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895年。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

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作品简介

裘德·弗利是一个不懈努力的年轻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提高自己,并向老师理查德·菲洛森学习古典作品及神学。老师要去基督大教堂这个大学城学习。为了生计他成了石匠并离开韦塞克斯来到基督大教堂,他希望一边干活一边继续学业。他和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的关系阻碍了他的发展。

裘德在到达基督大教堂之前遇到了阿拉贝娜·唐,一个养猪农民的女儿。她当时正在和其他年轻女人洗杀死的猪身上的器官。她把一个公猪生殖器扔到了裘德的头上以引起他的注意。被她的外貌所吸引,裘德把这串肉还给她,两人就开始了浪漫的调情,而那串肉被随手挂在了附近的桥栏杆上。之后不久在阿拉贝娜的引诱下,他们结为夫妻。在最初的激情过后,他俩并没有共同语言,最终两人分手。尽管他们已有了孩子。

重获自由可追求学业的裘德。来到基督大教堂并见到了他的表亲淑·布赖德黑德,一个性格上阴柔与阳刚交集的女人。她的才华和她为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做出的努力使她成为一个“新女性”。尽管两人相爱,淑还是选择嫁给裘德的老师菲洛森。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在淑离开菲洛森之后,她与裘德生活在一起。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但孩子都被裘德和阿拉贝娜的孩子法瑟·蒂姆杀死。法瑟·蒂姆也自杀了。淑离开裘德后,裘德又回到阿拉贝娜身边,但已命不久矣。裘德望着他迫切想要进入的却拒他于门外的大学而死。死时未满三十岁。阿拉贝娜发现他的尸体后,决定等到第二天告诉所有的人,这样她就可以和裘德朋友共享节日之夜了。

作品目录

第一版序第四部 在沙斯托
第一部 在马里格林第五部 在奥尔德布里克汉及其他地方
第二部 在基督寺第六部 重返基督寺
第三部 在梅尔彻斯特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无名的裘德》书中的地点人物都带有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子。和其他“威塞克斯”小说一样,其中的主要生活场景都有其一一对应的现实环境。玛利格林的原型是伯克郡的大福里,是哈代祖父母生活的地方;基督寺是牛津的写照;梅尔切斯特是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而沙斯顿则是多塞特郡的萨弗兹伯里。哈代于1892年10月和1893年6月分别去了大福里和牛津,而索尔兹伯里和萨弗兹伯里是他熟悉的地方,因此对这些地点的刻画不仅神似,而且在对地方风貌的描写上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在故事情节方面,哈代也从自己的个人生活中汲取了一些素材。青年哈代与裘德相似,都是工艺匠人却热爱学习。哈代曾去剑桥探望朋友莫尔,如同书中的裘德去拜访菲洛特桑。裘德的不少思想观点和看法都与年轻时代的哈代相契合。裘德与淑的苦恋可能来自哈代自己年轻时对表亲特里菲娜的爱慕。书中还有不少具体的细节都来源于哈代的个人生活,如哈代的妹妹曾在师范学校学习,他去探访时见识过学校的清规戒律,这些都为哈代创作《无名的裘德》提供了素材。

创作过程

哈代创作《无名的裘德》的时间长达八年之久,从1887年写完《林居人》之后就开始构思准备,中间还完成了《德伯家的苔丝》。1890年哈代基本完成了自己设想的情节建构,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先后游历书中涉及的乡村和城市,于1893年完成大纲,1894年完成书稿,并在1895年改定。和哈代的其他小说一样,《无名的裘德》最初也是在杂志上连载出版的。从1894年12月到1895年11月,小说同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哈泼新月刊》上连载,总共十二期。第一期出版时的题目是《愚人》,因为与曾在《哈泼新月刊》上发表的另一篇小说题目相似,从第二期开始题目变更为《心的叛逆》。

角色介绍

裘德

主人公裘德从小到大,勤奋好学,有理想和抱负,他一心想上大学,以便今后被授予圣职当牧师。可是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尽管他刻苦自学各种知识,不断努力——在马车上的那种自学精神令人感动不已——但大学的门始终不为他打开,道道高墙永远把他挡在外面。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大学的门是为有钱有势的人开的,尽管他们不一定十分珍惜;平民百姓难以进去,不管你多么勤奋刻苦。求学无门,缺少必要的大学招牌,裘德的理想难以实现,精神受到极大打击。裘德不仅在事业上失败,在婚姻上也不成功,所以他遭受了双重的打击。

阿拉贝娜

阿拉贝娜是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以裘德的个性而论,他并不应该与她结婚。但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缺乏自制力,一时冲动之下偷吃禁果;而狡诈的阿拉贝娜则以此欺骗他,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老实的裘德只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于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便产生了。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一旦对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了她可以随时撒手而去。所以她后来便去了国外与另一个男人结婚。到最后,为了满足世人的思想观念,她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与他复婚,但使她意想不到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竟然每况愈下,她觉得他倒捡了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于是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那个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

淑最初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曾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她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连裘德都说她“太具有伏尔泰精神了!”这对她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但她也正如裘德一样,是无法与强大的社会势力抗争的,因此她也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她处处遭人唾弃,被学校关起来,最后逃跑。但是她仍无法与裘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比她大许多的菲洛特桑——裘德的小学教师。这时淑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非常拘泥于传统守旧的东西了,她以前热情、乐观、开放的精神荡然无存。所以淑同裘德一样也是旧的传统习俗的一个牺牲者。

菲洛特桑

裘德的小学教师菲洛特桑,他的命运也很不幸。早年他同样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教会或文学上有所建树。可是若干年后裘德发现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在小学教书,而且以前那种崇高的追求根本没有了。他甚至把时间用去研究古迹——这不是说研究古迹不可以,而是表明迫于旧的传统势力,他是多么无奈。他与淑结合后又离婚,使他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当时当地离婚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不管还有没有感情基础。后来淑离开裘德,他迫于社会的压力只好与淑复婚,结果他便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一切条件便开始好转。裘德比他年轻,裘德的悲剧实际上是在步老师的后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束缚和压制下,可想而知不幸者有多少,而裘德他们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些典型的代表罢了。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裘德和淑对抗的分别是传统的社会阶层既定秩序和女性社会角色,而他们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同居关系则是对整个社会宗法、伦理的挑衅。裘德出身贫苦,一心向学,他对知识的追求具有一种单纯的热情,虽然他也不乏对完成学业后功成名就的憧憬,但就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对基督寺的神往更多的是对知识本身的渴望,而不是完全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整个社会的既定秩序决定了不同阶层的不同命运。小说中一位大学院长给裘德回信,让他不要痴心妄想,安守自己的本分,也就是说,劳工阶层的人不应该奢求精英阶层才能享受的高等教育。哈代所批判的不是牛津抑或整个英国的教育制度,也并不是在抒发自己青年时代的苦楚,他的矛头所指是整个社会阶层秩序的僵硬和荒谬。这个既定秩序扼杀的不仅仅是裘德这样的年轻人,而是所有中下阶层对生活的希望和理想。

在哈代的小说创作中,淑是一个独特的女性角色。她从年轻时的不羁,到为生活所迫的辛酸艰难,直到最后经历重重打击而颓唐,展现出社会转型期女性独立意识的萌动和消弭,以及传统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与易卜生笔下的新女性颇有契合。淑从小就具有男性气质,敢于冒险,独自闯荡伦敦,并不缺少社会经验。在师范学校受罚,就跳窗涉水逃跑;和菲洛特桑先生结婚,要求裘德来做主婚人;和裘德私奔,又要菲洛特桑先生明确赞同;即使为生活所迫在集市做小生意,也依然维持着自己的尊严。淑的行为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颠覆,她不再是为男性所控制、所操纵的驯服的维多利亚女性,而是力求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新女性。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她比裘德更为激进;在性格上,她也更为坚毅。可是生活的压力和孩子的去世给了她最沉重的打击,也促使她放弃自己的信念,重拾曾为自己唾弃的旧生活。淑的悲剧是社会转型时代新女性的悲剧,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

哈代质疑的不仅是社会的阶级秩序和女性角色,还有作为整个社会结构基础的婚姻关系。裘德和淑对于婚姻的厌弃并非来自所谓的家族厄运,而是由于他们对传统婚姻关系的不认同。他们对传统婚姻关系的蔑视和否定是对教会、政府和社会秩序的挑战。裘德和阿拉贝娜先后两次结婚,淑和菲洛特桑也先后两次结婚,而这两对男女之间都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真正相爱的裘德和淑从未结婚,却因此而受到社会的责难和唾弃;视婚姻如儿戏的阿拉贝娜反而一直生活得如鱼得水,正是对传统婚姻关系的莫大讽刺和嘲弄。

艺术特色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爱情的幻灭、职业的失去、理想的破碎、孩子的死亡都使他郁郁不得志。而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淑也活得无比痛苦。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却为世间的种种束缚所因扰,活得无比痛苦。另一个不同常人的形象是小时光老人——裘德与妻子阿尔贝娜的孩子。他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小怪物,小小年纪就陷入绝望之中,最后杀死了袭德和淑的孩子并自杀,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种种不自由的境遇和精神枷锁所导致的无助、孤独和绝望,与存在主义哲学所揭示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感。这一表现手法极大地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特征。因此,小说已经表现出存在主义的思想倾向。

小说名字中的“无名”是对裘德本人的性格、命运和他的社会地位的描述。单词“obscure”还可用于对裘德形象的描写。“obscure”在英语词典中的释义有多条:黑暗的、接近黑色的、昏暗的、阴沉的、难以看见的、光照不足的、暗淡的、模糊的、忧伤的等。在故事的开头,年幼的裘德在打听基督寺在何地时,他所看到的是“荒地的尽头是一片荒凉宽广的斜坡”,裘德与阿拉贝娜的儿子——“时光小老人”到他的新家时看到的是:“房子也好,柳树也好,远处茫茫田野也好,他显然没把它们看成砖砌的住宅、柳树和绿油油的牧场,而是抽象化了的人类的居处、—般的植物和广袤的一大片昏黑。”这段缺乏生机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无疑是在暗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及主人公灰黑色的前途和命运。

在故事的开头,哈代在描写原野的景色时这样写道:“麦田褐色地面的四周高高隆起,似乎上与天齐,这时由于雾气迷茫,把它的实际边缘笼罩起来了,所以本来的景象也就隐没在雾中,而且使这个地方的孤寂凄凉更为深沉。”

此外,白色的路碑,棕色的房子,阿拉贝娜褐色的皮肤,与“城市之光”相关联的淑的那张苍白的面庞,这种黑暗与光明形成的鲜明对照,皆映射出了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以及他们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与不和谐。

作品评价

《星期六评论》:工人阶级队伍中一个富有雄心的青年几乎不能忍受的困难,如陷阱、障碍、无穷无尽的排斥和屈辱等,在英国文学中第一次得到了充分的描写。小说表现了一个受过教育的无产者的声音。的确,这个男子既是个人又是典型。在当今在世的小说家中,没有谁能够用同样深厚的感情、渊博的知识、强大的力量来创造裘德。

英国作家D·H·劳伦斯:“对于淑,婚姻不是婚姻,而是屈服,一种服务,一种奴役。她的女性精神没有和男性精神交织,她认为男性的精神是至高无上的,她渴望自己的精神能变成男性精神。”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论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所有小说中最令人痛苦的一部,在《无名的裘德》中,争论被允许凌驾于印象之上,结果虽然这部书是极端悲惨的,它却不是悲剧的。当灾难一场接着一场发生,感觉到这个指控整个社会的案例并不是被公平地讨论着,或者在争论之时并没有理解到各种事实。在这儿,并没有像托尔斯泰批评社会之时使他的指控强劲有力的那种广度、力量和对于人类的知识。在这儿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人类的渺小的残酷,而不是神灵的巨大的不公正。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工程,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当过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带有悲观情绪和宿命论色彩。晚年转向诗歌创作。代表作为两部长篇小说:《苔丝》和《无名的裘德》。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文学作品 小说作品 托马斯·哈代 苔丝 无名的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