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潘仁美,北宋人,传统侠义小说中的大奸臣。在杨家将中,潘仁美公报私仇,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还暗中杀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 。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925~991) 中国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开宝三年(970年),以行营诸军都部署率军攻南汉。九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

人物原型

潘美佯退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击败南汉军主力10余万。四年二月,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西。潘美派人于夜间烧南汉军营栅,率军乘火势进攻,大胜。不到半年,攻灭南汉。七年,以州道行营都监率兵与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正月,宋军进至秦淮河,船只未具,他率部抢渡,大军随之而过,击败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万南唐军。雍熙三年(986),宋辽岐沟关之战中,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率军连下寰、朔县(朔州)、云(大同)、应(应县)等州(约在今山西雁北地区)。七月,辽军主力反击宋西路军。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阳方口陈家沟)一战,潘美与监军王侁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当杨业失利时,又未予以接应,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淳化二年卒。

历史评价

杨继业的死,民间传说是潘仁美借刀杀人,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宋史》记载,他的死,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要负主要责任。当时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各州人民撤退内地,为此王侁强迫杨业出击(杨业主张用声东击西的打法,遭到王的耻笑)。杨业自知敌众我寡,此战难以取胜,遂要求王,潘在陈家谷口(即演义中两狼山)预设强弩步兵接应。杨业的作战经验丰富,北宋军以步兵为主,对抗契丹骑兵在野战中难有胜算,但用劲弩装备的军阵确实是抵抗骑兵的最佳选择。实战中王侁和另一个监军刘文娱率领的接应人马先是为了争功私离防地,发现战况不妙又狂奔而逃。杨业突破辽军重围,浴血转战到陈家谷口,已经矢尽弓折,却发现接应人马早已逃走,“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以疲兵反身迎战。杨部下有老将王贵箭法如神,连射契丹勇士十余人落马,无奈箭尽,只得步战,持空弩犹打杀辽军数人,最后战死,杨业之子延玉,部将贺怀浦等皆死于乱军之中。杨业负数十创被俘,绝食而死。

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

还有,从各种小说、评书的艺术作品上看,中国历史上皇帝都是“正确的”“圣明的”,所有皇帝做的事都是必胜的,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如果皇帝不圣明、不正确、作战失利的话就会影响皇帝的帝位,历史将会重演。正所谓死人的嘴巴最老实,皇帝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找个替罪羊,潘仁美便是最好的羊羔,“一帅无谋累死千军”之罪就刚刚好,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后人百姓不知原委,加上有人杜撰《杨家将》一书,《杨家将》的评书形式出现于市井,潘仁美就从红脸变成白脸了,这种事情历史上有很多,曹孟德便是宋朝时期染成的白脸。当你仔细的读完《杨家将》后,就会发现里面的硬伤,潘仁美的儿子潘豹被杀后,皇帝竟然判决杨家无罪。古人讲“刑不上大夫‘而寇准却对潘仁美动大刑,在当时这是越制,属谋反的罪名,其它的不必多说。

别忘了,韩信曾有几不杀,见天见地不杀,见金银铜铁不杀,见人不杀,结果帷幔遮天,芦席铺地,吕雉将韩信装入麻袋,命令宫女用竹签将韩信活活扎死。

平反新说

〔本文没有戏说成份,除分析之外所列举事实皆见于正史。本文非论文,史实出处恕不注明。〕

宋朝是历史上最懦弱的朝代,尽管两宋文彩斐斓,名臣辈出,仍然无补宋朝的积弱。除了历史学家已分析的诸原因之外,至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宋朝未能控制住燕山与长城,北方的边防没有屏障,始终直接暴露在北方骑兵的凶猛攻击之下。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之间没有缓冲地带,导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这期间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家将。

十世纪末,宋太宗赵光义认识到必须收复燕山,控制长城,他在连灭南唐、吴越、北汉三个国家之后乘连胜之威派出两路大军北伐辽国。东路由灭南唐而声震朝野的大将曹彬率领直捣北京。〔当时叫燕京,北京是辽国的临时都城,正式都城在长城以北。〕西路由大将潘美率领〔即传说中的潘仁美〕,从山西中部出发,进攻山西北部,拟收复山西北部长城。杨业〔即传说中的杨继业杨老令公〕是西路军的副统帅。不料,曹彬能让南唐后主李煜仓惶辞庙,却敌不过萧太后率领的南北两院的奚族骑兵。〔这里的南院大王可不是乔峰乔大侠〕可怜十万宋军精锐在北京南边不远处的白沟河一带被辽全歼,大将曹彬仅一人一马逃回!我猜想曹彬肯定是武林高手,其武功之高绝不弱于三国名将赵云并且可以傲视“杨家将”

丑事记载

这绝非笑谈,史书记载,白沟河水竟被宋军尸体堵塞而断流!读者可以发挥一下想像力,这是何等惨烈的战斗!赵云救阿斗时战况之惨烈流传千古,可大将曹彬从白沟河单骑突围时战况之惨烈绝不会亚于长坂坡却默默无闻,这就是历史不公平之处。

辽军歼灭河北宋军之后,立即出娘子关移师山西。此时山西的辽军空前强大,西路军处境极其危险。明智的办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险关固守,以避辽军锋芒,潘美正是这样做的。这说明在杨家将传说里被骂得万劫不复的潘仁美其实是个合格的统帅。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挥,杨令公头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会发生了,中国也就缺少了一部杨家将传奇。

可就在这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镇的宋帝赵光义越过西路军正统帅潘美而对副统帅杨业直接下达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时必须把山西北部四个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这就是说,要杨业在强大的辽国骑兵的攻击中“顺便”完成大规模“移民”工作,保护担着坛坛罐罐、扶老携幼的老百姓走几百里路回来。这大概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与此相似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从新野撤退,也是带着老百姓,结果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而全军履没。历史的悲剧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我对宋帝赵光义的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从赵光义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个高智商的人,一个高智商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几类白痴的重大决定呢?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杨业之死是一场谋杀,是赵光义要借辽军清除异已。杨业原来是北汉大将,在宋灭北汉时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复长城,杨业的北汉降军集团熟地熟路,正好做为开路先锋,让降宋的杨业做宋军伐辽西路军的副统帅就是这个意思。正统帅当然不能给杨业杨老令公,必须由信得过的心腹爱将担任此要职。当时赵光义连灭三个国家,南唐、吴越、北汉,气势极盛。一点也用不着担心杨业集团会有贰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曾几何时,全盛时期大宋的天字第一号大将军曹彬竟然兵败白沟河,十万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无一生还!〔曹彬除外〕消息传来,举国惊恐。可以想像赵光义当时的震惊和恐惧。史书上记载了他可能是用阴谋手段夺取了他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赵光义是一个极工于心计的人,而不是一个正人君子,宋襄公式的仁义道德与他无缘。当此危难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住皇位,因为他哥哥的儿子,真正的皇位合法继承人就在身边呢。

杨业集团

杨业集团投降还不到一年,在宋危难之时会不会动摇?如果杨业联辽复汉怎么办?如果宋军稳不住阵脚一败再败怎么办?如果这一切果然发生就太可怕了,此时“杨业反水”一定是赵光义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况且此时赵光义心中明白,立马燕山是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了,只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业才有价值,没有了这个梦想杨业就没有价值。而且简直就是负价值,要花成本时时防他“反水”。大家应该知道辛弃疾在投宋后的遭遇,叱咤北国的辛弃疾先生入宋后再也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当他回顾戎马生涯,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醉熏熏地把灯拨亮看看宝剑的寒芒,愿今夜做个好梦,让我回到号角嘹亮的兵营。〕只能空将万字平戎策,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了。这就是赵光义谋杀杨业的动机!赵光义不愧是高智商,当他得知曹彬大败之后,在一瞬间就作出了决定,杨业必须死!于是就有了那道不可思议的荒唐命令。

写至此处心中不禁凛然一动,幸亏辛弃疾先生文人一个,和杨业不一样,不是以武传家也没有子弟兵,否则今天我们肯定读不到这么多好词,当然这是题外话了。赵光义一定还有密令给心腹爱将潘美,令他在生死关头尽量装傻,不准支援杨业的败军。历史的记载也正是如此,于是谋杀完成了,杨业死了,赵光义放心了。我猜尽管杨业杨老令公心如明镜,仍是硬着头皮去执行这纯属自杀性的任务的,降宋已是一辱,岂堪降辽再辱?他在降辽与死亡之间自愿选择了死亡。今天我仿佛还能感觉到杨老令公在临战前的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

杨业之死

杨业之死的最大责任者绝对是宋帝赵光义,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败后终于稳住了阵脚,此时就该替罪羊潘美潘仁美先生出场了。我们的民间艺人极其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工作,脍炙人口而流传千古的杨家将传奇由是诞生。我猜想赵光义一定很想也设个什么大奖之类,把这些民间艺人好好褒奖一下的。

宋朝经这次失败之后,一蹶不振,控制长城成了一个不可期待的梦,一直到北宋灭亡。没拿到长城却意外拿到了非常杰出的杨家将传奇,这就叫物质上有所失而精神上有所得吧,况且杨家将传奇还为今天的旅游业作贡献,留下不少旅游景点,比如六郎庄挂甲屯之类,算也是意外之得吧。“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一笑而已

2004年电视剧《杨门虎将》寇振海饰演潘仁美

2006年电视剧《少年杨家将》邓立民饰演潘仁美

史籍记载

附录:宋史列传17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美少倜傥,隶府中典谒。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会周世宗为开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补供奉官。高平之战,美以功迁西上阁门副使。出监陕州军,改引进使。世宗将用师陇、蜀,命护永兴屯兵,经度西事。

先是,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李重进叛,太祖亲征,命石守信为招讨使,美为行营都监以副之。扬州平,留为巡检,以任镇抚,以功授秦州团练使。时湖南叛将汪端既平,人心未宁,乃授美潭州防御使。岭南刘鋹数寇桂阳、江华,美击走之。溪峒蛮獠自唐以来,不时侵略,颇为民患。美穷其巢穴,多所杀获,余加慰抚,夷落遂定。乾德二年,又从兵马都监丁德裕等率兵克郴州。

开宝三年,征岭南,以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进克富川,鋹遣将率众万余来援,遇战大破之,遂克贺州。十月,又下昭、桂、连三州,西江诸州以次降。美以功移南面都部署,进次韶州。

韶,广之北门也,贼众十余万聚焉。美挥兵进乘之,韶州遂拔,斩获数万计。鋹穷蹙,四年二月,遣其臣王珪诣军门求通好,又遣其左仆射萧漼、中书舍人卓惟休奉表乞降。美因谕以上意,以为彼能战则与之战,不能战则劝之守,不能守则谕之降,不能降则死,不能死则亡非此五者他不得受。美既令殿直冉彦衮部送漼等赴阙。

鋹复遣其弟保兴率众拒战,美即率厉士卒倍道趋栅头,距广州百二十里。鋹兵十五万依山谷坚壁以待,美因筑垒休士,与诸将计曰:“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及夜,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火势甚炽。鋹众惊扰来犯,美挥兵急击之,鋹众大败,斩数万计。长驱至广州,鋹尽焚其府库,遂克之,擒鋹送京师,露布以闻。即日,命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五月,拜山南东道节度。五年,兼岭南道转运使。土豪周思琼聚众负海为乱,美讨平之,岭表遂安。

八年,议征江南。九月,遣美与刘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命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及采石矶浮梁成,吴人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溯流来趋利。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砦,分舟师守之。奏至,太祖遣使令亟徙置战棹,以防他变。美闻诏即徙军。是夜,吴人果来攻砦,不能克。进薄金陵,江南水陆十万陈于城下,美率兵袭击,大败之。李煜危甚,遣徐铉来乞缓师,上不之省,仍诏诸将促令归附。煜迁延未能决,夜遣兵数千,持炬鼓噪来犯我师。美率精锐以短兵接战,因与大将曹彬率士晨夜攻城,百道俱进。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

秋,命副党进攻太原,战于汾上,破之,且多擒获。太平兴国初,改南院使。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四年,命将征太原,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部分诸将进讨,并州遂平。继征范阳,以美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边咽喉。美潜师袭之,遂据有其地。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八年,改忠武军节度,进封韩国公。

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飨太宗庙庭。

子惟德至宫苑使,惟固西上阁门使,惟正西京作坊使,惟清崇仪使,惟熙娶秦王女,平州刺史。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美后追封郑王,以章怀故也。

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虚拟人物 作品角色 李陵碑 潘美 陈桥兵变 赵匡胤 潘美 南汉 岐沟关之战 雁北地区 阳方口 王侁 杨继业 中央集权 白脸 刑不上大夫 寇准 民族矛盾 宋太宗 南唐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