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长平之战如果换了其他人,赵国能赢吗

很多时候,对于发生在秦国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个锅给算在赵括的头上,认为长平之战就是因为换了赵括做主帅,这才导致最终惨败,尤其是被白起坑杀了数十万的俘虏。然而,如果从当时的情况下来看,就算长平之战没有换人,依旧是廉颇,或者换成其他人其他将领,赵国难道就可以胜利吗?赵国在当时的环境下,真的有可能打赢长平之战吗?

古代有一战成名的将领,也有一战成为遗臭万年的将领,甚至有的人成为后人代名词。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成为中国千百年来指那些“夸夸其谈,干不了实事的人”。但赵括也挺冤,本来这场战争不是我要求上的,赵国君主让我去的。

赵括所打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一个重要战争——长平之战。此战以赵国败北,实力大损,也成为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长平之战后,战国的天平就一直向秦国倾斜,助力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因此,长平之争又被人称为决定秦国命运的战争。

长平之战是一场惨烈之战,赵国的军事实力全部被赵括葬送。白起坑杀了45万赵军,被后人称为屠夫将军。当然长平之战,后人恨死了赵括,认为赵括就是拿着书本打仗的书生,怎么能打得过作战经验丰富,而且谋略高深的白起呢?如果赵国不派赵括,赵国不会因此输掉这场战争而走向灭亡。

但赵括也只是一个“背锅侠”,他并不是积极主动要求作战的将领,即使赵国派任何名将也不会赢得这场战争,只是输得并不像赵括这样惨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

1.秦国士气高涨

历史上都说秦军是虎狼之兵,敢打硬拼,战场上能打。秦军之所以能打,是秦国的体制所决定的,秦国在军事奖赏相当高,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每名将士都会升官发财。但如果退却,秦国也不会轻饶的,自己不仅丢命,家族还要连坐。这样的军事体制,即使怕死的将士也要拼命去打仗,不打是死,拼命打仗或许能能赢得升官发财的机会。

秦国的军功与地位相联系,也使秦国青壮年男人都踊跃上战场杀敌立功,以此改变本人的地位。因此,秦国当时几乎达到全民皆兵的状态。

而反观赵国,经过“胡服骑射”,赵国的实力也大增,但在军事体制上就没有秦国这样严格的体制。因此,即使赵国兵力数量上占优势,但不可能像秦军那样个个敢打的虎狼之师。这样一对比,结果就出来了。赵军没有奖赏惩罚体制,赵军必然会出现厌战心态,这样心态的军队怎么能打赢?

2.秦国团队凝聚力

关于团队的力量是现代用词,但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凝聚力较强的团体。比如宣太后、秦昭王、范睢等人,他们的目标一致,而且分工合作,有管外交,有管打仗的,目的就是“远交近攻”,使秦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白起负责打仗,范睢负责外交心战,他们目标一致,那就是战胜对方,为秦国拓展利益。

另外,从团队带头人来看,秦昭王是一个很果断的人,而赵孝成王却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秦昭王定准的事,秦国大臣将领都围着目标一起运转。这样强大创业团队,赵国等国都比不了。

3.采取间谍战渗透

间谍战是近现代一个比较典型的作战方式。其实在春秋战国已经运用很娴熟了。当时战国时一些外交使官以及从其他国家投降来的官员,本来就是间谍,但赵国就是看不出来,而且还相信这些间谍的话。有人说战国时间谍是摆在桌面的间谍战,并不像现在这样隐蔽。赵孝成王本来就是犹豫不决的君主,但他却听信了间谍的话。比如用赵括,就是赵孝成王上当的一个表现。他放着廉颇等名将不用,用赵括这样一个从没带过兵,没打过仗的人,连服众本领都没有,何谈去打一场决定命运的战争呢?

所以赵国无论军事体制、领导谋略以及实力,与秦国都不在一个档次,赵国即使换上能打的廉颇,战争也未必能赢。像赵括这样夸夸其谈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是赵国差距的一个“背锅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国  赵国词条  长平  长平词条  其他人  其他人词条  如果  如果词条  
奇闻

 明军土木堡之变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说到明朝的这个土木堡之变,本以为是一场必胜的战争,毕竟优势真的是太明显,二十万大军,那可不是小数目。但是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最后明军竟然失败了,而且精锐部队基本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