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编年体史书,书中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

《明实录》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思宗崇祯朝、安宗弘光朝、绍宗隆武朝、昭宗永历朝因战乱无实录。

简介

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实录》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实录》十卷;《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明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实录》七十卷;《明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实录》八卷;《明熹宗实录》八十四卷。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虽未单独修纂,却也未废年号。崇祯朝明亡,故无官修实录。共五百册。

编撰过程

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事,并派遣官吏、国子生等分赴各地访求前朝事迹,札送史馆。《实录》正式修成后,卷首列御制序,臣下进《实录》表,纂修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誊录正、副二本,正本藏之宫中内府,副本藏之内阁,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东芭蕉园。

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明世宗下令修建皇史宬并将之前的各朝《实录》《宝训》重新工整抄写,到十五年,皇史宬建成,重抄的《实录》转藏于皇史宬。而原来藏于内府的《实录》,后来被大火焚毁(见《万历起居注》万历十六年二月至三月,万历让人去找内府本而没有找到。让宋坤传口谕:“恐世宗(将实录)请去西城万寿宫被灾”。)。藏于皇史宬的《实录》遂成为唯一正本。

万历十六年二月,万历皇帝为了阅读方便,命大学士申时行“自太祖起,累朝《训》、《录》都誊写装潢进览,有几部就进几部”。趁此机会,翰林院誊录官员和校对官员,开始转相抄录,各种传抄本才得以流传。申时行认为“旧本简秩繁多,今宜并省,不拘卷数”,而且抄录时内府旧本已毁,皇史宬正本又不能随便翻阅,因此申时行只能照内阁的副本誊写。但此时的内阁副本已经“时有污损”。因而本次这个本子质量不高。至万历十八年十二月,完工,共计进呈《实录》、《宝训》1928卷,装订为100函,藏于乾清宫,供皇帝御览。民间的抄本也基本出自这个系统,由于这个版本“不拘卷数”,导致这个版本与后来的正本,分卷不同。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乙亥“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一时俱尽”。导致了申时行抄本,全部被焚毁。万历不得不下令重抄,四月戊午“命内阁誊进 累朝《宝训》及《实录》,以乾清宫大殿灾,旧本忘失,补之。”(见《神宗实录》卷296)此次誊录的负责人是大学士赵志皋,到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丙辰,大学士赵志皋等:“恭进累朝《宝训》及《实录》。太祖高皇帝《宝训》十五卷《实录》二百五十七卷、成祖文皇帝《宝训》十五卷《实录》一百三十卷、 仁宗昭皇帝《宝训》六卷《实录》十卷、宣宗章皇帝《宝训》十二卷《实录》一百一十五卷、英宗睿皇帝《宝训》十二卷《实录》三百六十一卷、宪宗纯皇帝《宝训》十卷《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孝宗敬皇帝《宝训》十卷《实录》二百二十四卷 、武宗毅皇帝《宝训》十卷《实录》一百九十七卷、世宗肃皇帝《宝训》二十四卷《实录》五百六十六卷、穆宗庄皇帝《宝训》八卷《实录》七十卷。通共二千三百四十五卷,装为百套,上嘉悦命奉安御前恭备详览。”这个版本的分卷和申时行版本不同。也导致了现在流传的各个版本之间分卷不同。

这是神宗以前实录的最终定稿。

天启年间,《明神宗实录》、《明光宗实录》修成,崇祯年间《明熹宗实录》修成,都保存在皇史宬,一般人都能以见到,因而抄录很少,在明末战乱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清初曾将下令购求《熹宗实录》残缺的天启四年和天启七年六月部分,但没能找到。

实录内容

《太祖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元年(1399年),总裁为董伦、王景彰等;再修于永乐之初,监修为李景隆、茹瑺,总裁为解缙;三修于永乐九年(1411年),改命姚广孝、夏原吉为监修官,胡广、胡俨、黄准、杨荣为总裁官,至十六年(1418年)五月修成。朱棣两次重修太祖实录,删去了明太祖的过失以及建文朝遗臣对明成祖的指斥,又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但反复删改,使《太祖实录》所记四十八年史事只余二百五十七卷,显得过简。 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元、二、三年事迹于后。现今流传的《太祖实录》均没有附载建文朝的史事。

《太宗文皇帝实录》,一百三十卷。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其中,前九卷《奉天靖难事迹》,自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为建文朝附录,其后记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事。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命张辅、蹇义、夏原吉等为监修官,杨士奇、黄淮、杨荣、金幼孜、杨溥等为总裁官,负责纂修,至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修成。

《仁宗昭皇帝实录》,十卷。起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讫洪熙元年五月。始修于洪熙元年闰七月,杨士奇任总裁,蹇义等纂修。宣德五年五月,与《太宗文皇帝实录》同时进呈。

《宣宗章皇帝实录》,一百一十五卷。起洪熙元年六月,讫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德十年七月始修,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1438)四月修成。

《英宗睿皇帝实录》,三百六十一卷。起宣德十年正月,讫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包括正统、景泰两朝以及英宗复位后天顺年间史事。其中卷一百八十三至卷二百七十三共九十一卷为《景泰实录》,原名《废帝郕戾王附录》。天顺八年,命孙继宗为监修官,李贤、陈文、彭时为总裁官,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修成。

《宪宗纯皇帝实录》,二百九十三卷。起天顺八年正月,讫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以刘吉为总裁纂修,至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修成。

《孝宗敬皇帝实录》,二百二十四卷。起成化二十三年八月,讫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正德元年(1506)始修,大学士刘健、谢迁等首修,后由大学士李东阳、吏部侍郎焦芳等续修。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修成。由于焦芳与刘瑾相结,实录中凡所褒贬,多挟恩怨。

《武宗毅皇帝实录》,一百九十七卷。起弘治十八年五月,讫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始修,先以杨廷和蒋冕为总裁官,复以费宏、石瑶为总裁,嘉靖四年(1525年)六月修成。

《世宗肃皇帝实录》,五百六十六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1567)四月,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修成。

《穆宗庄皇帝实录》,七十卷。起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讫隆庆六年(1572)五月。隆庆六年十月始修,张居正等纂修,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修成。

《神宗显皇帝实录》,五百九十四卷。隆庆六年五月,终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始修,以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三年(1623年),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修成。

《光宗贞皇帝实录》,八卷。记泰昌元年(即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事。以大学士叶向高为总裁官,天启三年(1623年)修成。

《熹宗悊皇帝实录》,八十四卷。起天启元年正月,讫七年(1627年)十二月。崇祯元年(1628年),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纂修,崇祯末成书。传熹宗实录修成后,藏于皇史宬,清顺治初,降清的大学士冯铨又得入内阁,为明史总裁,因见天启四年记事揭露其媚魏忠贤丑事甚多,遂抽去与己有关部分。故今所见的熹宗实录均缺天启四年与七年六月事。

注:《熹宗实录》梁鸿志版为七十九卷,史语所的整理版为八十六卷。

毅宗崇祯朝、安宗弘光朝、绍宗隆武朝、昭宗永历朝因战乱无实录。

除上列实录外,还有嘉靖时大学士费宏为迎合世宗意,而为其生父兴王编纂的《大明恭穆献皇帝实录》五十卷。但兴王仅为一藩王,其事迹无关当时朝政,书成后即不被重视。原来以为已经失传,近年在天津图书馆发现了这个实录的抄本。

此外,还有清初编成的《毅宗崇祯实录》十七卷。另外清初汪楫编辑有《崇祯长编》一书,仿照实录体裁,记事每月一卷,应该有上百卷之多,但可惜现在只残存六十六卷。

流传版本

今海内外留下的《明实录》分为2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馆本,第二个系统是传抄本。

馆本

先说第一个系统馆本,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为了编写《明史》,将原本分存在四处明朝官方的《明实录》全部搬入明史馆,但四处《明实录》均残缺不全,明史馆为了顺利编写明史,又重新抄写了一套《明实录》,是为清抄本。《明史》完成之后,原来的四种明朝官方本又搬到内阁大库保存。四库全书在乾隆四十七年完成,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从大学士三宝之情,将明朝流传的正、副、大、小四种官方本子,全部焚毁。

但上述清抄本确保留了下来。一只保存在清朝内阁大库之中。清朝末年发交学部图书馆,该馆后来累易名京师图书馆,北平国立图书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将该馆大部分图书运往美国保存,包括《明实录》,后来全部归还台湾。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个清抄本有避讳之处,如“唐玄宗”作“唐元宗”,显然是康熙时所抄,但总体避讳较少。另外书页阑处,还部分留有抄写者,检查者的名字。如《太宗实录》开头有“初三日一馆吴宗泰”字样。《太祖实录》有“供事官杜士彦、何酂二人查”字样。

这个馆本侥幸流传下来,但实际也已经残缺不全。直到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国立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红格钞本《明实录》进行的大规模整理和校勘。《明实录》才进入了现代化的整理校勘程序。期间经过战乱以及多种变故,先后有傅斯年、王崇武黄彰健等专家参加,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此次整理和校勘的结果是影印了经过校勘的本子--台本,和撰成了具有相当分量的《明实录校勘记》。全书计正文一百三十三册、校勘记二十九册、附录二十一册,到1961年,才校对完毕。1962年由黄彰键先生署名影印出版。一般称为台本。

大陆方面,2015年中国书店出版社(100册),2016年中华书局(183册)先后影印出版了台本的《明史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编写的《剑桥中国史·明朝史》用的《明实录》也是1962年出版的中研院本。这个在该书的注释中,比比皆是。

传抄本

《明实录》的传抄本,本来较多,但由于时间的缘故,失传的也不少,如汲古阁曾经有精抄本259册,顾炎武也说过,手抄十三朝实录,但现在都已经失传了。目前流传的传抄本,没有一种是完整的。

重要的传抄本有如下几种:

1、抱经楼本。此本最早是明朝翰林李应昇(《明史》有传,南直江阴人。)所有(按该本题跋,应该就是李应昇组织抄的申时行本,红笔为李应昇亲笔,黑笔和蓝笔是李请人抄的。),后来李应昇因为忤魏忠贤,下狱死。他的实录也被抄没。崇祯初,阉党垮台,李应昇的《明实录》发还给他的儿子李逊之。但发还的时候,已经残缺不全。如《太宗实录》1-15卷,有李逊之的印章,证明这部分是后来李逊之补抄的。清初,此本为休宁人蔡庭治借得,有“瞻民”、“蔡庭治”二印。后来又为卢址所得,藏于抱经楼。民国初年,又被嘉业堂收购。1939年,史语所派那廉君,张政烺到嘉业堂以重金将其收购到史语所。此本是台本的重要校勘本。

嘉业堂本缺《光宗实录》和《熹宗实录》。其中《太宗实录》、《武宗实录》脱文颇多。《英宗实录》,《世宗实录》,《神宗实录》残缺较多,是前后的收藏者用几种抄本配抄而成,其中,如《神宗实录》卷1-2,卷219-230,卷250-262,均为嘉业堂补抄的。但还是错误较多。

此本藏于嘉业堂的时候,江苏省立图书馆曾据以传抄,缺失部分,据其他抄本配补,完成后藏于南京国学图书馆。1941年梁鸿志根据这个藏本,影印出版,共计500册。这个版本现在影响较小,但当时流传较广,国内,国外多有收藏。另外嘉业堂没有《熹宗实录》,梁鸿志版有《熹宗实录》,但所据是一个删节过的抄本,分卷不与今本不同,而且歧异较多。

2、广本。此本因有“广方言馆藏书”印,而称为广本,是用几种抄本拼合而成,有明抄本,也有清抄本。广本民国初年为国民政府兵工署所收藏,1934年7月,兵工署将广本捐赠给史语所。

广本从太祖到光宗,而没有《熹宗实录》。《世宗实录》二十三年四月癸巳,“韦玄成”作“韦元成”。《神宗实录》中奴、虏等字多被涂抹和挖改。证明是清抄本和明抄本拼合而成的。《太祖实录》文句多有修改。分卷也与今本不同,如《太宗实录》为130卷,今本为274卷。《仁宗实录》10卷,但又分上下。残缺部分如《宪宗实录》缺1-8卷,《世宗实录》缺1-9卷,59、564各卷。此外嘉靖三十七年内容全缺,而抄手以三十六年的内容填补。

另外广陵书社2017年9月,影印出版了《广方言馆藏旧抄本——明实录》,共计133册。 3、其他藏本

(1)明朝官方本的残本,计有民国中央图书馆藏太祖,孝宗,世宗实录残卷,共计只有225卷,还有些残页,也有抄配现象。还有明内府写本《太宗实录》,只存36-39共4卷,但是是目前唯一的明朝宫廷写本,极为珍贵。另外还有明朝蓝格本《仁宗实录》1-4卷,翰林院抄本《英宗实录》卷13-17,187-190,274-279共15卷。

(2)礼王府本。只存《太祖实录》和《宣宗实录》,且前者抄写潦草,讹脱错简极多。后者错误亦多。有“礼邸珍玩”、“浙西郑晓图书”二印章。原收藏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现藏在台湾故宫。

另外清朝内阁大库还存有一些残页,残卷。如红本《太宗实录》卷48-49共2卷。朱丝阑精写本《神宗实录》的御制序,目录数纸,以及正文596一卷。黄丝阑抄本《太祖实录》1-7卷。《太宗实录》抄本1-9卷,63-70卷。《熹宗实录》残页共计1159页藏在史语所,另外有155页藏在北京大学。

另外辽宁省图书馆藏有吴廷燮赠送的太宗、英宗、穆宗三朝实录,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数百册。

(3)私人收藏。嘉业堂旧藏有红丝阑写本《太祖实录》,但残缺甚多;《英宗实录》卷361一卷;《宪宗实录》卷2-5共4卷。天一阁抄本,存《孝宗实录》一朝,且缺卷1-8,卷102-107;《世宗实录》,残缺6卷。高阳李玄伯过录朱希祖旧藏的《熹宗实录》,但仅存卷1-20。

天一阁抄本,和李玄伯本后来都被史语所收购了。

(4)学术机构收藏。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有《英宗实录》卷149-150共2卷,《宪宗实录》卷13-24共12卷,另外还有《世宗实录》残抄本。以后都被史语所征购了。北京大学藏有《宣宗实录》、《英宗实录》、《神宗实录》的三个完整抄本。武汉大学藏有《穆宗实录》抄本,但仅存卷1-13共13卷。

以上是国内收藏《明实录》的情况,可能民间还有一些收藏,但估计也是残缺本了。

日本收藏的《明实录》

这个词条的下边有一篇文章《当代学者研究明史,为何大多要去日本借阅资料》,结尾说“一些史官偷偷把《明实录》抄录,后来运到日本,现收藏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但是很遗憾,登陆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官方网站,检索汉字古籍,结果是“无任何资料”。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图书来源于“莫理循文库”,1917年日本收购了莫理循的藏书,1924年出版的《莫理循藏书目录》中也没有《明实录》。

相比其他国家,日本收藏的《明实录》要多一些,但全部是抄本和残本。

日本编撰过最大的一部关于明实录的作品是1944年出版的《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这部书的前言和凡例详细说明了日本收藏《明实录》情况。

日本收藏《明实录》的机构有宫内省图书寮、京都帝国大学附属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前身是帝国图书馆)以及内阁文库。这些机构都提供网上检索。

1、内阁文库收藏的神宗以前的实录,为2种以上的抄本合抄而成,且有残缺。《神宗实录》实际上是抄自北平国立图书馆。缺光宗、熹宗两抄实录。

2、宫内省图书寮藏有太祖至武宗实录抄本,但也是配抄而成。

3、帝国图书馆藏有世宗,穆宗两朝实录。

4、京都帝国大学藏有《仁宗实录》1-5卷,《英宗实录》残抄本。

为了编撰《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日本的编者,也用梁鸿志本进行対校。如果日本藏有更为权威的《明实录》版本,有何必找梁版对校。梁鸿志是著名大汉奸,如果日本藏有更权威的版本,这个出版《明实录》的佳名,又何必让梁鸿志掠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日本出版整理的《明实录》,估计有更好的政治效果。

日本收藏《明实录》的来源,实际上来自红叶山文库。红叶山文库的藏书都是丰后佐伯藩主毛利高标(1755—1801)献上本。这些藏书也大多由中国采购而来。

海外收藏的《明实录》

海外还收藏有《明实录》的机构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书库,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收藏的《明实录》实际是摄自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胶卷影印的,没有神宗,光宗,熹宗三朝。英国剑桥大学的《明实录》是威妥玛与1886年捐赠的一个清初抄本,但残缺甚多,英国人似乎也没有整理的意思。法国收藏的《明实录》早期版本是从越南人那里得来,且只有《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实录实录》抄本以及《神宗实录》残本。韩国也有《明实录》但都是后来从北平国立图书馆摄的胶卷了。

红格钞本

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实录都会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后,实录与宝训(宝训与实录同时修,并同时进呈皇帝)修完后,即誊写四份,实录与宝训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内阁,大本藏乾清宫,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览。这样,就有正副大小四种本子同时并存,但其内容完全一样,不得有任何错漏。李自成进京后,四种实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破,但正副大小四种实录绝大部分尚完好无损。

清初为修明史,遂将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史馆。为便于检阅,明史馆综合四种本子的明实录重新抄录一本,力求完善,以供修史之用。乾隆年间,因《明史》修成,而实录又残缺,遂从大学士三宝之请,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将库存《明实录》及《皇明宝训》共4757本,移出史馆一并焚毁。此后,就只有明史馆传钞的那部实录为最善之本了。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部实录亦日渐残破。民国年间,实录藏于北平图书馆中,称为红格钞本,其后经过辗转迁移,现在则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

网络资源

如今常用的明实录数据库有以下几个:

韩国“明清实录”数据库。

中国台湾中研院“明实录、朝鲜王朝实录、清实录”。

爱如生“明清实录”。

文献地位

明代史料论原始首推明代档案,它是明朝中央及地方政权在行使统治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类别的文件。明代档案文件分为二十种:“凡上所下有十:一、二、三、四、五册文、六、七书、八符、九令、十檄;凡下所上亦有十:一题、二奏启、三表笺、四讲章、五书状、六文册、七揭帖、八会议、九露布、十译。”它们是编纂《明实录》主要依据的原始资料。然而,由于明末战乱等原因,大部分明朝档案册籍均毁于兵火。清初为编修《明史》曾征集了一小部分档案,贮存在内阁大库之中。后又几经变乱,复散失不少。

现今除南京、台湾以及一些单位和个人还有一些收藏外,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仅有3600余件了。更为严重的是,现存的明朝档案虽从洪武至崇祯各朝均有,但主要是天启和崇祯两朝的。因此,《明实录》可谓研究明代历史最系统和完整的史料。正因为如此,陈高华等在其《中国古代史料学》中,把《明实录》作为明史史料中“基本史料”的第一种,而把《内阁大库明档案》作为“其他史料”的第九种,足见《明实录》在明史研究中的首要地位。《明实录》又是谈迁国榷》、查继佐罪惟录》、张廷玉《明史》、夏燮明通鉴》等史书以及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余继登典故纪闻》等笔记的史料渊薮。

史家评价

王世贞称:“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虽然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

徐乾学曾对明诸朝实录给予概论: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褒贬殊多颠倒。莫疏于万历,而顾秉谦之修纂,叙述一无足采。其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仁、宣、英、宪胜于文皇,正德、隆庆劣于世庙,此历朝实录之大概也。

万斯同:“暗于大而明于小,详于细而略于巨”……“吾少馆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从故家求遗书,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莫不网罗参互,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所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十得八九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

部分节录

(洪武十一年九月)上御奉天门,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往征云南。友德等既受命,上谕之曰:“南僻在遐荒,行师之际,当知其山川形势,朕尝览舆图,咨询于众,得其阨塞。取之之计,当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喉襟,彼必并力于此以拒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取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劲兵趋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彼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人招谕,不必苦烦兵也。”行,上出饯于龙江。(《太祖洪武实录》卷139页1)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等师至曲靖,击败梁王将达里麻兵于白右江。先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王师下普定,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将精兵十余万屯曲靖以备我师。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谓友德曰:“彼不意我师深入,若倍道疾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上所谓出奇制胜者此也。”友德是之,遂进师。(《太祖洪武实录》卷140页7)

(洪武十五年三月)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等遣人(入)京奏事。先是,上谕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考元时所留兵数,并计岁用及税粮徭役之法,与凡事之便宜以闻。至是,友德等奏:“自元世祖至今百有余年,屡经兵燹,图籍不存,兵数无从稽考,但当以今之要害,量宜设卫以守。其税粮则元司徙平章达里麻等尝言,元末土田多为僧道及豪右隐占。今但准元旧则于岁用有所不足。督布政司覈实云南、临安、楚雄、曲靖、普安、普定、乌撒等卫及沾益、盘江等千户所,见储粮数一十八万二千有奇,以给军食,恐有不足,宜以今年府、州、县所征并故官寺院入官田,及土官供输、盐商中纳、戍兵屯田之入以给之。”上可其奏。(《太祖洪武实录》卷143页10)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文学作品 古籍 官修 编年体 朱元璋 朝廷 建文 崇祯 弘光 隆武 永历 实录 奉天靖难记 燕王 年号 明代 嗣君 礼部 国子生 申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