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3

第一卷体道篇

A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B    现代汉语

   世间大道,灾祸源头,由名与利引起。不片面以名禄推崇所谓的贤人,则不会引起百姓得非议和怨念;不片面珍爱稀有得那些东西,那么百姓就不会因此产生钱利之妄想。没有呈现那些让人产生名利妄想的东西,百姓就会安居乐业,这是圣人之治理天下的基础。

   如何让百姓做到安居乐业呢?就是脚踏实地做事,认真把生计问题解决好,不要主观妄想,而是把文化教育作为立身之本。所以每个人都如此生活,放弃邪念和妄想,那么有贤能的人,就无事可做;这就是国家管理,不用贤能的人去治理的道理,解决好民生问题,提高民众文化教育的大道之下运行,就会实现国泰民安。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使民不争,不争功,明返自然也。

2王弼注: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惟能是任尚也,曷为为于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下奔而竞,效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3杜光庭注:贤人用则人理,矜卫用则怨争兴。不尚矜夸自无怨争,不贵乎丽容珍货则人无贪欲,乃合乎圣,合虚资腹,无知无欲之尚矣。

4王安石注:圣人之心,未尝欲以贤服天下,而所以天下服者,未尝不以贤也。群天下之民,役天下之物,而贤之不尚,则何持而治哉?夫民于襁褓之中而有善之性,不得贤而与之教,则不足以明天下之善,善既明于己,则岂有而不服哉?

5吕吉甫注;圣人知夫美斯恶,善斯不善,而我无容私焉,故虽靡天下之爵,因任而已,而贤非所尚也。民治争常出于相贤,知贤非上之所尚,则不争矣,故曰举贤则民相轧。

6赵实庵注:圣人无为之功而治天下,至于功成不居,是得真常之用也。岂假外铄于我哉?所以圣不必绝,不知有所谓圣也。

7《论衡》: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

8王夫之注:争未必起于贤,盗未必因于难得之货,心未必乱于见可欲。虚者归心,实者归腹,弱者归志,强者归骨,四数各有归而得其乐土,则我不往而治矣。

D本注

1本篇为体道篇之三,世之祸事源头,非名即利。人类社会不片面推崇引起人们产生名利之心的那些东西,即得与失的常理,是道之本,忽视道之本原,是理解偏差的开始;所以国家社会之道,以民生为先,次之文化教育,背离此道,则误国害民。

2见,不读jian,而读xian,是呈现之义。乱,是混乱,非动词,是思想的胡思乱想,妄想。

3此句错误最多,虚心是脚踏实地做事,没有妄想。实其腹,是解决生计问题,安居乐业。弱其志,非弱也,是其次之义,首先是解决生计,其次才是文化教育。强其骨,是接上文,文化教育,骨者本也,人之本,国之本

4无知无欲,非后世理解之义,更非现代汉语之义,每个人生活中都脚踏实地认真做事,不妄想,文化教育成为国家之本,社会之本,又何必有更多的非分之想呢?

5依据马王堆帛书本“使民不乱”,民为之本则为民,心则误;“使夫智者,不敢“,此解简洁明了,无拖沓旧病,更符合先秦文体也;”弗为而已“,则直接说明明了大道后的情形,用”为无为“则废老子之心。

6不敢,是无事可做,敢为名词,非动词讲。弗为而已,贤能的人都无事可做了,那么国家怎么不实现国泰民安呢!肯定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审度  审度词条  老子  老子词条  
笔记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书评200字:《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是霍达,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因此我相信通读过的朋友不多吧,我也是粗读了一遍,对书中的内容并不是很熟悉,但就算...(展开)

笔记

 《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读书笔记

看了《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这篇短文,我感触颇深。一直以来,不分中外,在人们的观念中,恶便是恶,恶的狰狞可恨一无是处。善即是善,好的没有一点缺点。丑就是丑,无一美...(展开)

笔记

 《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

“寡头统治铁律”是由德裔意大利籍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是政党社会学领域的经典性分析原理,其核心观点就是:“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