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汉字英雄”绝不是文化英雄

  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热播,如《中国好声音》一样,被街头巷议了。接下来,就是电视广告的跟进,效益增长,收入提高,电视台,电视从业人员皆大欢喜。

  应该说《汉字英雄》的确是一档有特色的电视节目,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商业特性的媒体项目,即使置于商务学院的课堂,也是可以深入讨论的。

  现场竞技,公众人物点评,悬念的设置,符合大众的娱乐要求。与其说《汉字英雄》寻找的是谙熟中国字识读的少年人,毋宁说是在展示当下中国文化的一种现状,一种冲突,一种丢失的汉字书写的记忆。

  中国人当然认识汉字,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书写汉字的竞技场面,自然会引起关注,那些熟识或陌生的汉字,那一张稚气未消的面孔,还有公众人物媚俗的笑脸,我就知道,《汉字英雄》赢了,至少会在一段时间里得到关注,引领市场。

  我的从众意识很薄,因此,对世俗化和商业化的电视节目没有多少兴趣,之所以能看几眼《汉字英雄》,是因为自己有写汉字的习惯,不管是临写古人的字迹,还是在宣纸上书写名言警句,至少证明,在电子计算机主导的汉字处理系统横扫天下的时代背景了,我依旧具有汉字书写的习惯与兴趣。

  可是,当《汉字英雄》一次次重复着汉字书写的竞技过程,当一个个如同甲骨文、金文一样生僻的汉字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突然醒悟过来,《汉字英雄》带给我们的知识悬念,是平面化的,是简单化的,即,号召人们牢记汉字的形制,从而证明对汉字的熟稔,对汉字书写的坚持。

  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被结构成弘扬传统文化,解决似乎存在的汉字书写危机。我想,这样的提升,会被电视制片人写入栏目的策划方案,进而强调这档电视栏目的现实意义。

  对《汉字英雄》不做过多的评价。我想说的是,《汉字英雄》的题旨,与弘扬传统文化,与汉字书写危机没有多少关系。那些在记忆中挖掘同音字字型的青少年,即使可以写成一万个汉字,也许可以视为“汉字英雄”,但,绝对不会是文化英雄。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才是我们需要严肃面对的。这与认识多少汉字,又能写出多少汉字没有实质性的关系。

  当下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对文化的忧患是从外部出发,还是从内部着眼?是躲避尖锐的文化问题,还是浅尝辄止地描摹表象?依据我的思考,一个民族的文化分量,始于对自身思想的梳理,始与对民族文化精神力量的认知,始于对民族心理与价值判断的把握。识字与写字,是文化基础,当然不是文化目的。因此,我一直崇尚有是非标准,有文化担当的读书人,而不是能够识读与书写一万个汉字的字匠。

  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书法界。当前,有的人谈到书法的形式就是内容,或者说书法的线条就是书法的本身。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理由是,形式的主观性与线条的客观性,只能从一个层面说明书法的特性,而不能阐明书法的本质。比如,我们不能把识字者视为文盲,但是,我们也不会把识字者看成读书人、文化人、学人。识字、写字仅是技能,深入理解汉字组合的语意,洞悉汉字背后的思想指向,才是汉字真实的价值与目的。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脱离了书法家主观精神与文化叙述的形式与线条,等于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字英雄”绝不是文化英雄  英雄  英雄词条  汉字  汉字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人文精神

 用通俗理论读物讲好中国之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中...(展开)

人文精神

 红楼续梦 致敬经典

    当贾平凹不再执着于山野故事,而将焦点转移到都市时,就形成了一系列物语。这类物语的主角,是女性。从《满月儿》(1978)开始,贾平凹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