...(展开)

观点

 SCI 科研热点 前沿

大家要关注SCI,与每位科学家密切相关。·2020JCR科技史与科技哲学领域SSCI期刊引用报告王国燕·我这教案并无任何前沿曹广福·新刊异军突起浅析曾荣昌·被S...(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