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狄道:1、词语意为夷狄之道。2、古地名:指甘肃临洮。

词语

狄道:夷狄之道。指唯务诈力,不行礼义之道。 宋 陈亮 《问答下十二》:“及其行诈谋,用狄道,则斥而弃之如故也。”

地名

狄道:古地名,今甘肃临洮县。古代为狄人所居,故名狄道。《史记·孝文帝本纪》、《后汉书·百官志五》说:“县有蛮夷曰道”。秦穆公用由余之计,向西开拓,西戎八国臣服于秦,陇坻以西绵诸、绲戎、翟豲之戎,相继为秦所征服,并在当地设“县”、“道”管理。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今天水一带)、冀县(今甘谷县)、豲道(今武山县)、绵诸道(今天水)、狄道等。秦始皇统一六国,拓疆辟土,开始在民族地区设“道”进行统辖。所谓“道”,与内地的“县”是有区别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

汉代设狄道县,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隋代以前临洮县是指今天的岷县,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复溢乐县名并为州治。之后岷州成为今天岷县的稳定称谓延续下来。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金时期,曾在狄道县设临洮府,狄道县也长期为陇西郡的治所。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18年(1929年)1月,狄道县改称临洮县。

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古狄道长期为陇西郡治所。陇西郡辖地约为今日之甘肃中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的广大区域,而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古陇西就是指今临洮县。

狄道之战

三国魏正元二年(蜀延熙十八年,255年),魏征西将军陈泰迫退蜀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先后败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部伤亡或逃亡,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蜀军震恐,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狄道之围遂解。陈泰加强城防工事,增添防守兵力后,率兵还屯上邦(今甘肃天水)。

历史文化

廖化堡遗址

廖化堡为三国时蜀将廖化镇守侯和城时所筑,位于县城南20华里的玉井镇店子街东南的山上,背靠玉井峰,居高临下,整个洮阳川尽收眼底,是一个地势十分险要的古城堡。这里曾出土过不少历史文物,有长约1.5尺的铁戟、两块小石磨及五铢钱、砖瓦残片等,城堡现仅残存墙基。

侯和城遗址

侯和城位于县南30华里处的岚观坪上,为三国时曹魏所筑,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据《狄道州续志》载:“岚观坪,今名南观坪,在州南三十里。坪自玉井峰落脉高七丈,形如箕舌,直逼洮水,坪南抹邦川,系达巴蜀通道,三国时姜维九伐中原,皆取道于此。魏筑侯和城戍之,城址至今犹存……盖南川之有岚观坪,犹北川之康家崖也,康家崖设险可以防河州,岚观坪设险可以防洮岷。”

吕布城遗址

据《临洮县志》载:“吕布城在临洮府西二里洮水东岸,相传吕布所筑,今遗址尚存。”此城大致方位在今临洮城之西南,以木厂雍家庄为中心,西临洮河,南去高家堡,北至木厂鱼池。20世纪50年代初,城基尚存,今已被毁。吕布为汉末董卓(今岷县人)部将。可能是董卓擅权时,吕布掌管朝廷筑城事宜时,构筑此城。

遗憾的是,这些风云当年的古城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县志和记载大略了解。虽然没有亲眼见证那些辉煌,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领悟曾经的繁盛。历史的残云吞噬了古城的伟岸,当年风华,渐行渐远。

梦回洮水岸,依稀古城风……

安故城遗址

安故城在县城南30公里的南屏镇安川村,城址西北临洮水,南去格致坪,东接郭家泉,城址已夷为耕地。过去,在那里曾发现大量残砖破瓦及五铢钱等。据《狄道州志》载:“安故古城,在临洮府南,汉置。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羌反攻安故枹罕城。”、“安故在陇西郡南四十七里,唐时为安国镇,五代周太祖广顺中(951年——953年),自安国镇至凉州立三州,以控扼诸羌。”《前凉录》载:“东晋永昌元年,张茂分安故郡置定州。”明万历《临洮府志》中说:“汉徙留何诸羌于此,筑城居之。”

哥舒翰纪功碑

哥舒翰(约704年——756年),唐代猛将。安禄山叛乱时,他统兵20万守潼关,任兵马副元帅之职,因为受到杨国忠的猜忌,被迫出战,兵败投降,遭贼人杀害。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称赞,唐人多有歌咏。

哥舒翰纪功碑屹立在临洮城内南大街(原有庙宇,当地人称“石碑观”),坐北向南,有三面砖壁围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载,此碑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所立,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全碑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已破裂为三块,碑额仅有“丙戌哥舒”四字可辨。碑身上有裂纹三道并有深凹残缺,风化严重,高4.25米,宽1.84米,碑正面刻有隶书碑文12行,现存60余字,字势雄健,笔力遒劲。碑额刻兽形、云纹,碑座乃巨石加工而成,共5个阶层,高2.4米,整碑高大雄伟。

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在《题哥舒翰纪功碑》一诗中赞到:“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依崆峒,永与乾坤久!”

英雄远去,功绩犹存。残碑那斑驳的身躯,仿佛低声诉说着英雄戎马边塞的荡气回肠……

将台姜维墩

姜维墩遗迹位于临洮县城东面之岳麓山顶,居高临下,可俯瞰临洮县城全境及周围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黄土夯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夯层中夹有草绳痕迹。墩台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曾出土秦汉砖瓦及铁戟、铁甲等遗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汉墓葬随葬明器彩绘云气纹灰陶奁等。姜维墩南约100米处亦有墩台1座。此二墩皆系秦汉烽燧,后世不断修葺利用。

站在姜维敦上,俯瞰风光绮丽。残风呼啸,眼前朦胧是当年点兵的盛势,豪情万丈……

肃穆英雄冢

汉 墓 群

临洮县龙门镇政府附近,有一个汉墓群,是秦陇西郡守李崇子孙的累代族葬之地,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潺潺的滥水经过,两边的大山巍巍耸峙,古冢连绵,绿树环绕,葱翠的野草绵延起伏,呈现出一派肃穆、庄严之象。

据史料记载,秦国功臣陇西郡守李崇,即“建功北狄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的陇西房李氏始祖。李崇之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侯,李信之子李超为汉大将渔阳太守,李超之子李仲翔汉初为将军。

面对着肃穆的汉墓群,我们心中满满的都是敬仰。梦回秦汉,泠冽的银华下,英雄那执著傲然的身影,呼啸沧桑……

战国秦长城起首

临洮以秦长城西端起首之地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长城遗址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秦国为了保护其西部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战国秦长城从临洮县境的新添镇三十墩洮河边的南坪望儿咀抬起龙头,再蜿蜒经过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达固原经彭阳再入甘肃境内,经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经吴镇、靖边、榆林,达于内蒙古之准噶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

水 磨 坊

洮河流域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休养生息,这里自古林草茂盛、雨水丰沛,山涧河谷小溪遍布,流水潺潺,这为水磨的大量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洮河流域也是我国最早使用水磨的区域之一。

乾隆年间狄道(今临洮)有水磨962轮,足见其时水磨之盛。

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舜民,在岷州(今甘肃岷县)任职期间即兴挥毫写有《水磨赋》,颇有气势。其中写道:“覆厦屋之沉沉,洒长溪之沸沸。徒观夫老鸦咸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置,齿牙相切。碾磨更易,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砺砺。鼓浪扬浮,交相触击。飞屑起涛,雪翻冰析。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处也。”

水磨房是一幅水碧山清、逐水而立、充满生机的生活画面。它蕴涵着古朴的情调,更浸透着山水相依的幽雅情致。

历史名人

董卓(三国名人) 陇西临兆人

貂禅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甘肃临洮人

李皓 (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人

李思训 (唐代大将军山水画家)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李大亮 (585年—644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先后生活在魏度支尚书李琰曾孙,颇有文才武略,后迁徙泾阳。李渊入关后,任其为土门令扶弱济贫,劝农垦荒。又单骑入胡,说降群胡,被升迁为金州总管府司马。期间攻打王世充部,因连破樊、邓等十余座城池有功,升迁为安州刺史。进兵广州后再建奇功,迁越州都督。唐太宗贞观初年转迁交州都督,封武阳县男。接着又迁任凉州都督,政绩卓著。唐太宗称赞他“有臣如此,朕何忧。”贞观八年(634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与李靖远涉青海大败吐谷浑,进爵为公,拜右卫大将军,接着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兼三职,位处显赫,但始终恭俭自持。卒后谥号“懿”,陪葬昭陵。李暠 (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为东晋时期的西凉武昭王李仲翔之第十九代孙。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政权的建立者。

刘雄 (?—578年),字猛雀,临洮人。少年聪明过人。初为北周太祖亲信,赐姓宇文氏。孝闵帝登基封为大都督。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3年),治中外府属,从征洛阳。又从齐公宪出宜阳,为府掾,封周昌县伯。与柱国宇文盛抗击齐将段韶,据堑力战。后迁军司马,进爵为侯。武帝建德初年(572年),转迁内史中大夫,授河州刺史。建德五年(576年)从征吐谷浑,战功卓著。又因功升任大将军、柱国、赵郡公。后镇守幽州而战殁,赠亳州总管。

辛雄 (?—534年),字世宾,北魏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任给事期间10年不迁。清河王怿任其为司空户曹参军,管理田曹事务。后升迁司徒户曹参军,尽心政务,处事正直。历任尚书驾部、三公郎。朝廷每有疑义,多听从辛雄意见,在当时享有很高威望。后又迁司空长史,声望日高,曾有丞赞曰:“得如雄者三五人共事,足矣。”荆州少数民族暴动,辛雄以行台左丞与前军临淮王平定,又迁尚书右丞,任为度支尚书兼侍中。北魏孝武帝时,位至尚书左仆射、侍中。

岳钟琪 (1686年—1754年),字东美,号容斋,甘肃临洮人,晚年落籍四川成都。清代名将、诗人、书法家。曾任需次同知(文职),清圣祖康熙年间,改任松藩镇(今四川松藩)游击(武职),后升为副将。雍正初年(1723年),被任命为奋武将军,跟随川陕总督年羹尧进军西宁,两个月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受到雍正帝的嘉奖,誉之为“奇功”。岳钟琪因功赐爵三等功,升任为川陕总督,期间罢民陋规,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不久,又以宁远大将军职出兵新疆,平定准葛尔部勾结沙俄进行的分裂活动。高宗乾隆时,任四川提督,曾招降四川大、小金川的苗民。乾隆加封其为太子少保,任兵部尚书。

陇西李氏

李氏最初扎根干陇西郡狄道,在秦汉至隋唐的近一千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陇西李氏成为一支鼎门盛族,涌现出李皓李冲李渊李世民等一大批对中国社会发展卓有贡献的人物。于是,陇西李氏的名望越来越高,李渊“自贯狄道,布在方策”,并诏定“陇西堂”为陇西李氏的堂号。从此,李氏族人以“陇西”为荣,“陇西”即表示其为陇西郡城(狄道)的望族。时至今日,海内外李氏子孙犹以“陇西”为其堂号。

狄道在周之前称陇西邑,战国、秦始称狄道。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始设陇西郡,郡治就在狄道。从战国到秦汉近五百年间,陇西郡辖地约为今日之甘肃中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的广大区域,而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古陇西就是今临洮县。陇西李氏始祖李崇首任郡守,崇四世孙李仲翔为汉初将军,讨叛羌战殁狄道,葬狄道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仲翔三世孙李广,人称“飞将军”;东晋时,仲翔十九世孙李暠,建都西凉,史称西凉武昭王。后魏太和年间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氏为冠,遂为当代盛门。暠七代孙李渊,为大唐开国皇帝,时“陇西李氏”已形成“李氏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的兴旺局面。自李崇首任陇西郡守住家狄道起,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陇西李氏”在临洮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并播迁于海内外,形成一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姓,走出了一辈辈叱咤风云,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巨大贡献。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城市 狄道 狄道 甘肃 临洮县 狄人 秦穆公 陇坻 邽县 豲道 秦始皇 甘肃 临洮县 武始郡 岷县 狄道郡 迁府 陇西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