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知州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宋朝

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唐五代时期武人割据的局面重演,规定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诏令,节度使不得干预除所驻州之外(所谓支郡)的政务。后来,逐步派遣京朝官(文臣)接替刺史管理州务,称“权知××州州军事”。“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军事的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简称知州。由此,刺史非奉特别诏令不得过问所任州的州务,演化为武臣的迁转之阶,属于横行正使之一。

同时,节度使也很快演化成一种地位崇高的虚衔,成为武臣的最高等级,不再有实际权力与职掌。州也就由隶属藩镇变为隶属以转运使为长官的路、以及以留守、知×府事、尹为长官的府。

知州事是从宋朝才设立的官制.州的长官,隋唐皆设刺史。

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

宋朝重文轻武,往往委派文官担任州最高长官,所以才有宋朝是历代军事实力最弱小的结果."知州事”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州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知是"知会,管理"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为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制.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职,当时人视之为“监州”,则更符合其身分。所以说当时的知州事品级都在二品以上,是皇帝的亲信和耳目.

宋代的宦官广泛参政,所以在宋朝也有宦官担任知州事,请看:

朝廷常常临时差遣宦官兼领中、外事。如奉命到外地完成特殊使命,...权知州事或军事,提举保甲,等等等等。可以看出宦官从政范围之广。"权"明确表是不是正式职务,所以级别不一定.

元朝

元朝沿用宋朝制度,州的长官正式称为知州,但是路、府、州均置达鲁花赤,专由蒙古人、色目人充,地位在知州上。

明清

但是到了明清两朝,知州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官制,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知州是从五品,月俸十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此处特别说明,州有二种,即属州和直隶州。属州的待遇与县同等,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但品秩相同。这是明官制和清官制的不同,无论是属州和直隶州都是从五品,不同的是俸禄.

清朝的官制沿袭与明朝,有简化,更明了,

正五品,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明以知州为一州之长,辖县;明清有直隶州、散州之别,前者直隶于省,可以辖县,后者隶属于府、道,不辖县,长官均称知州。知州一般是从五品文职官员。1989年《睢县志·文化·古建筑》:“袁家山袁可立别业),……清道光二十八年,知州范阳洵曾鸠工修葺,并镌碑记之。”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历史 古代官职 厢军 直隶州 知府 知县 宋太祖 节度使 五代 刺史 武臣 职掌 藩镇 长官 达鲁花赤 色目人 官制 同知 通判 俸禄 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