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朋友欠债不还要怎么处理

【为您推荐】阳原县律师 章贡区律师 绥滨县律师 东营区律师 旌德县律师 温州律师 中卫律师

民间借贷多数是在朋友之间进行的,也因为是朋友很多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向其讨债,但并不能因为双方是朋友,在对方欠债的情况下就不追讨了。那现实中,要是遇到朋友欠债不还的话,此时债权人应该怎么处理呢?详细内容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朋友欠债不还要怎么处理

(一)到期直接开口

到期没有还债的朋友,有可能是没有能力还,有可能是忘了,甚至有可能根本没打算偿还,但是不管哪一种,只要是忘了还钱,就可以拿着借条跟朋友明说。不管结果会怎么样,都要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再采用其他办法。

(二)看准时机当面要清楚

这种方法要看机会行使,比如当大家在一起,而你刚好需要用钱,最好是有朋友在的场面,开口跟借钱的一方要,如今的人们一般都好面子,在那种情况下,而他又刚好能换的时候,一般就是比较好的时机。

(三)反向借钱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朋友不肯还钱的时候,可以跟对方说借钱来应一下急,而借的数目能与自己借出去的数目差不多自然是最好的了。如果对方想起还欠你钱,自动还了比较省事,但是如果对方不提还钱但是借钱给你,那么你就可以提起借钱给他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拿到钱了。

二、朋友之间借钱要注意什么

对于朋友或同事之间的借款行为,最好通过书面借条的形式固定和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时,书面借条能够最好地维护出借人的权益。如果没有书面借条,要注意及时收集手机短信等其他证据,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的注意事项为:

(一)注意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首先要看对方的固定资产、经济收入等情况,判断其是否具备偿还能力;二要看对方平时为人怎样,信誉如何,如果借款人有过“有借无还”的 “劣迹”,就要坚决拒绝。切莫因碍于面子、听信花言巧语或接受小恩小惠而盲目借款,不然,最终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二)应有借款合同或借据借款时,不要顾及人情、关系等因素,一定要让借款人当面写清合同或借据,并写明借款人、借款金额、用途、利率和还款时间等内容,签字画押,双方各执一份,妥善保存。

(三)对于比较大的款项,应履行担保和抵押手续为了保险起见,对于大额借款最好由借款人找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担保人或担保单位,必要时还可以让借款人以存单、债券、机动车、房产等个人财产作抵押,并完善担保或抵押手续。这样,借款人万一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可以向保证人追索借款或合法地以抵押物抵偿借款

(四)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应合法对于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赌博、贩毒吸毒等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国家法律不予保护。俗话说,君子聚财,取之有道。在借款时,切莫只看个人私利,把钱借给违法乱纪之人。

(五)借款利率应合理合法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同时,利息不得计入本金计算复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利滚利”,超出部分的利息和复利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借款双方协商的利率应在合法范围之内。

(六)注意还款期限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2年。”也就是说,借出的款项到了约定还款期后,两年内受法律保护,超过两年则不再受法律保护。根据这一规定,债权人可以采取催收或更新借据的方式,维护合法债权。

(七)运用法律追讨欠款如果借款人不讲信誉,逃账赖账,债权人切莫采取扣押人质、强抢货物等过激的违法行为,要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规定,对于事实比较清楚,数额不大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直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必要时,法院可以施行强制执行措施。

很多人都很烦恼一个问题那就是朋友借钱不还,有些人会不好意思去要回来,觉得这显得自己很小气很吝啬。但毕竟朋友归朋友,钱归钱,最好在借钱之前先将一些事项约定清楚。比如可以约定利息、偿还期限、违约责任等,当然最好是拟定书面的借款协议。

延伸阅读:

丈夫借钱不还,妻子要承担还款责任吗?

借钱不还报警有用吗,借钱不还怎么办

借钱不还起诉对方会坐牢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朋友欠债不还要怎么处理  欠债  欠债词条  还要  还要词条  处理  处理词条  朋友  朋友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个人债务

 借条主要包括的内容都有哪些

很多个人之间的借款一般不会签订正式的借款协议,而只是简单打个借条。而借条只有具备了某些法定和约定的内容才能约束借款双方的行为,并被法律所认可。那在实践中,借条主...(展开)

个人债务

 有欠条打官司能赢吗?

一般不能,仅凭欠条而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很难认定双方之间有民间借贷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没有真实的借贷或债权债务关系的,欠条则没有法律效力。《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