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无咖不学问?

无咖不学问?

冯兆东(2021-10-09)

 

一、引言

很想说点啥,但想不到更合适的题目。于是呢,便从“无毒不丈夫”引申出来了“无咖不学问”。这里的“咖”指的是那些在中国学界享有太多特权的学界“大咖们”。我强烈地感觉到,给“大咖们”太多特权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做既不公平也不公正。更要命的是:这样做,很可能是在阻碍科学的常速进步。以下是几个我能举出的例子,读者看看,是不是“大咖们”有太多特权会有害处的?

 

二、几个例子

(1)       一篇文章的文献引用主要甚至仅仅关注“权势人物”(即:大咖)的文献,而不是客观地和公正地梳理和陈述“前人”的工作。当然,如果一个重要的观点确实是由“权势人物”提出的或一项重要研究确实是由“权势人物”发表的,那关注“权势人物”的文献是无错的。可是,我看到的情形是:连一个青年基金申请书,都“不公正地和不公平地以及不合理地”仅仅关注“权势人物”的文献。是“傍大款心态”?还是“以为那样就足以”?还是“真的只关心权势人物的文献”?总之,做学问还是应该和关顾人情世故有区别的吧!

 

(2)       学术会议常常成为了“做秀”的场所。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全天的大会报告,“符合大会主旨发言标准”的报告寥寥无几(标准是:最新最亮点的学术成果报告,或最权威的学术方向的‘引领性’报告)。绝大多数所谓的主旨报告是:按那些“被邀来”的重要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官阶次序,给他们一个“露脸”的机会。被邀做主旨发言的有社会地位的学人呢,极大可能是远离学术前沿的“过气”老人。“过气”老人:被当作泰斗(即:大咖)介绍给听众,但他们的报告很可能是由他们的研究生整理出来的”研究生中期“报告(有证据支持我如此说的)。

 

(3)       一些二流或三流大学(是一些,而不是所有)的学校网页的最显眼的地方挂满了“大咖们”的照片和他们的“大咖简历”。这些“大咖们”有三个特点:一)几乎全是来自校外(即:外聘的);二)绝大部分是80后(80岁以上);三)他们中有不少又是在多校同时受聘的“外聘大咖”。我不理解的是:这些“过气”老人又能帮助他们“受聘”的学校做些什么呢?我能想到的“唯一功能”是:利用他们长期建立的人脉打几个电话吧。

  

(4)       最近参加了几次 “人才项目评审”会,我与其他几位同时参评的评委有了共同的“抱怨”。自从破“五唯”后,几乎所有的人才项目的申请书都将“申请人的工作被牛人(大咖)引用和正面评价”作为 “成绩优秀”的依据。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样做比“五唯”更合理。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这里也有问题。例如,“此成果被某某YS的团队引用”是很常见的“成绩优秀”的依据。假如这位YS并不知道他的部下引用了申请人的成果呢?假如这位YS只是不太认真的给他的部下的文章挂了合作者的名呢?假如这篇有YS为作者之一的文章只是一篇不太重要的文章呢?

三、对第(4)的补充。

“五唯”是得破(即:绝不能“唯”的)。但“无咖不学问”也要不得。不过呢,我还是赞同:“申请人的工作被牛人(大咖)引用和正面评价作为成绩优秀的依据”的做法的。换句话说,在一项成果没有被时间检验之前,‘被牛人(大咖)引用和正面评价’比仅仅依赖SCI篇数、IF、引用数量等来得更合理。但是呢,还是得尽可能防止漏洞的:中国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可能有人会“用打招呼的办法”直接或间接得到‘牛人(大咖)的引用和正面评价’。我建议:凡属在比较重要杂志上发表的“述评文章”里(大咖的行,中咖的也行,甚至小咖的也行),申请人的工作被引用和正面评价都是可以作为“成绩优秀”的依据的。当然,如果中国的大咖在他的非常严肃的文章和著作里引用和正面评价了申请者的成果,那“引用+正面评价+大咖”都是应该好好加分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无咖不学问?  学问  学问词条  无咖不学问?词条  
观点

 包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关键品质

研究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包容是导师培养研究生最为关键的品质。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做科研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心太急躁,要求太严格,最后适得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