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百越族”,即古越族。“百越族”是后人由“百越”引申而来,实际并无“百越族”这个民族,正确称谓是古越人,古越族是远古时代世居在南方百越一带的古老族群。“百越”是古代中原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泛称。因这些部落纷杂且中原人对他们不甚了解,故谓“百”。文献上也有“诸越”等称呼。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部落,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落,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西部一带)、或称“骆越”(即雒越,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

秦朝之后,随着中原移民不断南迁,百越族除了一部分和南迁的中原人融合外,另一部分迁入山区或往外迁徙,演化为今天的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数民族 ,南越部落演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瑶族、畲族 。南方地区的汉族主要由南迁的中原移民和百越族互相融合所形成。

部族时期

名称来由

“ 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北方中原诸部落(国)对南方越地诸古老部落(国)的泛称。北方中原人在文字上对南方“百越”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前292-前235)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扬”即“扬州”,在今江苏境内的长江北岸;“汉”即“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东南走向注入长江。也就是说,汉江、长江以南都是“百越”之地。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发动南征百越的战争。据《淮南子》记载: 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粤(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浙江、福建),设置了闽中郡。公元前214年终于征服了南粤和西瓯(广东、广西),秦在这里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西汉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的《过秦论》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东汉班固(32-92)的《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里的“百越”之地是指“交趾”到“会稽”之间的地区。“交趾”在今越南河内一带,“会稽”在今江苏境内的长江南岸。

从各种史籍得知,“百越”就是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很多民族。“百越杂处”就是很多种族交错杂居,“各有种姓”又道出这些种族并不是一类。

单从汉语里的“百”字就很容易理解“百越”。汉语的“百”是一个具体数词或约数词,具体数词时是“十个十为一百”;约数词时是指很多或所有,如:“百草”是指“很多草或所有草”、“百官”是指“很多官或所有官”、“百川”是指“很多江川河流或所有江川河流”、“百货”是指“很多货或所有货”……而“越”则是远古至汉朝时期北方中原人对其南方所有古越民族的泛称,就如“胡”是其北方所有民族的泛称一样。“百越”也就是“很多‘越’或所有‘越’”。长江以南的各种“越”,因为种类繁多才会被称做“百越”。

文献记载

中原史籍关于“越”的最早记录是“于越”,“于越”和中原诸国的关系主要是贸易,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

《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了“吴、粤”名称。

《逸周书·王会解》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

路史》载:“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部落,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落,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于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淮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西部一带)、或称“骆越”(即雒越,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百越诸部落开始建立国家权力王位世袭,有了稳定的边界后,汉朝初期中原人对南方诸部落有了一定的认知,泛称开始细化,开始有“东瓯越”、“闽越”、“南越”、“西瓯越”、“雒越”等称呼;“东瓯越”在今浙江省南部,“闽越”在今福建省,“南越”在今广东省及广西东南部;“西瓯越”在今广西中部;“雒越”在今广西西部及越南北部。

“于越”后于公元前222年被秦所征服,“南越”、“西瓯”于公元前214年也被秦征服,秦亡后赵佗割据自立为南越国,汉初臣服汉朝,在吕后时期一度与汉朝抗衡,汉文帝时再臣服汉朝;“东瓯”、“闽越”、“雒越”降秦,秦亡后分别自立为东瓯国、闽越国,臣服于汉朝。雒越国于赵佗建国之初被南越国所灭,而东瓯国后被闽越国所灭。

后来南越国、闽越国相继均被汉武帝征服,其地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就不见于史载。

汉初称中国南方岭南的南越国为“越”,漠北的游牧部落为“胡”(匈奴国),因为曾经对汉朝构成威胁的,除了匈奴国外,就只有南越国,故而北“胡”南“越”并称。

春秋时期,广东东江流域内曾出现过一个“缚娄古国”,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罗、东莞、深圳一带。缚娄古国遗址发掘出广东最大的先秦时期的龙窑窑址,出土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实证了岭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建国

文郎国

雒越(骆越)部落所建立的首个王国,传说神农氏后裔雄王于西元前2879年在今日越南北部至广西南部一带建立文郎国 ,历任国主皆号“雄王”。

西元前257年,文郎国为蜀王子蜀泮所灭。(中原起源说法)

越国

传说夏代姒少康的庶子姒无余,于西元前2030年在钱塘江以南一帯建立“越国”,“以奉守禹之祀”,传至春秋中叶的越王姒夫谭已历近1500多年。

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于撃灭吴国,北上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

西元前306年,楚怀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越国江东之地。

西元前222年,越国继楚国为秦所灭。

瓯貉国

也即瓯雒国,西元前257年,蜀泮攻灭文郎国,于文郎国故地建立瓯貉国。

西元前210年,南海尉任嚣发兵攻瓯貉国,战后以今越南天德江为界,江北归任嚣方,江南归蜀泮方。

西元前206年,继任嚣之后控制南海郡的赵佗击灭瓯貉国,其后也加强对西边瓯貉国故地的控制 。

东瓯国

其国王族是越王勾践之后裔,秦朝时为闽中郡“君长”。

西元前192年6月 ,汉朝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于东瓯(今温州),故其国号为东瓯国。

西元前154年,东瓯国跟从吴王刘濞叛汉朝,刘濞失败后逃往丹徒,被在当地的东瓯兵所诱杀,刘濞的首级被献于汉朝 。

西元前138年,闽越国发兵围攻东瓯国国都,东瓯国向汉朝求援,汉武帝发会稽郡兵从海路援东瓯国,兵未至东瓯,闽越国闻汉朝来援后撤兵归国。同年,应东瓯国之请求,汉朝将东瓯国民众徙往江淮地区,东瓯国故地逐为闽越国所吞并,东瓯国亡。

衰亡

秦时期,当时学者将越国置于赤县神州中的扬州,到了汉朝,整个百越地区,即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雒越在分野中 都归属于 九州中的扬州。

东汉未年一度将岭南的越地改置荆州,到了晋朝重新将岭南的越地属于九州中的扬州,此后百越地区永置于扬州州域。

此后,"百越"之称不见于史载。秦朝之后,随着中原移民不断南迁,百越族除了一部分和南迁的中原人融合外,大部分迁入山区或往外迁徙,衍化为今天的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数民族 ,南越部落衍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瑶族、畲族。南方地区的汉族主要由南迁的中原移民所形成。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民族 过秦论 苏南 浙北 闽越 福建 扬越 江西 南越 广东 西瓯 骆越 越南 黎族 布依族 傣族 侗族 毛南族 仫佬族 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