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史记是怎么评价汉武帝的?司马迁为什么敢在汉武帝死前给他立传

《史记》,我们都知道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的作品,但既然是史书,那么必然只能记载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司马迁所写,那么其中的历史事件应当截止在司马迁死之前。然而翻阅史记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比如其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那么在书中,是如何对汉武帝进行评价的?为什么在汉武帝还没死的时候司马迁就“提前”知道了他的谥号,还给他立传呢?

1.《史记》能够成为中国经典史书之首,除了其优美如诗的语句和每篇传记后面太史公针针见血的评论外,还与作者司马迁本人的悲惨经历有关。这本史书完成时间是在武帝太初元年,那时候的刘彻还活着,可是活着的人是不能立传的,况且对象还是皇帝,他为何敢给活着的汉武帝立传呢?

读过《史记》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关于刘彻的传记叫做《孝武本纪》,所谓“孝武”乃是刘彻的谥号,而谥号的来源则是一个人死后,人们总结他一生的所做作为给予的最终的评价,刘彻一生好战且武功显赫,因此得谥“武”。可是上文也说了,本书成书的时候刘彻还活着,活人怎么会有谥号呢?

2.原因只有一个,这篇传记不是其本人所作,事实也是如此。如今司马迁去世的时间已经不可考,本书做成后,刘彻还活了17年,《史记》作为私人所著书籍,其中又有许多针砭时弊的安峰之语,加之司马迁活着的时候还受过刑,所以他和他的儿子都不敢将书公之于众,只是家中的几个儿女抄写作为私家收藏,权当是对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一生心血的缅怀。

直到刘彻、刘弗陵的去世,汉朝来到了宣帝刘病已的时代,这时期的政治开明,国家昌盛,对武帝的功过评价也趋于公正,也就是风声没那么紧了。最后向宣帝献上此部鸿篇巨著的人是他的外孙杨恽。杨恽的母亲是司马迁的一个女儿,一直将《史记》留存在身边,视若珍宝。杨恽从小饱读经典,对文史典籍有浓厚的兴趣,当他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爱不释手,一篇篇仔细阅读,对其中的人物和朝代兴亡赞叹不已。

杨恽自觉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不能就这么埋没了,更为了给自己的外公正名,所以他将《史记》献出。但是虽说风声已经没那么紧了,可书中“诽谤”本朝的微词甚多,杨恽还是不敢全部呈现,于是就故意拿去了其中言辞最为激烈的十卷,其中就包括汉武帝本人的传记,它本来的名字叫做《今上本纪》。宣帝得此书,通阅之后赞赏不已,传令群臣抄写查看,以史为鉴,并令人增补遗失的那几卷,如今看到了《孝武本纪》就是后人增补进去的。

3.太史公写作《史记》是耗费相当的心血的,他的先祖就是周朝的史官,而史官不是人人都能当的,他们必须有超人的知识储备,过人的见解以及收集史料的能力。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初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做起了祖先的老本行,在此之前他在心中就已经有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就是修一部上位三皇五帝下至当世的史书。

随着周朝的灭亡,分封制的瓦解,汉代的史学发展出现了停滞,司马谈就是抱着复兴史学的一腔热血来写作的,当上太史令后,他便有机会阅览更多的皇家藏书,许多先秦诸侯编纂的史书孤本都在宫中。

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也对史学有着浓厚兴趣,他趁着壮年游历了大汉的名山大川和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都过实地考察、探访的方式获得许多第一手的史料。老太史公病危时将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儿子身上。司马迁不复父亲厚望,后来面对飞来横祸,他本可从容赴死,可一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未完成,他还是选择屈辱地活了下来,之后这才有了史家之绝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武帝  汉武帝词条  司马迁  司马迁词条  史记  史记词条  立传  立传词条  评价  评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