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强化国企财务杠杆约束关键还在改革

  201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去杠杆,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杠杆约束,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

  虽然杠杆率偏高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国企表现得尤为突出,多数国企的杠杆率都超过了合理水平,且流动性较差,很难通过正常经营将过高的杠杆率降下来,造成企业负担沉重,适应市场的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也正因为如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企业杠杆率,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就成了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一项工作。

  按理,国企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常常在政策和资源方面,比其他所有制企业更具优势、更容易得到扶持和支持,因此,杠杆率应当更低、资产负债率也应当更合理。那么,为什么反而杠杆率更高、资产负债率更加不合理呢?除了负担沉重、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多、积累的矛盾比较复杂之外,主要还在于体制僵化、运行机制不合理,在于国企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更多情况下,企业在制定目标、编制规划、落实措施、经营决策等方面,只讲规模、不讲效率,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顾速度、不顾效益,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利益,慢慢地,也就陷入了负债扩张的泥潭。最典型的,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央企在全国各地的大规模布局和和快速扩张。可以这样说,那段时间的企业扩张,极少有内涵式扩张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延式扩张,且都是通过负债进行扩张。譬如到处圈地、到处收购企业、到处购买资产,特别是收购企业和资产,很多都是质量不高、资产负债率很高的,是无法对企业起到有效保真作用的。

  耐人寻味的是,国企、尤其是央企以这样的方式扩张,一度还被认为是稳增长的基本力量,并成为地方争取项目、争取投资的主要依靠。相当一部分国企的负债,也是在这一阶段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负债率也是不断攀升的。

  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企前几年快速扩张隐藏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尤其是收购的劣质企业和资产,也一个个地成为了僵尸企业、僵尸资产,所圈下的土地,则因为缺乏再投资能力以及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一个个地变成“动弹不了”的资产,使企业的负债居高不下,资产负债率日益攀升。

  很显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企形成的资产,相当一部分已经无力再流动、无力再创造新的价值。而在购买这些资产时留下的负债,却成为了杠杆率提高的基本元素。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负债水平越滚越高、杠杆率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把过高的杠杆率降下来,也就成为国企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一项工作。否则,很多企业将无力运行。即便运行,也无法把效益提上去,无法让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尤其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会因为杠杆率过高而大受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强化国企的财务杠杆约束、降低企业的经呢?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变卖资产、整体上市等当然都是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如果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转换,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杠杆率过高问题,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就算能够降下来,也很难维持下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步伐,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引起战略投资者、建立混合所有制应当是国企转换经营机制和降低杠杆率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将国有股权或资产转让给其他所有制企业,可以比较现实地将资产负债率降下来、将杠杆率降下来;另一方面,其他所有制的进入,能够让国企的经营机制得到根本性转变,能够有效改变国有体制决策不科学、扩张不计代价、投资不讲成本的问题,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非国有资本,还能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社会资本没有出路、没有投资渠道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采取整体上市、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措施,可能效率会更高,作用也更大。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大改革力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要一切依据法律和规范进行,按程序执行,不能暗箱操作,更不能私下交易、权钱交易、政商交易,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只有这样,国企的降负债、降杠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杠杆  杠杆词条  国企  国企词条  约束  约束词条  强化  强化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  
财经

 宋晓梧:加大投入和深化改革并举

 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是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展开)

财经

 “影子银行”行走在灰色地带

 伴随金融业转型而生的“影子银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并以此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究其原因,是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