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读了几年书,踩了几年坑,这5点是我最想告诉...

过去很多年,我读过很多书,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书对我来说,是什么?

2018年,金庸老先生去世,有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过:

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本《武功秘籍》,等着我去修炼,每本书都浓缩了各路武林大师的毕生所学。

世道险恶,唯有读书防身,但是我发现在读书这件事上,很多人都练得“走火入魔了”,究其原因,练错以下5个“读书心法

读书无目的

书要读完才算数

用听书代替读书

读书不记笔记

读书只看经典

接下来我将一一为大家解读。

入魔心法一:读书无目的

和很多读书的朋友交流,我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人读书,都是别人推荐什么就读什么,或者去逛书店看到哪本喜欢就读什么,完全没有选书的意识。

这样的习惯可能源于我们学生时代遗留下来的陋习,读什么书都是规定好了,看就是了,考试还画重点。

在成人的世界里,当你茫无目的地走进读书的世界,你到底收获了什么?是努力上进的虚荣?还是博览群书的荣耀?这些重要吗?

在我看来,无目的地读书,简直是在浪费生命,我更提倡的一种做法——功利性阅读

乍听之下,你可能看不起“功利”这个词,认为这是对阅读的侮辱。

国父孙中山就曾经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功利性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提到的读书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一种是为了娱乐消遣。

无论是为了能力的提高,还是为了娱乐,都是有目的的。而我前面提到的功利性读书,首先就是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解决什么问题

2.什么书可以解决我的问题

3.他们分别解决了我哪些问题

我举个例子,身为职场人,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想学习下时间管理?

按照上面的思路,第一个问题已经有答案,第二个问题就是找书,相信互联网时代,找书肯定都难不倒大家,搜索了一圈之后,找到了以下几本书,分别对应了想解决的三个问题:

《搞定1:无压力工作的艺术》——关于构建完成任务的流程。

《番茄工作法》——如何安排时间,提高注意力。

《拖延心理学》——如何面对和战胜拖延。

每一个读书人,在开始读书之前,都应该功利一点,想想读书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能解决问题吗,值得吗?

入魔心法二:书要读完才算数

很多人在读书方面有洁癖——书一定要读完。

我以前也一样,一本书一定要坚持从头看到尾,哪怕中间有一些内容觉得不重要,也要坚持看完。

以前觉得这是个好习惯,后面才发现有点本末倒置,前面我说了,读书是有目的的行为。如果一本书已经帮你解决了问题,那么就可以停下来,针对新的问题,读新的书。

一直纠结一定要把书读完,浪费时间不说,还耽误了其它重要的事,更何况,一本书,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就是能解决你问题的那部分内容。

比如在英语的学习中,语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语法书作为一种必备的工具书,有相当多的人把它当作一般书籍来通读。

而本质上,语法书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查,而不是用来通读的。

比如你看到某段文字出现某个介词的用法有点陌生,那就回到语法书中去查相关的章节,去找答案。然后就可以把书收起来,等到有新的语法盲点再去翻阅,这样读才有意义,而不是一口气把语法书看完。

基于以上观点,在读书方面,一味攀比一年读完了多少本书,一点意义都没有。

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些书帮你解决了多少问题?你从书中提炼了多少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帮助你建立了多少个有效的思维模型。

所以我建议,不要对“读完”一本书有太多执念,关键是脑中的思维模型有没有增加,模型的质量有没有提升。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此,不信你可以拿自己和查理芒格老爷爷对比下就知道了。

入魔心法三:用听书代替读书

这几年,知识付费盛行,其中有一类产品叫听书。

自从有了听书这种产品,我们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似乎轻松了很多,一本原本需要2~3个小时才能看完的书,现在半个小时就听完了。

这样一看好像学习效率提升了,一年下来可以听好多本,收获满满。

其实不然,我把这一类产品定义为“知识甜点”,顾名思义,甜,有诱惑,很多人喜欢得不要不要的。

既然我说它的甜品,说明可以吃,但要搭配主食吃,也就是这种听书产品可以听,但是最好自己先把书看完再听。

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是不是常常会布置提前预习的作业,目的是先让同学们对课文先要有自己的理解,再来听老师讲解。

读书也是一样,在没有读的情况下去听说,你会主观认为,讲书人的观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万一他讲错了呢?

所以这样的懒偷不得,书要亲自读,读完之后,用听书的方式做个复盘,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入魔心法四:读书不记笔记

很多人喜欢读书,但从不做读书笔记,除非你记忆力超群,不然我真不建议你这么做。

大部分读书不做笔记的人,你问他这本书讲什么,很大程度是说不出来。

所有未经思考的知识都是不属于你的,就像你参加一个培训课,听的时候热血沸腾,回来之后不做复盘,不做总结,效果等于0。

读书记笔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好的读书笔记能把自己以往经验、经历和新学到的知识进行融合,并思考还有哪些应用场景,如何展开行动。

学习专家成甲在她今年的新书《好好思考》中提到一种笔记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下:

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思维模型?

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带着几个问题,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而笔记也不应只是用文字记录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行动内化知识,这样的笔记才永远不会丢失。

入魔心法五:读书只看经典

还有一个读书误区,因为比较隐蔽,所以很多人会忽视。

专家学者会说看书只看经典就好了,市面上其他各种各样的书都是从经典书籍里面衍生出来的,所以可以不用理会,直接看经典就可以了。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我对这个观点是非常认可,因为我觉得,人生在世,时间毕竟有限,读高质量的书,是最优的选择。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经典书,质量上肯定没得说,但是有一些书读起来却没那么好理解,或者说有时读起来比较“烧脑”,反而让我们失去读下去的动力。

几年前,我想深入了解如何有效阅读,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这本书堪称经典之作,这本书讲述了阅读的各个方面。

但是第一次读的时候呢,读不下去,拖着拖着,我就放弃了。

后来我读了另外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就有意思多了,作者用故事形式来展示读书的心路历程。

你如果问我这两本书,哪本对我的读书启蒙意义更大一点,我一定会说是后者,因为在那个时间点,是最适合我的。

心理学研究中有个关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我刚开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处在恐慌区,所以后面学不下去,放弃了。而后来读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就处在我的学习区,我就能学下去。

等到后来我的理解能力增强了,我再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时候就处在学习区了。

读书一定要选自己能力匹配的书去读,经典虽好,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在一开始就把自己读书的激情耗尽了。

结尾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读书走过的坑,希望喜欢读书的你不要踩进去,即使踩进去了也没关系,早点出来就是。

不因踏坑而心生怨念,不因出坑而暗自窃喜,心生敬畏,往下读便是,这应该是读书人应有的自我修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告诉  告诉词条  
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1、可怕就可怕在,这类阴森可怖的事情对于我们已不再是恐怖的了!这才是可怕的事情,骇人听闻的是我们的见惯不怪,而不是这一名或那一名个人的个别罪行!这类案件,这些时...(展开)

笔记

 《真正的慷慨》读书笔记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了《真正的慷慨》这本书。读完后我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想。《真正的慷慨》写的是:一场龙卷风袭击了一个小镇,考伯看见报纸上配图文章上给的家庭成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