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转载]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与可统一性

资料来源:张玉清,杨金长,常存库. 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与可统一性. 中医药学报,2006,(3):1-3

摘 要: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既有可通约的内容,又有不可通约的内容。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并不否定中西医的可统一性,需要树立大统一观。中西医统一将从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内容上统一;二是不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体系上统一,最后统一于一种新的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统一的基本方式是“四流朝宗”的“A+B+ab+C”模式,即中西医统一的新的理论体系将由4种理论来源形成:A 是中医学不能与西医学通约的理论相对独立地发展而来;B 是西医学不能与中医学通约的理论相对独立地发展而来;ab 是中西医可通约的理论融合统一发展而来;C 是由中西医之外的其他医学贡献的理论和整个医学未来发展贡献的新理论。这种统一不可能在中国一国之内实现,它必将并已经开始是世界性的发展过程。

近50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把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显示出来。人们在寻找“结合点”的过程中,发现了中西医之间越来越多的“不可通约性”。有人把这种不可通约性视为阻碍中西医结合的鸿沟,因而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旗帜还能打多久”的疑问,甚至得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乌托邦”的结论。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是需要弄清,这种不可通约性是从根本上阻碍着中西医统一,还是需要从更高远的视角来理解中西医统一的模式?不可通约的内容未必就不能统一,问题在于怎样统一统一到哪里?需要树立大统一观。中西医统一的“结合点”不仅在于可通约的理论从内容上相互融合,而且在于不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体系上统一

1  中西医之间的“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既有可通约的一面‚又有不可通约的一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较多地注意或强调了中西医之间的可通约性,忽视或抹杀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甚至把中西医结合理解为中医中药的基本(或全部)理论与西医西药的基本(或全部)理论能够一对一地相互沟通、合并,以通约的关系把中医学与西医学结合起来。

然而,半个世纪的实践却动摇了这种观点,发现中西医之间可通约的内容的确存在,但是有限,而不可通约的内容却更多,特别是在学术思想和基础理论方面,不可通约性更强、更深。有些研究课题(如从西医的血液流变学对中医的血瘀的研究等)一开始好像看到了很强的可通约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却发现了深刻的不可通约性。人们看到,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比原先估计的要少,在许多曾经当成“结合点”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了不可通约性。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超出了原先的估计。

既然都是医学,为什么中西医之间有这么多的不可通约性?怎样全面地认识中西医之间的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的学术内容究竟能不能结合、统一?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新一轮思考和回答。

毋庸置疑,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可通约性。最为重要的要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的同一性。科学是按研究对象的不同来分科的。在科学体系中,医学只有一门,即以人的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中医学与西医学不过是医学内部的两个学派。中医学是起源和形成于中国的医学体系,西医学是起源和形成于西方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学科内部的学派差异,不是学科差异。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决定着两个学派在性质、任务、目标上是同一的,决定着两个学派在根本上的可通约性。

第二,关于同一现象或规律的不同认识会统一于一元化真理。中西医的许多差异,是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同一现象或规律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进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认识。科学理论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而真理性认识是一元的,即对于同一现象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种,没有两种或多种。这是科学理论发展的认识论规律。因此,只要中西医的不同理论所反映的是同一现象或规律,或者交叉于同一现象或规律,在关于同一现象或规律的认识上,就具有可通约性。这种通约性的实质,在于不同理论所反映的现象或规律的同一性。只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对该现象或规律认识清楚了,最后一定会统一于一种一元化的真理性认识。例如对于人的解剖形态的认识。

同样,毋庸置疑,中西医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通约性。最为重要的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理论分别反映着不同的现象和规律。中西医之间的许多差异,是不同的理论分别反映着不同的现象或规律。有些现象或规律西医学认识了而中医学没有认识,因而,西医学的有关理论在中医学没有相应的理论与之相通约;有些现象或规律中医学认识了而西医学没有认识,因而,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在西医学没有相应的理论与之相通约。例如,中医学认识了经络系统,西医学认识了神经、循环系统,两者之间不可通约;中医学从藏象学说认识了五藏,西医学从解剖学认识了五脏,两者之间不可通约;中医学以功能性病变为主发展了辨证论治,西医学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发展了辨病论治,两者之间难以通约,等等。这种理论差异的实质,是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本身的差异,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是不可通约的,反映这些不同现象和规律的不同理论当然也是不可通约的。

第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个研究对象,为什么中西医分别发现和认识了不同的现象或规律?同一种现象或规律,为什么中西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了不同的内容?根源在于思维方式不同:中医学是朴素系统论思维,西医学是还原论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基本原理存在原则性的差异或不可通约性。中医学认识的一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性内容,无法分解还原为各个部分的内容;中医学认识的一些关系失调的病变内容,无法还原为实体粒子性内容;中医学认识的一些功能性病变内容,无法归结为器质性病变内容,等等。所谓“仁者见仁(不见智),智者见智(不见仁)”,说的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认识结果的差异。中西医之间的许多重大学术差异,是由思维方式的不可通约性造成的学术内容的不可通约性。

从整体上来看,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同时并存,对于这两种情况应当有符合实际的估价,根据这两种情况的同时并存来考虑中西医统一的必然性、条件性和统一的方式。片面强调和夸大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不可通约性,或者片面强调和夸大不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可通约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都会影响对中西医结合的规律性的正确理解。

2  中西医学术统一的两条途径

中西医统一不只是学术内容的统一,而且是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学术思想、医学文化等的统一,同时需要在历史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为中西医统一提供条件。因而,中西医统一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统一,其中的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更加复杂和深刻,需要有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和理解。

仅从中西医学术内容的统一来讲,可通约的内容与不可通约的内容应当也必然走不同的统一之路。可通约的内容当然能够走向统一,但不可通约的内容怎样统一?能够统一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们必须树立大统一观,拓宽对于中西医统一之路的理解,在肯定可通约的内容通过内容的通约可以实现统一之外,需要着重认识不可通约的内容同样可以走向统一,只是这种统一不是从学术内容上的通约,而是分别以不同的学术内容或理论统一到同一个理论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可通约的内容与不可通约的内容需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分别从两个层次上走向统一

第一,可通约的理论从单项理论上走向统一。即中医学的某项理论与西医学的某项理论所反映的是同一现象或规律,只是分别反映了同一现象或规律的不同方面或层次的内容,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对该现象或规律的认识充分而完备了,中西医的两种理论就会通约为一种真理性认识,实现单项理论的统一。这种单项理论的统一,是中西医走向统一的基本途径之一,凡是具有可通约性的理论,大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实现统一

第二,不可通约的理论融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即中西医之间不可通约的理论,不可能通过上述单项理论的一元化走向统一,而要各自独立发展,分别作为独立的理论融合到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中西医之间不可通约的理论分别反映着不同的现象和规律,这种差异不是关于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的差异,而是关于不同对象的体系性差异,其统一的途径不是不同认识统一为一元化真理,而是关于不同对象的不同真理性认识统一到同一个理论体系中。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由不可通约的多种理论形成的,例如,几何学的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物理学的力学与光学、声学、电磁学,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与非达尔文主义等等。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样是由相互不可通约的理论形成的,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神经学说、经络学说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论分别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现象或规律。中西医之间那些不可通约的理论,正是分别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现象或规律,应当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发展,把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揭示清楚,达到更加成熟和完备的程度,分别作为独立的理论融合到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这是中西医走向统一的另一种途径。

总之,由于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可通约与不可通约两种情况,因而中西医统一需要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可通约的理论通过单项理论的一元化而走向统一,不可通约的理论通过各自独立的发展融合到同一个理论体系中。这两个层次上的统一中西医走向统一的基本途径。

3  中西医学术统一的基本模式

中医学与西医学实现统一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李恩教授提出从“并协式”到“融入式”的设想[1];祝世讷教授提出了中西医统一的“一个平台”(整个医学发展到新水平)、“两个支柱”(新的理论基础、新的思维方式)[2],和“四流朝宗”模式[3]。“一个平台”和“两个支柱”是实现学术统一的基础,而“四流朝宗”是学术统一的基本模式。

“百川朝宗于海”,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学术统一来看,“四流朝宗”模式是一种更为高远的思考,是一种大统一模式,能够兼容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的复杂情况,更加符合中西医学术统一的客观实际。这个模式认为,中西医学术的统一不仅是理论内容服从真理的认识性统一,而且是多种不同理论汇入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体系性统一。如果说单项理论的统一是微观的局部性的统一,那么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则是宏观的全局性的统一。这种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既具有理论的多样性,又具有体系的统一性,在学术内容上则基于和超于现有的中西医学。现有的中医学与西医学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各有侧重,这种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能够克服现有中西医学的这种局限,全面地反映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各个方向,是一种更加发达和完备的理论体系。

  

图1 中西医统一的新理论体系

按照“四流朝宗”模式的设想,这种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将由四种理论来源构成,可概括为“A+B+ab+C”模式,即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包括 A、B、ab、C这四种理论来源。其中:A--由中医学单独贡献的理论,即中医学不能与西医学相通约的那些特有理论,如阴阳、经络等,经过现代化发展,以更充分的真理性贡献给新的理论体系;B--由西医学单独贡献的理论,即西医学不能与中医学相通约的那些特有理论,经过现代化发展贡献给新的理论体系;ab--由中医学与西医学能够通约的单项理论相统一而形成的新理论;C--由中医学与西医学之外的其他医学贡献的理论,以及整个医学的未来发展所贡献的新理论。这个模式可用上图表所示:

根据中西医的大统一观点,对于中西医学术统一的基本模式的理解,需要统筹考虑更宽的领域和更复杂的情况。不仅要说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可通约性内容如何统一,而且要回答不可通约的内容如何统一,要全面地兼容可通约的与不可通约的两类学术内容如何统一。不仅要回答中国境内的中医学与西医学如何统一,而且要清醒地看到,中西医统一决不可能在中国一国之内实现,它必将而且已经开始是世界性的,中西医之外的其他医学也将参与这种统一过程,中西医统一必将同时是中西医与其他医学的统一。不仅要认清中医学与西医学不可能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直接“合并”,中西医统一要以中西医的新的发展为基础,而且要注意整个医学都在发展,未来医学出现的新理论也将参与这个统一的过程,这种统一只能在全新的发展格局和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这种统一的实现将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次大飞跃‚标志着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孔德娟.李恩学术论文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18

[2]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128.180

[3]祝世讷.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统一性  统一性词条  中西医  中西医词条  不可  不可词条  转载  转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