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可持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与启示

  引言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的结果。如果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算起,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坎坷历程。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里约+10”环境大会,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以及2015年纽约联合国大会通过“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都是这一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可持续发展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和实践。

  虽然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西方,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但中国在对自身发展历程的反思中,逐步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不仅见证和经历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而且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这一进程,总结思考发展演进的规律和特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启发人们深入思考进入新时代后应如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以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环境保护的启蒙阶段(1972~1991年)

  1972年,中国正处于极为混乱的“文革”劫难之中,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环境污染在一些地方有所显现,但大多数人对环境问题还知之甚少,甚至认为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没有污染。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使相对封闭的中国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被提上国家政治议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72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派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中国自恢复联合国席位后,参加的第一个大型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曲格平后来回忆,中国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并非“社会主义没有污染”,中国城市存在的环境污染,不比西方国家轻;自然生态方面的破坏程度,中国远在西方国家之上。1973年8月,中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与会代表包括各地方和有关部委负责人、工厂代表、科学界人士300多人。会议后期,周总理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万人大会,在全社会普及环境保护意识,并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要求,并作出了部署。

  第一次全球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督促各地成立相应的环保机构,以消烟除尘为中心开展环境治理。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时任副总理李鹏代表国务院宣布,确立环境保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同步发展”方针,力图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求“三同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这些战略方针与同时期西方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遥相呼应。

  为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这一时期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初步构成了一个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1988年,环保局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分离出来,建立了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家环保局”,环保工作正式纳入政府行政管理体系。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了环境保护三大政策,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同时还出台了八项管理制度,包括“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体系。

  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确立和实施(1992~2000年)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工业污染从城市蔓延到乡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年召开的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高速发展的中国开始反思发展模式,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并积极将其付诸实践。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和磋商,通过了《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三项文件,并开放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两项重要公约。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各项筹备活动,并派出高级代表团参会。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首脑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代表中国提出加强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5点主张,率先签署两项重要环境公约,庄严承诺积极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会后不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首次提出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得到不断强化。1995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目重大战略。”1996年3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国家规划[2]。2001年3月,“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置于重要地位,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全面阐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里约会议后,中国组织52个部委和机构的300多位专家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3],1994年3月批准公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领域,提出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共涵盖78个方案领域。

  《中国21世纪议程》发布后,围绕该议程的实施,在国内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热潮。不仅学术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大量涌现,国家层面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各地方和各部门也都行动起来,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落实到本地方、本部门的发展规划中,推出许多地方和行业层面的21世纪议程[4]。更为可喜的是,国家和各地区启动了各类试点,形成以点带面积极推进的格局。1997年11月,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发文,在16个省(市)开展《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工作,并将1986年启动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此外,1997年6月,中国向第19届环境与发展事务特别联大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1997),中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和成绩(2001~2015年)

  长达800页的《21世纪议程》载有2500余项各种各样的行动建议,是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行动蓝图,如何使这些行动付诸实施,仍面临巨大挑战。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制定了包括减少贫困、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和疟疾等疾病作斗争、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等八大目标以及一系列具体指标,统称千年发展目标(MDGs)。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执行情况,重申要努力完成千年发展目标。

  进入新千年,围绕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中国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千年发展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全面融入国家规划,实施千年发展目标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2015年7月发布的《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5],中国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特别是在减贫方面成效卓著。2013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进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行列[6]。从2000到2015年的15年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GDP从2000年的10.0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3.6万亿元,跃升至世界第二位。201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844元和9892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3.59倍和3.39倍。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脱贫进程。中国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6.89亿下降到2011年的2.5亿,减少了4.39亿。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2000年以来累计解决了4.67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男、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稳定维持在99%以上。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些成就是多么来之不易!

  迈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2015年——)

  2015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年。千年发展目标于2015年到期。2015年9月,在美国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7],制定了一套包含17个领域169个具体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8]。由此,全球可持续治理掀开新的篇章,中国可持续发展也步入一个新时代。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相关筹备工作,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2013年9月,中国外交部发布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9],介绍了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践,提出聚焦核心议题、发展模式多样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合作共赢和平等协商五个基本原则,建议将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经济增长;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三大重点领域。此外,中国还强调加强国际层面执行手段的监督,重点审议官方发展援助、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承诺的落实情况,重点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数据统计能力建设,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及时性等。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积极、务实和建设性地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的态度。

  其次,中国郑重承诺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并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10],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努力实现合作共赢。中国还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2016年4月,中国在国际上率先发布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11],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全面协调、包容开放、自主自愿,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六项总体原则,明确了消除贫困和饥饿、保持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和改进国家治理等八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实施路径的具体建议。

  第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制定《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2016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主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2],再一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和决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注重目标的对接,将其提出的具体目标全部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并在专项规划中予以细化、统筹和衔接。强化实施保障,建立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动员全社会加大资源投入,加强监督评估。中国不仅有信心和能力如期完成各项目标,还愿为支持联合国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016年10月26日,中国外交部网站上公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13],在回顾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部署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对照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条进行任务分解。中国是向联合国高级别政治论坛(HLPF)提交自愿国家报告(VNR)的首批22个国家之一,2017年8月,中国启动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并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14]。

  第四,减贫是2030议程的首要目标,我国就精准扶贫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十三五”提出了两个“确保”任务,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相应到2020年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即每年要减少1000多万贫困人口。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而这些贫困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增收的产业[15]。根据中央部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16]

  第五,建立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17],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各地参与热情高涨,先后共有15个省(区)政府致函科技部提出了建设申请,经过实地考察、专家评审、联席会议审议等环节,2018年3月,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太原市、桂林市、深圳市为首批示范区[18]。这三个城市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又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将参照2030议程制定本地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技术路线,提升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融合的新机制,通过经验分享,不仅对其他地区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还要向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可持续发展历程的经验和启示

  纵观中国可持续发展4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虽然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源于西方,中国开始是被动接受的,甚至一些早期政府文件使用的是“持续发展”而非“可持续发展”,更多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中,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选择,并提升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生态文明思想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贡献。2030议程的制定过程不同于千年发展目标,不仅是政治家之间的磋商,也通过各种渠道调动了全社会的关注,实际也是全球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的一次大讨论。工业文明理念下的发展,南北发展鸿沟加深、贫富差距拉大、环境资源分配和消费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社会公正缺失。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题目是“改变我们的世界”,强调要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促进发展的范式转型,终止贫困、生活转型和保护地球,走向人类尊严,这不仅仅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而是在寻求一种发展范式的转变和文明的整体转型[19]。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和实施与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高度几乎是同步的,目标和内容都高度契合,2030议程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为落实2030议程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全球可持续发展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重新定位。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国际地缘政治、世界经济、人口、能源和气候治理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地位逐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逐渐向走国际治理的核心。中国正经历着经济转型,涵盖人口、经济、社会、消费、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型。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既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更不是发达国家。中国需要客观认识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新特点,结合自身具体国情进行重新定位。中国将由地区大国变成全球大国,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既要冷静思考,又要奋发有为。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做新时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已经从跟随者向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2030可持续目标不仅在于目标本身,也是各国探索符合各自国情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就全球瞩目,近年来围绕扶贫攻坚、雾霾治理、生态修复等,有许多好的做法和实践需要总结提炼,可以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于制定和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更高的期望,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通过绿色“一带一路”促进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主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将继续深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中提出到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中国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已经全面成长成熟,正坚定地迈向新时代,迎接未来,迎接挑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词条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历程  历程词条  
改革史话

 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担当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旧风险挑战不断呈现。在这样的变局中,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坚守着自己的发展道路,秉持着兼善天下的情怀,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