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紧急救助民法总则中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正式施行,《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时我们的行为与不作为在法律上也会产生一些非预期的后果,碰瓷等事件的频发,让大部分人的善意望而却步,为此我国在《民法典》中做出了专门的规定。紧急救助具体是如何规定的呢?接下来律图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一、紧急救助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

二、立法背景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诚信道德和诚信秩序出现一些问题,引发了较大范围的影响,其中亦有法律不当适用的因素。社会对善意救助者反遭诬陷议论不断,甚至质疑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引导性。不少学者主张,应当对善意救助者从法律上、制度上给予更全面的保障,为处理这类案件提供理论支持和法律依据,弥合诚信道德和诚信秩序的社会创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将凝聚起强大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三、法律价值

这一条文最重要的法律价值,就是保护善意救助者不受民事责任追究。为鼓励公民对不负救助义务的他人实施救助,赋予善意施救者必要的责任豁免权,大大降低善意施救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保护好善意施救者。善意施救者的责任豁免须具备以下要件:

第一,行为人为善意救助者,即具有救助他人的善意;

第二,行为人实施了救助行为,在他人处于危难或困境中时,采取了紧急救助措施;

第三,善意救助者的救助行为不当,造成了被救助者的损害。

具有上述三个要件,就可以依据本条规定,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

这样的法律规定,对于唤醒社会良知,鼓励人们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他人予以救助,端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是该条文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所在。但该条文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也值得引起重视。这就是,当被救助者处于困境或者危难中,特别是在病情危重中,如果不懂医学抢救常识,采取不当救助措施,将会对被救助者造成严重后果。在原来的条文草案中规定重大过失引起的不当损害,要承担赔偿责任,就是要限制善意救助者的这种不当救助行为,在救助中应当量力而行,避免出现损害被救助者这样的后果。对此,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鼓励善意救助者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防范措施,防范不当危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紧急救助的立法背景与法律价值都体现出鼓励善意救助的行为。紧急救助的目的之一是用法律指引人们在他人危难、急需帮助时施以援手,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大家共同建立和谐社会。如果还有相关疑问,可以咨询律图网站的在线律师。

延伸阅读:

民法总则三年诉讼时效适用是什么?

民法总则关于欺诈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权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法  民法词条  总则  总则词条  救助  救助词条  具体  具体词条  紧急  紧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