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简介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1953年开始创作三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

故事梗概

小虎子15岁那年,恶霸冯兰池要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钟,霸占48亩官地。小虎子的父亲朱老巩代表锁井镇48村村民与冯兰池斗争,被活活气死。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

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冀北平原上的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少年时的朋友严志和帮他安了家。严志和是严老祥的儿子,当年严老祥曾和朱老巩一起斗争冯兰池。现在冯兰池已60多岁,人称冯老兰,家产比当年更大,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他拉起民团抢逃兵的车子和白面,逃兵请回一个团,架起大炮,强迫他赔偿5000块大洋,他却把这笔钱分摊到锁井镇的贫苦百姓头上。朱老忠串联28家穷人告状,官司从县里打到北京大理院,但官府偏袒有钱人,冯老兰的儿子冯贵堂又念过大学法科,会打官司,结果穷人输得一塌糊涂。朱老忠赔了5亩地,几乎气瞎了眼,严志和也搭进去一条牛。冯老兰听说当年的小虎子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后悔当年斩草未除根,留下了祸患。一次,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和大贵带着几个少年朋友捉到一只名贵的鸟,冯老兰来要,他们不给。冯老兰怀恨在心,唆使招兵的抓走了大贵。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他热恋着的春兰还把“革命”二字绣在衣襟上去赶庙会。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这时运涛的弟弟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也由贾湘农介绍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那年春天,在贾老师的鼓励和朱老忠的支持下,江涛考入了具有革命风气的官费学校保定第二师范,认识了正直知识分子严知孝和他女儿严萍…

影响

《红旗谱》为中国农民的觉醒与奋斗抒写了一部宽广壮丽的史诗;它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标志着“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回归本土、回归民族文化的重大成就;它慷慨悲歌、燕赵风骨式的悲壮美别开生面,创造了审美新境界,独步文坛;他所塑造的以朱老忠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学典型,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而且振聋发聩,至今巍然屹立。《红旗谱》深远的文学力量影响了几代读者,自195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一版以来,多次再版,至今印数已近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朝、越、西班牙、哈萨克等8种语言传播海内外。《红旗谱》还被改编成话剧、京剧、电影、电视剧和连环画,传播广泛久远。

作品鉴赏

《红旗谱》作为一部魅力永存的当代文学名着,其成功是多方面的。

内容方面

从内容方面说,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生动地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以农民斗争和学潮为主体的生活图景,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不同时代、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它一出现即被誉为“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历史图画”、“概括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斗争生活的有高度艺术水平的作品”,并不是偶然的。从朱老忠代表的锁井镇农民与冯老兰的斗争,从运涛、江涛代表的农民后代向职业革命者的转变,从贾湘农、张嘉庆等人的革命活动,读者可以看到北方农民的觉醒与成长、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胆忠心、早期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

但这尚不是作品的全部。小说在表现农民和青年学生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了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对开明知识分子严知孝的描写,对受到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影响的地主后代冯贵堂的描写,对贪婪、保守的冯老兰的描写,对愚昧、奴性十足的老套子的描写,对由无业游民、兵痞子转向革命学生的同情者的冯大狗的描写,构成了当时北方乡镇社会的全景图,具有历史风俗画的性质。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社会中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心灵,可以看到传统乡村社会在资本主义入侵时发生的微妙变化,可以看到旧中国北方乡镇的社会众生相。

艺术方面

从艺术方面看,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

一是作家借鉴传统小说的写法,注重情节性,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而不像西方小说那样过多心理描写。这样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趣味。

二是对独特的地方风土人情的描绘。如河堤上的白杨树,平原上的麦田、谷穗,玉米面窝窝、秫面饸饹等饮食,过年杀猪、逛庙会、赶年集的风俗,等等。 特别是人物对话中的俗语和土语,更给小说增添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三是人物性格的民族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被肯定的人物形象身上,也体现在某些被否定的人物形象身上。朱老忠豪爽、见义勇为、有心计、不屈不挠,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从他身上,人们甚至可以发现宋江武松等古典小说人物的影子。严志和身上则体现出中国农民的善良、勤劳、朴实与软弱。

老套子、老驴头是旧中国农民愚昧、自私等落后因素的体现者。老套子居然认为冯老兰收地租、放高利贷是天经地义的。所有这些人,无论进步与落后,对他们生存的那片土地都怀着深深的眷恋。朱老忠30 年后回到家乡,感受到的是孩子投进母亲怀里的温暖。严老祥准备下关东时,老驴头气急败坏地说:“老祥叔,你要下关东?不行!”“我老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爹也生长在这儿,他们都一辈辈葬在这儿,叫我离开这儿,说什么也不行,打死我也不行”。老套子也说:“外头给你撂着金子哩,还是撂着银子哩?即便撂着金子银子,那金窝银窝也不如咱自己的穷窝呀”。这种行为和语言体现的正是中国农民特有的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对“根”的迷恋以及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

冯老兰家产万贯,却吃糠咽菜,一件破棉袍子穿了15 年,补丁摞补丁,还照样穿在身上。他反对儿子的改良思想,甚至反对把牛车改成骡车。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传统中国人俭朴到吝啬的生活习性和因循保守的心理特征。

这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形成《红旗谱》总体上的民族风格的主要因素。在创作方法上,小说遵循的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由于作家本人长期生活在冀中平原,对他描写的那些人物和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逼真地将其描绘出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可以说,《红旗谱》是建国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梁斌 (1914~1996)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青少年时期接触新文学作品,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2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遭到镇压。家乡发生的高蠡暴动等经历和见闻,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响。1933年流浪到北平。1935年发表了描写高蠡暴动的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扩展为中篇《父亲》),剧本《堤》、《血洒芦沟桥》等。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谱》中的人物。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1948年随军南下,任湖北襄樊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武汉日报》社任社长。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的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后激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后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译成外文出版。以后还陆续出版了小说的第二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作品集《笔耕余录》以及《春潮集》、《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娱乐 娱乐作品 电影 地主 农民 革命 话剧 48村 官府 民族 文学 西班牙 文学 性格 革命 张嘉庆 老套子 兵痞子 风俗 玉米 赶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