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创造土地资源:架田与趸船

                                                          与水争地胜算不多,最近河南郑州的经验教训。但是古人有智慧,请看: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一直是生产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架田和趸船就是人类文明在克服陆地短缺中的一大创造,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是创造土地资源。

 

先说架田。架田也称葑田、浮田,是水网密集地区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劳动人民在人口压力下与水争田的一个创造。它利用水面种植,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在人多地少的水乡地区最为适宜。这种农田最初是由泥沙自然淤积水草,日久浮泛水面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土地。东晋时,长江流域便开始利用这种土地种植水稻等作物,而葑田之名,则最早见于唐朝。后来人们便模仿葑田的形成机理,做成木架浮在水面,将木架里填满带泥的菰根,让水草生长纠结填满框架而成为人造耕地。

架田就是河湖沼泽中,在木架上铺摊菰(菰:茭白)根等水草与泥土,其上种植稻谷或蔬菜等。架田种植的作物漂浮在水面上,随水位升降,不致淹没,不担心干旱。这种水上浮田在唐宋时期,有的甚至在上面住人、酿酒、养殖鸡犬等禽畜,成为当时江河湖泊中的一道独特的景观。架田在宋元时期评价很高,元代王祯就就对此大加推荐,《农书》中记载的架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于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萎浸”。

架田,这种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其优点:首先,架田利用草、木、葑泥结构,就地取材,投资低廉,灾年旱涝保收。其次,架田是任人牵引、去留、任水涨落上下的“活田”。 架田浮在水面,是一种活动的农田,为了防止它们随波逐流,或人为的偷盗,人们用绳子将其拴在岸边树上(见架田图)。有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毁坏庄稼,人们又将其牵走,停泊在避风的地方,等风雨过后,天气好转,再把它们放到宽阔的水面。因此,它不像围湖围海中的围田,会导致生态失衡,反而对水利、农业、渔业多方面有利,促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再次,在湖区堤外架设浮田,减轻洪水对大堤的冲击,确保大堤安全。

架田有天然葑田和人造浮田两种。

天然葑田在我国历史很早,“葑”指的是茭白根,东晋学者郭璞在《江赋》中记载有“标之以翠翳,泛之以游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之句。赋中“泛之以游菰”指的是漂浮的葑田,“芒种”与“嘉蔬”指的是长于浮田之上的稻麦和蔬菜。天然葑田,厚度不同,厚的可达数尺,薄的只有几寸;大小不等,小的不到一亩,大的甚至可达几百亩。

 

人造浮田也称架田,是由人工将葑泥铺盖在木框架上而成。人造浮田架设于天然水泊之上,由于收成较好,无水旱之灾,故而受到了当时农民的普遍欢迎。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宋元以来,人造架田分布很广,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淮南、海南、云南等很多水网地区相当流行。

古代曾有盗窃葑田的记载。唐代学者范质在《玉堂佳话》中记载,番禺曾有人上告县府,“前夜亡失蔬圃,今认得在某处。请县宰判状往取之”。 记载了一个菜地被盗的案子,说的是广州番禺县有人到县衙告状,称自己的一块菜地被人盗走,现发现这块菜地就在某处,请县官做主,追回菜地。县官虽觉蹊跷,但还是进行了调查,原来这个被盗走的菜地是一种飘浮在水面上的人造耕地,由泥沙自然淤积水草根部而形成的,并由人工加以开辟利用。

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书中说:“(架田)今江湖陂泽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两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浮于水上,彼人谓之菰葑。割去其叶,便可耕治,俗名葑田。”这种人造耕地,在宋代以前仍旧称为葑田,《陈旉农书》曰:“深水薮泽,则有葑田”。元代则正式将葑田命名为架田,王祯《农书》云:“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架田虽然仍称作葑田,但已突破了葑田的限制,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造耕地。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经在湖北省境内的长江上,看到一个庞大无比的架田:“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即使这样的人造浮田在当时仍不算最大,因为“舟人尚云其小者尔,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峡,但行大江而已”。这说明当时大的葑田上面庭院、酒肆齐全,俨然村庄,甚至因为太大,只能在大江之中漂浮以致不能通过长江上的峡谷。

清代《致富奇书广集》亦介绍过这种架田,但说得更具体和明白:“架田,一名排田,谓以木为排筏,架以水上,布土而种之也。一名葑田,谓湖水既退,民其水草之泥,筑以木上以为浮田也。葑草最能肥田,故名葑田,有力无田之家,联筏种田,浮于水上,而雨则易于取水,水高则田高,水下则田下,大雨则田不留水而有所归,两广及滨湖之地多有之。芒种后下种,两月而谷可食也,用力少而收成速,水旱无忧,莫良于是,诚水乡之美利也。”据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纪闻》记载:清代太平县龙门乡的浮田,计黑壤三百余亩,若浮萍铺水上,随水升降。

今日的浮田

今天的台湾日月潭也有一种浮田,其实是一种人工筑放在日月潭中的草田,用竹排或胶筒做材料,编成大片的浮台,台上种野姜花之类的花草,意在吸引潭中的奇力鱼或曲腰鱼产卵于上,以免抽蓄水力发电运作时,日月潭的水位落差太大,鱼卵流失。日月潭浮田随波漂浮,花草秀丽,成为当地之一大景观。云南昆明滇池工人变废为宝,利用漂浮于水面的水葫芦构架农田,种植蔬菜,蔬菜味道鲜美,供不应求。现在墨西哥城附近的阿兹台克(Aztecs)的地方也有一种类似于架田的浮田,系用芦苇做成筏子,上面加有泥土,种植蔬菜和玉米,当地称为“Chinampas”,新旧大陆远隔重洋,竟有同样的架田,而Chinampas这一称呼更使人觉得它可能与中国有某种联系。Aztecs是印第安人的一支,他们自古有种植浮田的传统,因而有些学者认为是起源于中美洲的特有创造。可是恰恰是与中国的架田相同,这表明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新旧大陆之间可能早已发生文化上的交流(曾雄生)。

金陵晚报2008年9月14日头版,《秦淮河上飘菜地》曾对现行的浮田做了报道。南京通济门桥旁的秦淮河上,有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菜地,让人颇感惊奇。据种菜人介绍,他利用漂浮物在水中架构成田,种了空心菜和芹菜,后来经常划船来采摘蔬菜。

有一本据说由晋代人稽含所编写名为《南方草木状》的书。书中记载了南方人用芦苇编成筏,筏上作小孔,浮在水面上,把蔬菜种子种在小孔中,就如同浮萍漂浮在水面上,种子发芽后,茎叶便从芦苇的孔中长出来,随水上下,成为南方一种特奇的蔬菜。这种浮田,用芦苇或相近似的材料编成筏,浮于水上,其上面没有泥土覆盖,主要用于种植水生植物,如蕹菜(空心菜)等,这种用浮田种植蕹菜的方式,几个世纪以来,主要流行于广东和福建等地。直到今天,广州地区仍实行在筏上种植水蕹,人们把这种人造耕地称为“浮田”。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这种水面上的人造耕地在生产中已不多见。今天,浮筏种植水花生等植物净化水体,是架田的另类应用模式。

再说趸船

何谓“趸船”?趸船是无动力装置的矩形平底船,通常固定在岸边、码头,以供船舶停靠,上下旅客,装卸货物等,目前有作为商业、娱乐、餐饮等水上项目基地等。19 世纪英国鸦片商以此囤货,1899 年中国人学会打造趸船,用的是英国进口钢材。

2012年6月21日成立的海南省三沙市,陆地面积只有约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开发三沙市资源,保护环境需要一定的陆地基础,所以海南省的廖逊先生提出趸船为基的想法。

在三沙市陆地资源极度缺乏,“填海造地”不能就近取土,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距海南本岛直线距离410 公里,沿航道运送本岛土壤迢迢千里,成本浩大又易造成污染,不如造地以趸(dǔn)船为基。

廖逊认为,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头号钢铁和水泥生产大国,制造技术精湛,各种用途、材质、规格的趸船,无一不能制造。趸船配置清洁能源、发电和海水淡化设备,趸船表层上照样可以培土栽树,建造房屋、停放车辆甚至飞机。趸船为基的一大好处,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拼装,任意改换,任意移动,灵活自如。把下面水箱里有海水放空,轮船拖起就走;到了指定地点把海水灌满,便稳如泰山,多少级台风也不怕。如果担心基础不牢,还可以打造钢筋混凝土的柱墩。在1930-1989 年的一份趸船制造表格上看到,当时钢质客货趸船最长的120米,最重的1200多吨。有专家说,国家标准趸船长60米、宽12米。若干趸船拼接,就是一个小型机场。

    为了节省制造成本,可以先在陆地生产,连船面上栽花种树都完成了,再用轮船拖到任意指定地点,一个晚上搞掂。

    以趸船为基础,建造陆地环境,在表层覆土种花种草种树,甚至种菜种粮,创造出陆地资源,有利于开发三沙市资源,保护三沙市环境,而从三沙市行使我国对南海的主权意义上看,趸船为基的造陆意义巨大。

拴在树上的田地

   

 

参考文献

1《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王思明 李明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165页-166页)

2海南人大 2012年第8期 廖逊  三沙市建设之六大构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创造土地资源:架田与趸船  趸船  趸船词条  土地  土地词条  创造  创造词条  资源  资源词条  
观点

 互联网生态下的从众效应等等

本文不会涉及具体的社会案例,只是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权当一侧学习笔记吧。作为生物学独立个体,看起来每个人的想法都应该是独立的,事实并非如此。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