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著作中的小误差

                   

                                      

近来读书发现,书或文章中有几处可能的不确切或错误之处,而且出自大学者之手,罗列于此。

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等1989年1月15日写于相岭(文后注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有机肥料配方施肥技术的初步研究》(见《侯光炯土壤学论文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410-415页),文章开首一句:“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人泰勒氏所著《40世纪的农民》一书中,极口称赞中国农民普遍施用有机肥的习惯,是未来40世纪农业科学进步的标志。”刚好我看了这本书,英文版本和中文翻译版本都有收藏。侯先生所指的书与我看到的应当是同一本书,英文书名《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ganic farming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作者美国人F. H. King,当时他任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教授、土壤学家,面对美洲大陆开发不到100年,北美大草原肥沃土壤大量流失,美国农耕体系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于1909年King教授远涉重洋,考察中国、日本、高丽(今日朝鲜半岛)的土壤肥料和农业,对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大加赞赏。按理不应该张冠李戴,但是事情远远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侯先生写作该文的时候已经是84岁高龄,仍然蹲点在四川宜宾长宁县相岭镇,作为开展农业综合研究的基地,带领西南农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省资源研究所、宜宾地区农业局和农科所五个单位十多名农科人员,在此成立了科研基点。根据余德庄先生的报告文学《侯光炯的人生之路》(最早在光明日报24期连载,2005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侯先生从1946年任川大农化系教授兼农业改进所主任起,正式走上了土壤学和农业生产直接联系的道路。1973年侯先生带领中年教师王祖谦和唐时佳在简阳镇金公社联合大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科研基点,到1980年在相岭建立科研基点,侯先生虽然年过八旬,但他说“我这辈子都在同泥土打交道,什么条件都能适应。说我老,我还不服气呢!”在远离大学、远离图书馆的偏僻乡村,查找资料显然不可能。以记忆写作,确有其事但张冠李戴并不奇怪。他对研究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读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必须要到基点来写,否则不予通过。他告诫学生:“待在城市里研究土壤学,只会成为书本的奴隶。”注重土壤学实践中的应用,成为先生人生之路的一大特色。虽有文章存在小小差错,但瑕不掩瑜。

其实,大家有时也会有犯错。

一本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初版的《公路土壤学》(正中书局印行),陈孚华编著,茅以升作序中有言:“土壤虽为常物,而内容之奥妙,却无伦比,悉随大自然之偶然变化而形成,其间错综复杂之关系,毫无规律可循。”序言中表达的含义,土壤的形成是自然界偶然变化引起的,土壤与自然关系无规律可循。对于不是专门研究土壤学的学者,此言着实情有可原,而且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但从土壤学者看来,这完全不符合土壤学当时的认识,更不符合现代土壤学的情况。

著名土壤肥料学家刘更另先生在一篇文章(《我国农业和土壤保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3卷4期1-5页)中回忆,“1950年1月14日随即召开全国第一次土壤肥料工作会议,会议由国家副主席主持,周恩来总理到会作报告,共同研究积攒农家肥,组织城粪下乡等具体问题,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查阅有关文献1950-1954年国家副主席有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六人。在刘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开创中国肥料业的未来》中国城乡桥2007年2期13页)中,讲到:“朱总司令主持会议,周恩来作报告”。 侯先生是参会者之一,余德庄先生的报告文学《侯光炯的人生之路》中, 写道“更令侯光炯激动的是,朱德副主席和董必武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中接见了全体与会代表”。“朱老总为大会致开幕词(不是开幕词)时,侯光炯听得特别特别认真,当朱老总严肃恳切地说道:‘我们搞土壤调查,一定要使千百万农民得到实惠。一切没有土地规划内容的调查结果,党和政府不需要,人民也不会欢迎……’”。一本由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编印,一九五〇年七月出版的《全國土壤肥料會議彙刊》,此次会议日程表上,朱德总司令在十九日上午讲话,二十日上午黄炎培副总理讲话,薄一波部长二十一日上午讲话,但是没有周恩来总理到会作报告的记载。查阅力平、方铭、马芷荪主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76),1950年1月12日,“△晚,写信给邓颖超说:明早将到满洲里,沿途平安。今日凌晨抵哈尔滨,”1950年1月18日,“△下午,行至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时同毛泽东电话联系,互通情况,并商议出席联合国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人选,提出张闻天[注]任此职,毛泽东同意。…….”。可见,周总理在访问苏联途中,不可能参加北京的土壤肥料会议。

岁月会磨损记忆。这些大家文章中小小的错误,有时会影响读者对携带信息的准确解读,有时不会。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最近一个著名晚报 的错误,让希望从媒体获取真相的读者有点失望。报道的题目是“铅水泛滥  10年来,美国33个城市水检作弊?英媒调查曝出3大造假手段”,“1取样前打开水龙头,让水先流几分钟,俗称‘提前冲洗’”。我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40页,有如下取样规定“(4)自来水或抽水设备中的水  采取这些水样时,应先放水数分钟,使积留在水管中的杂质及陈旧水排出,然后再取样。”这样说来,媒体这样的报道与国家环保局的规定相冲突,显然媒体报道有问题。

读书目的在于获取真实信息,而出版物的错漏,有时会适得其反。大学者大媒体的出版物有错误或不确切之处,扫除这些障碍,方便我们求知求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著作中的小误差  大著  大著词条  误差  误差词条  大著作中的小误差词条  
观点

 如何快速入门 Hook ?

一步步为你演示 Hook 的基础操作,助你快速上手。疑问自从发布了《Hook:如何高效双向链接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一文之后,就有小伙伴来询问:老师,我对您介绍...(展开)

观点

 闲话培训与讲座

    我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近年,我花了较多时间和精力在培训与讲座方面。培训与讲座,二者是有联系,亦有所区别的。前者更多的是工作需要,...(展开)

观点

 新疆变湿润了!

以前我曾经在博文是说过,似乎新疆变湿润了,降雨下雪变多了。原来没有绿色的戈壁沙漠出现了梭梭、红柳,草原更绿,草更高了。据今年上半年的观察,6月15日,向来少雨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