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人民币竞争力提升亟需深层次改革

  在货币领域,近年来出现人民币对外开放市场化、对内管制行政化、金融改革进退矛盾的现象。中国金融业以政府拥有和干预为主导的产权安排,仍需要实质性的改革。金融与其他产业的改革一样,首先是产权的开放,市场准入的开放,对外资更对内资开放,破除垄断,促进竞争。

  对外开放市场化

  人民币对外开放市场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民币汇率按照市场供求形势持续升值。这是基于汇率与国际收支的逻辑,2005年以来外汇市场上持续存在出售美元等外币、换购人民币的情况,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并加快升值速度。仅仅在2008年9月-2009年3月市场曾出现贬值预期,NDF市场美元对人民币升水,当时政府采取了重新盯住美元而不是贬值的策略。

  二是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广,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如蒙古、越南、老挝、缅甸、台湾、香港等流通,成为边境贸易的重要支付结算货币。随着中国贸易规模扩大,人民币币值走强,人民币在境外流通有扩大之势。2009年7月中国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2011年8月推广至全国,鼓励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

  目前,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量大概占20%,主要是中国内地企业进口对外支付人民币。这些跨境贸易结算支付货币虽然是人民币,但是贸易合同计价货币大多还是美元。境外企业之所以愿意用美元计价而接受持有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主要原因。2009年之后,企业和政府开始较大规模地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截至2011年9月,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约6100亿元,债券存量金额约1900亿元,人民币离岸市场初步形成。

  对内资开放促进竞争

  在人民币对外开放市场化的同时,对内却表现为行政管理强化。

  第一,信贷额度控制手段恢复,在2007年、2008上半年和2011年表现较为充分。至2007年很多商业银行虽然已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甚至在国内或者海外上市。但是2009年、2010年信贷量猛增证明,只要政府所受约束有限,以政府及国有企业为大股东的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就不会充分有效,宏观信贷额度管理也就难以摒弃,必要时甚至需要强化。

  第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停滞。近年来,关于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核心是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保护商业银行利率,维护其盈利能力,这种利差保护政策在中国金融经济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巩固强化了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利差保护政策促使商业银行利润增长迅速,2005年-2010年银行利差收入年均增长约25%,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85%的高比重持续不下。在收入高增长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快速扩张,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持续高达90%,商业银行在与保险、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业务谈判中强势定价地位明显。

  其次,助长甚至放大了中国经济顺周期波动。2005年-2010年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累计增长数万亿元,利差保护政策表面上充实了银行利润和资本,有利于银行系统稳定,但实际上利润、资本使商业银行扩大数十万亿贷款的能力,信贷过快扩张加重了中国经济过热等问题。

  三是抑制金融创新、阻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在利差保护政策下,商业银行坚持存贷盈利策略,集中力量多存多贷而对业务创新投入不够,以国有产权为主的银行体系信贷投放倾向于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由于存款利率过低,商业银行每年少支付30万亿储蓄存款利息约万亿元。商业银行在利差保护下,资本与信贷高增长阻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消费主导。

  2011年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宏观经济受到调控压力,部分金融扭曲也得到调整。存款低利率问题受到高通胀和紧货币影响,资金脱媒现象明显,民间借贷融资增多,金融机构纷纷办理各种理财业务,尽可能使资产负债表外化,规避行政定价管制。这都明确反映了中国金融机构种类和金融服务不丰富、金融定价非市场、货币政策长期偏松等问题。

  金融与其他产业的改革一样,首先是产权的开放,市场准入的开放,对外资更对内资开放,破除垄断,促进竞争。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离岸市场,尽管从技术上可以提高人民币对外认知程度,促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加快,但是由于缺乏对金融产权、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等更深层次的改革,中国的金融和货币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亟需  亟需词条  深层次  深层次词条  竞争力  竞争力词条  人民币  人民币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财经

 治金融乱象须立规矩抓落实

 金融乱象屡禁不止,一个原因是规则不明确,另一个是规则难落地。此外,相关监管也缺乏长效机制。在当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整治金融乱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