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春秋左传研究》读书笔记一--上古史之部

春秋左传研究》读书笔记一

春秋左传研究(校注本)童书业著,童教英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一、作者简介

童书业(1908.05.26-1968.01.08),字丕绳,号庸安,别号吴流、冯鸿、冯梅、章卷益、卷益、童疑。祖籍浙江鄞县 ,出生于安徽芜湖。史学家,古史辨派代表,著有《春秋史》(完成于1941年)、《中国疆域沿革史略》、《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先秦七子思想》等。

1908年  出生于安徽芜湖。

1933年  著《论语解诂》,为其治经史之始。

1934年  至杭州,在王季欢指导下著《版本述》 ,以王季欢之名发表于《浙江图书馆馆刊》,此为其发表文章之始。

1935年  赴北平,在顾颉刚出任研究助理。

1935年--1937年 专注于古史古籍考辨,并开始其历史地理、绘画史的研究。

1937年  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

1941年--1945年 辗转于各地任教。

1949年  历任上海博物馆干事、历史部主任、总务部主任,并在复旦大学、光华大学等任教,开始其瓷器史、美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1948.08,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注:山东大学的“八马同槽”中“八马”指陈同燮、黄云眉、郑鹤声、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童书业、杨向奎等。

1961年  开始作《中国美术史札记》。

1965年  开始作《春秋左传考证》。

1967年  作《春秋左传札记》。

二、书籍简介

春秋左传研究》是童书业晚年之作,“为总结本人六十岁以前全部之先秦史考证性研究”,包括《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

1/14

三、目录

(一)春秋左传考证  第一卷

古史传说之部:(1)三皇五帝(2)太皡(3)炎帝(4)黄帝(5)少皡(6)颛顼(7)高辛(8)陶唐(9)有虞(10)尧舜禅让(11)舜禹禅让(12)社稷(13)鲧禹治水(14)禹征三苗(15)夏启(16)羿浞代夏(17)少康中兴(18)姜嫄后稷(19)皋陶(20)四岳伯夷(21)祝融

西周史之部:(22)周之始兴(23)大伯虞仲(24)“文王受命”(25)周人灭殷(26)周公“摄政”(27)周初封建(28)昭王南征(29)穆王巡游(30)夷王之衰(31)“国人”大起义与“共和行政”(32)宣王“中兴”(33)西周之亡(34)周二王并立

春秋史之部:(35)郑庄小霸附郑庄后春秋时郑之国势(36)所谓齐僖小霸(37) 春秋初年鲁国之(38)东迁初周之国势(39)楚之始兴(40)齐桓霸业之盛(41)狄族之强(42)召陵之盟(43)齐桓霸业之馀(楚宋争霸)(44)晋献中央集权(45)城濮之战与晋文霸业(46)崤之战与晋襄霸业(47)晋赵盾专政(48)楚灭若敖氏(49)邸之战与楚庄霸(50)晋灭赤狄(51)鞌之战与晋景复霸(52)晋厉复霸(53)第一次宋之盟(54)鄢陵之战(55)晋厉集权之失败(56)晋悼复霸(57)春秋时邾之盛衰(58)晋栾氏之亡(59)吴之始强(60)第二次宋之盟(61)子产治郑之改革(62)孔子治鲁之改革(63)春秋后期各国政权之变化(64)陈氏专齐(65)三家分晋形势之造成(66)柏举之战(67)夫椒之战(68)黄池之会(69)越灭旲(70)越王勾践之霸

西周春秋制度文化之部:(71)宗法制与分封制(72)奴隶制(73)释“民”(74)释“国人”附释“舆人”(75)世族制(76)爵位(77)周及中原列国中央官制(78)左右“相”(79)晋将佐(80)楚令尹司马附论秦官制(81)“国”与“都邑”(82)“都”“邑”之别附论“乡_遂”(83)小邑(84)“县鄙"及“关”(85)楚之县制附论秦齐吴之“县”“郡”(86)晋之县郡制(87)书社(88)税制及其变革(89)赋制及其改革(90)力役及暴征(91)军制 (92)甲士(93)车战 (94)军数(95)郑之“徒兵”(96)晋之"徒兵”附论吴越之舟战及步战(97)刑法(98)学校(99)婚制(100)卜筮(101)重人轻天思想(102)原始民主主义思想(103)孔子之学

春秋地理之部:(104)春秋时人之“天下”观念(105)“九州”(106)“成周”与“王城”(107)春秋晋“绛都”(108)春秋秦“雍都”(109)舂秋初楚都(110)春秋楚“郢都”附论“郢都”筑城问题(111)春秋楚“鄀都”(112)吴越最初所在及其迁都附论春申君江东都邑(113)春秋末吴都(114)春秋时巴国所在(115)春秋时北燕国所在(116)狐附论墨合氏(117)“孟津”(118)鸟夷(119)姬姓之“戎”(120)“四裔”

(二)春秋左传考证  第二卷

(1)仲子问题(2《左传》尊季氏其他证据(3)鲁东门氏夺政及失政事(4)季氏之“亡 ”(5)《左传》记事之下限(6)单氏取周 (7)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8)滕、卫之亡(9)《左传》记秦国势(10)左氏古文经载孔子之死(11)春秋时农业为一季收成抑二季收成(12)春秋时阶级矛盾及阶级斗争(13)春秋时与后世不同之伦理观念

附录  春秋经、传考异    春秋左传考证后记

2/14

(三)春秋左传札记

(1)皇帝(2)尧舜禅让(3)鲧禹治水(4)夏启故事附五观(5)羿浞代夏与少康中兴(6)周人先世(7)文、武之兴(8)周公东征附摄政(9)成、康、昭、穆(10)共和行政附国人起义(11)宣王“中兴”(12)西周之亡附周之“东迁”(13)西周官制(14)两周地方制度(15)西周税制附人口(16)西周兵制(17)西周刑制(18)西周学制(19)西周农业(20)西周工业(21)西周商业(22)宗法、封建之制(23)天子、诸侯、大夫、士(24)庶人、工、商(25)奴隶(26)宗教(27)郑庄小霸附郑国之强(28)晋之分裂与统一、强大(29)秦之东征(30)楚之兴起(31)戎、狄迁徙(32)齐、鲁争衡(33)齐桓霸业(34)宋襄图霸(35)晋文、襄霸业(36)秦穆霸西戎(37)楚庄霸业(38)晋厉、悼复霸(39)楚灵争霸(40)吴、越之兴(41)柏举之战(42)携之战(43)越王勾践称霸(44)晋诸卿兴亡(45)齐国、高、崔、庆、陈诸氏兴亡(46)鲁三家兴衰(47)郑七穆兴衰(48)宋公族兴衰附墨氏起源(49)卫卿族兴衰(50)周卿族兴衰(51)楚、秦、吴、越公室之强(52)附论季氏之亡、戴氏篡宋、子南劲取卫、单氏取周(53)春秋地理问题(54)春秋官制之变(55)春秋时县、郡之制(56)春秋时税制之变附人口(57)春秋时兵制之变(58)春秋时刑制之变(59)春秋时学制之变(60)春秋时农业之兴附录《春秋左传》作者推测(61)春秋工业之兴(62)春秋时商业之兴附官私借贷(63)宗法、封建之变(64)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地位之变迁(65)庶人、工、商地位之变迁及“国人”起义(66)奴隶地位之变迁(67)春秋婚制、家庭(68)春秋时宗教之变(69)重人、重民思想(70)孔子与六经

附录  《春秋左传》作者推测

(四)春秋左传札记续

(1))少皞与契(2)丹朱与驩兜(3)皋陶与伯夷附许由(4)太伯、虞仲为虞祖(5)太伯、仲雍所奔“荆蛮”(6)鸟夷(7)姬、姜与氐、羌(8)东周初王室之渐衰(9)周政下移(10)陈氏得政考(11)春秋时邾国盛衰(12)春秋时巴国所在(13)春秋时北燕国所(14)春秋时濮族所在(15)春秋时之“国”(16)春秋时之"县鄙”(17)春秋时出征兵数与全国兵数比例(18)春秋时宋、秦兵力推测(19)春秋时文武不分职及文武分职之萌芽(20)春秋时谷禄制度之兴(21)“国人”成分分析(22)春秋末“国人”力量(23)春秋时农业收成有无二季推测(24)“百工”一辞分析(25)春秋时下级贵族之经商(26)“小臣”身分(27)仲子(28)息妫(29)元妃(30)春秋时之学问(31)《左传》记秦国势之预言(32)《左传》记滕亡之预言

附录 周代谥法

3/14

第一卷  古史传说之部

(1) 三皇五帝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昭十二年)

童案:旧说或以三坟为三皇之书,五典为五帝之书,其说刻可疑。三皇五帝说在《左传》时尚未完全形成。“三皇五帝”之称始见于《周礼》(战国后期作品)等书。皇帝在战国以前只是形容词及副词,偶亦用作动词,或用为人名,绝无用作一种阶位之名称者。战国以后,本用以称上帝之“帝”字,已用作人王之位号,遂改用训"美”训“大”, 而又惯用作天神之形容词之“皇”字以称上帝,至战国后期,皇”亦化为人王之称,于是有三皇之说。秦王政统一中国后,以“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合为统一帝国之天子之称,遂曰“皇帝”。……

“五帝”之说当起于五方帝,而五方帝之说则起于五行。……“五行三正”即“五帝三皇”说之哲学背景也。……三皇五帝之说忽神忽人,此等固介于神人之间之传说中人物也。至至“三坟”“五典”之书与“三皇”“五帝”究竟有无关系,尚待详证。

注释:晋杜预注:“皆古书名”。

注释:“三坟”是当时占卜祭祀后埋藏于地下回归神灵的书;“五典”是置于供案上祭祀祖先神灵的书;“八索”是结绳记事的书;“九丘”指堆放起来供王和有关大臣随时阅读查考的书。或形成于殷商时代,流传于西周时(一定范围内),至春秋倚相时已趋于灭绝。(见靳青万《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注释:五帝说形成于战国,最早的三皇说见于秦始皇时,确立于西汉晚期。三皇五帝的连称,见于《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2) 太皞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僖二十一年)

童案:喾古或作诰(《管子•侈靡》篇、《史记•三代世表》),太皞或作太皓(《楚辞•远游》)、太浩(《淮南子•览冥》),盖太皞即帝喾,而少皞即契。太皞风姓之“风”,即“凤”(甲骨文及古书中均有证)。少皞之立,凤鸟适至(昭十七年), 二皞之世必相继(崔述已有此说)。至以太皞为伏羲,则为晚出之说,不足信,前人已辨之矣。

注释:1.太皞=帝喾,少皞=契。2.皞[hào],喾[kù]。

(3) 炎帝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昭十七年)

童案:炎帝非即神农,前人已有辨证。炎炎帝本为天上之赤帝,赤、火色,故“以火纪”,“为火师而火名”。炎帝为姜姓之袓,而黄帝则为姬姓之祖。《晋语》云“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

4/14

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盖姬姜本为一氏族或一部落之分化,互相斗争,互相团结。姬姜世通婚姻者,以其已分为二氏族也。

注释:1.炎帝≠神农。2.炎帝本为赤帝。3. 黄帝姬姓,炎帝姜姓。4.姬姜世代通婚。

注释:黄帝姬姓说最早记载见于《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4) 黄帝

--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僖二十五年)

童案:黄帝之名始见于陈侯因齐敦铭……此黄帝本为虞帝之确证。邹衍……作“终始大圣之篇”……黄帝之人王化盖始自战国中叶……古“皇帝”本指上帝……

注释:敦[duì],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盛放黍、稷、稻、梁等作物。

注释:陈侯因齐敦为著名的“陈侯四器”之一,器主即陈侯午之子齐威王,《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及《六国年表》称“田齐”,《战国策•赵三》作“婴齐”。陈侯因齐壁内铸铭8行79字,其中有“高祖黄帝”铭文。此器制于陈侯因齐即位初年,据徐中舒考证约前375年所制,属战国中期偏早器。

注释:田齐先祖在早期文献记载中为颛顼(庄公二十二年、昭公八年)、妫姓(隐公三年),出土材料中陈侯簋[guǐ]、陈侯鬲[lì]、陈侯鼎、陈侯壶、陈侯匜[yí]等陈为妫姓,均与黄帝或“一父四母十二姓”黄帝后裔无关。

(5) 少皡

--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昭十七年)

童案:《世本》:“少昊名契”(《路史》注引),《潜夫抡•五德志》:“少皞……始作书契”,则少皞即殷祖契。……据《史记•五帝本纪》及《殷•本纪》挚、契皆帝喾子,挚、契本一人传说之分化,而帝喾亦即太皞也……《史记•秦本纪》……秦本淮夷支族,故亦有东方鸟图腾之神话也。

注释:1.少皞=契。3.契[ xiè ]。

(6)颛顼

--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昭八年)

童案:昭十年云“陈,水属也”。盖颛顼者北方之帝,亦即水帝也。…《庄子•大宗师》:“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则颛顼即高阳,亦即天帝也,故居于天上

5/14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上古史  上古史词条  左传  左传词条  春秋  春秋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只要爸爸留下》读书笔记

有人说:“母爱最伟大。”我觉得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因为父爱比母爱更生动。我看过很多记事的文章,有的文章令我敬佩。有的文章令我感动。还有的令我难以忘怀,其中最令我...(展开)

笔记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让我们先看一下封面上的信息,除了基本的书名作者之外,更是给出了似乎能统领全书的总结性句子,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