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光泽县(古属邵武府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江富屯溪上游,武夷山脉北段,介于北纬27°18′-27°59,东经117°00′-117°40′之间,与闽赣两省的武夷山、邵武、建阳、黎川、资溪、贵溪、铅山七县市交界。境内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千米以上山峰有570座,有“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山”之说。光泽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盛产粮食、烟叶、药材、瓜类、甘蔗、荸荠等,水产养殖、畜牧业发展迅速。

光泽是福建省19个边界县(市)之一,是鹰厦铁路进入福建的第一个县,316国道横贯县境。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历史沿革

隶属

春秋至隋朝

春秋时期,今光泽县境属越国地,战国时期属东越地,秦时属闽中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属闽越国。汉武帝时(前140~87)属会稽郡。(东汉光武帝更名章安郡)。三国时期,今光泽县境属吴国。吴永安三年(260)立建安郡,升昭武镇为县,光泽属昭武县。西晋太康三年(282),昭武县更名邵武县;东晋太宁元年(323)又改为邵阳县;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复改为邵武县,光泽均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废邵武县,属泉州(今福州);十二年复置邵武县,属抚州(今江西)。

唐朝至宋朝

唐武德七年(624),辟北乡之地置洋宁镇,属建州邵武县。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改洋宁镇为财演镇,仍属建州邵武县。宋初因之。至太平兴国四年(979),邵武县升为军,财演镇升为县,为光泽建县之始。因财演镇辖鸾凤、光泽二乡,取光泽乡名为县名,故称光泽县,属两浙西南路邵武军。雍熙二年(985)改属福建路邵武军。

元明清时期

元至正十三年(1353),邵武军升为路,光泽县属福建行中书省邵武路。元至正二十二年,陈友谅兵占领光泽,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1月,光泽归附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为府,光泽县属福建布政司邵武府。清顺治三年(1646)8月,清兵入闽,仍设府县如故,光泽属福建行都司延建邵道邵武府。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2年(1913年)裁府并县,光泽属建安道。民国17年撤建安道,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建瓯)。民国23年8月,属江西省南城督察区。民国36年8月,属福建省建阳专员公署。

近现代

1950年2月17日光泽县解放,属建瓯地区专员公署;10月,专区迁址建阳,属建阳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建阳专区与南平专区合并,属南平地区专员公署。1970年9月,南平专区迁于建阳,属建阳地区革委会。1989年1月,建阳专区又迁于南平,复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

县名由来

光泽从新石器时代,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千多年历史,但建县却始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光泽县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以景好而命名

光泽,含山光水色之意。清康熙版《光泽县志》就以 “青山耸翠,碧波潴秀”八个字来描绘县境的地理特征。指境内群山耸立,林海茫茫,形如绿宝石,熠熠生光。又是溪河纵横,涧泉稠密,百溪之水;全然集聚之地。把光泽二字注释得淋漓尽致。

以产银而成名

光泽,其字义是指物体表面反射的亮光。唐武德七年(624),割邵武县之北的光泽、鸾风二乡置洋宁镇时,就有光泽乡之名了。传说,唐初时,光泽乡在北路,因太银的银矿质量很好,县令到光泽巡按时称赞“此银甚佳,光泽很好”,唐高祖李渊看到后 也赞叹“此银妙哉,光泽佳矣”。地名因此而来。

以传说而得名

一是相传很久以前,光泽县叫乌纱县,白天黑夜都黑洞洞的,像是乌纱盖顶。原因是一条修练了千年的黑龙精,把整个县城弄得天昏地暗、鸡犬不宁。后被下凡视察的二郎神除去。百姓为感激二郎神除灭龙精,重见光明,福泽人间,便把 “乌君县”改叫“光泽县”。二是传说远古时代一个赤脚大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路过此地时得知没有县名,看到四周光秃、平地窄小,便随口取名为 “光平”。几年后这位大仙又去赴蟠桃宴,再拂云一看、此地已成凡间仙境,感叹这里的百姓勤快,今后定会福泽无边,于是就把 “光平”改成“光泽”,代代相传沿用。

行政区划

光泽县辖3镇5乡(杭川镇、寨里镇、止马镇、鸾凤乡、崇仁乡、李坊乡、华桥乡、司前乡)、85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957个村民小组。

自然环境

地貌

光泽县地形为两侧中低山地所夹持的长谷形光泽盆地。东南部系北北东走向的杉岭山脉,是武夷山主脉,北蜿蜒至浦城西北部,南迤逦至建宁西部,长约250公里,是福建省地势最高大的山脉,深谷陡壁。诸母岗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836米,由中生界凝灰熔岩组成。西北部为北东走向的武夷山脉,多由花岗岩、火山岩组成;是闽江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中部为低山丘陵,光泽-桃林是发育在断裂上的大谷地,是光泽县主要农作区。

气候

光泽县属中亚热带,四季较匀、温和潮湿。年平均气温17.6℃,一月平均气温6.0℃,七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9.5℃。秋温仍高于春温。年降雨量1864毫米,为武夷山多雨区的县份之一。无霜期271天。年平均寒潮3-4次。

人口

截至2012年,光泽县有人口15.6万人,农村人口12.05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畲族等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6.32万人。

资源

农林

光泽县耕地20万亩,山地278万亩,林地面积2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森林蓄积量1063万立方米,竹林面积31.8万亩,是南方重点林区。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部,位于光泽境内,占地30万亩,有28万亩在光泽境内,崇山密林中栖息生长着150多种珍稀动植物,堪称昆虫世界、珍禽乐园,尤以蛇源为最。全县年平均气温17℃,气候宜人;河流纵横,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0多万千瓦,可供开发容量为10万千瓦;矿产资源贮量大,已探明的矿产达20多种,尤以花岗岩储量为最,地质堪查储量达2.07亿立方米,其中花岗岩石板材有3个省优、两个国优品牌产品

矿藏

光泽主要矿藏有花岗岩、萤厂矿、铅锌矿、砩厂、高岭土、钾长石等,尤以花岗岩储量(2.07亿立方米)为最。光泽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料,口味要与意大利劳拉矿泉水相媲美。已注册商标的矿泉水有武夷矿泉水、圣农山泉、兴园泉水、玉女峰矿泉水、飘带矿泉水。

河流

境内水域十分发达,共有溪流300多条,河网密度0.56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8条。全县河流共分北溪、西溪、富屯溪、信江、赣江5个水系。全县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达29.5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206713千瓦,其中可装机容量72225千瓦,年发电量2.42亿千瓦时,可开发利用系数为35%。

政治

县委书记:陈敏辉

县长:赵明正

经济

综述

光泽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重点林区县、莲子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有稻米、茶(干坑“天字号”、乌君山“老君眉”茶为上品)、香菇、笋干、蚕桑、松脂、土纸、油茶籽、油桐籽、山苍子,柑橘、蜜桃、板栗、李、杨梅、梨,淡水鱼。工业有机械、化肥、制药、造纸、酿酒、针纺、林产化工、建材、冶金等门类。特产蕲蛇酒、蛇干。

195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55.94万元,到1992年,上升为52298万元,增长93倍,年均增长2.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57年为41元,到1992年上升为903元,增长21倍,递增9.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58年为113元,到1992年上升为1480元,增长12倍,年递增7.9%。财政收入,1950年为35万元,到1992年上升为2402万元,增长67倍,年递增10.6%。

截至2011年光泽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亿元,增长11%,占计划10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6亿元,增长9%,占计划104.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91亿元,增长21.7%,占计划10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8亿元,增长62.7%,占计划1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亿元,增长14.9%,占计划90.5%;实际利用外资340万美元,增长38.8%,占计划125.9%;外贸出口519万美元,增长55.9%,占计划103.8%;财政总收入2.11亿元,增长13.2%,完成年度预算102.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25.5%,完成年度预算1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1元,增长9%,占计划101.8%;农民人均纯收入5787元,增长9.3%,占计划95.7%。

2011年实施重点项目65项,其中在建52项,完成投资14.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2.3%。项目策划储备机制进一步完善,储备项目115项,总投资240.8亿元,其中列入市级储备项目41项,省级储备项目3项。引进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35个,补助资金3261万元。四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8.6亿元,增长25.4%,占规模工业产值的89.7%。食品加工业完成投资10亿元,圣农第二食品加工厂建成投产,熟食品成功出口日该,实现税收6000多万元;林产加工业清理整顿41家小型木材加工企业,引进总投资8000万元的一达科技等竹深加工项目;工艺箱包业有3家企业退城进园,完成投资1945万元,建成13栋标准厂房;化工矿产业实现产值2亿元,增长41.9%,美迪三期技改完成投资1350万元。金岭工业园完成投资4214万元,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有8个项目入驻,完成投资3500万元。植树造林8.04万亩,占任务的100.5%;抚育竹林18万亩,留养新竹936万株,实现竹业产值1.8亿元;建设丰产高效油茶示范林1500亩,培育优质油茶苗100万株;新植中药材6000亩,以厚朴为主的木该药材累计种植4.2万亩;种植烟叶3.7万亩,实现烟农收入5419万元;完成圣农鸡场选址并签订合同117份,开工建设56个,建成16个,饲养加工肉鸡9590万羽,增长41%;新建标准化鱼塘1165亩,渔业产量6507吨。投资512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300亩,整理耕地6000亩,实施烟基项目193项。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9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55亿元,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5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26%。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2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78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城镇单位从业人数22167人,比上年末增长6.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3868元,比上年末增长19.9%。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20亿元,增长13.2%,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8亿元,增长24.0%;税性收入比重为86.3%,下降0.4个百分点;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7.27亿元,增长9.5%。在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国税收入0.22亿元,增长10.7%;地税收入1.76亿元,增长20.8%;财政系统组织的各项收入0.50亿元,增长45.4%。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9亿元,下降1.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9.13亿元,增长6.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2.9%。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1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31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2.01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4.2%。

第一产业

光泽属山区农业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水源丰富;但大部分山区山高水冷,日照少,气温低,土层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山区农民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水平极低。1949年,全县粮食(稻谷)总耕地面积181245亩,粮食总产量仅17427吨,平均亩产96公斤。全县农业总产值仅486万元,农业人口人均产值仅94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随后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同时致力兴修农田水利,大搞农田基该建设,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光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光泽农业进一步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至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已达108026吨,比1949年增长5.2倍;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7515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达到734元,比完成农业合作化1957年的41元增长了16.9倍。

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小社并大社,扩大生产单位;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在劳动方面实行“大兵团作战”,在分配方面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兴办社员食堂,吃饭不要钱,提出“快步奔向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口号,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上“大跃进”的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高征购等错误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终于导致农业生产连续三年下降:1958年比1957年减产3090吨,1959年比1958年减产461吨,1960年又比1959年减产3839吨。1960年粮食总产仅有22497吨,比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3293吨还低796吨。1962年贯彻中央的调整方针后,至1964年粮食总产才达到32521吨,恢复并超过1957年合作化时期29887吨的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极左路线,大搞“阶级斗争为纲”,大抓“社会主义与资该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只搞“以粮为纲”,把多种经济的副业则看作资该主义的“以钱为纲”全面砍光,政策允许的自留地也当做“资该主义尾巴”割掉。因此,农业经济效益长期停滞不前。“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元,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197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仅有73元,10年中反而下降了1元。1982年贯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及乡村企业,促进农业商品经济,光泽农业才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1198吨,农业总产值43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元。至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08026吨,农业总产值175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4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33.04%、3.06倍、3.19倍。

第二产业

光泽县造纸始于唐末,北乡(今司前、寨里二乡)的连史纸及草纸在省外久负盛名。宋代陶瓷曾远销苏门答腊,竹制品中的斗笠、花提篮、竹船篷、竹床、竹席、竹椅等手工精巧、美观适用,历代畅销。民国中期,民间传统的手工行业,主要门类有造纸、陶瓷、酿酒、纺织、铁器、木器、竹器、小五金、砖瓦、建筑、缝纫、金银手饰加工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日该侵略军南侵,民国28年(1939)南昌、福州等城市的商贾、官僚等纷纷避居山区光泽,巨商富贾并携带资金开办工厂。从此光泽开始出现机器生产的工业。当时,光泽归江西省管辖,县内属江西省建设厅主管的大工厂有6家:民生面粉厂、利群碾米公司、民生火柴厂、民生染料厂、民生农村工业社(综合工厂,有五金、纺织、纺纱、草织4个车间)、山头关民生造纸厂。此外,还有金属制品厂11家、林产制品厂8家、纺织品厂14家、印刷厂2家、锯板厂1家、火力发电厂1家,共有工人3000多人,县城颇为繁荣。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地内迁企业又纷纷迁回,仅在光泽留下一座16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民国36年倒闭)。1949年,全县仅有手工业总产值11.3万元。

解放初期,恢复和发展手工业,1951年全县手工业总产值发展到14.5万元。1952年,地方国营城关碾米厂建立,用内燃机带动机器加工大米,从此,光泽恢复机器生产的工业,年产值16.95万元,超过当年全县手工业总产值0.55万元。至1955年,有私营酒厂、酱油厂、纺织厂、自来水厂、华桥碾米厂等数家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111万元,其中私营个体总产值9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2.86%。

1956年完成对手工业和资该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22.76万元,比1955年增长一倍。其中,地方国营99.53万元,占44.68%;公私合营58.99万元,占26.48%;合作组织58.24万元,占26.14%;个体5.99万元,占2.7%。

1958年提出“全民办工业”的口号,当年全县工业单位由1957年的22个增加到50个,各个公社(乡)都办起农具厂和森工采伐队。大炼钢铁中,全县出动2万余劳力,炼出土铁432吨,产值仅4.53万元。在生产关系上实行“提前过渡”,把原来竹器、铁器、棕棉、砖瓦、园木、小五金、圆竹、蔑缆8个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同时,限制个体手工业经济。

1961年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政策。至1963年,全县工业单位从1960年的77个,调整合并到42个。其中,全民工业单位从38个下降到14个,集体工业单位由39个下降到28个。

通过三年调整整顿,全县工业连续4年稳定发展。196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85万元,比1963年的245万元增长57%。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不断冲击,1968年和1969年的全县工业总产值略低于1967年。1970年开始,采取“大厂带小厂、母鸡孵小鸡”的办法发展地方工业,至1973年,全县新建起机电、电炉变压器、合成氨、兽药、灯泡、造纸、纸品、磷肥、化工机械、光学仪表、木雕、砂轮、萤石矿、水泥等10多个工厂。至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213.31万元,5年平均每年递增率48%。当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1976年,霞洋水电站1600千瓦的一号机组投产发电。至1988年,清溪流域4个梯级电站全部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全县达15870千瓦,年发电量达7000万千瓦时以上,基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1982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岗位生产责任制。1984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厂长负责、经济指标承包、扩大企业自主权等。1985年农村经济深化改革,促进乡镇工业的大发展。至1988年,全县工业共有24个行业、123个企业,其中全民企业28个、集体企业30个、乡(镇)企业65个;全部职工总人数11414人,其中全民职工6983人,占总职工人数61.2%;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9698万元,其中全民资产7749万元,占总固定资产79.9%;工业总产值达12767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64%,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901万元,占19%;工业利税总额2594万元。光泽县工艺美术品雕刻樟木箱首次于1973年出口日该,产值9万元。以后外销工业品逐年扩大,至1988年已有松香、兽药土霉素、工艺木雕艺术品、竹编工艺品、萤石矿石、蛇酒、碳化硅、磨砂灯泡等多种工业产品出口,出口产值31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2.46%。

社会

卫生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1951年5月创建县卫生所时。仅有医务人员9人、1座9间土木结构民房,以及一些简陋的听诊器、镊子、换药罐、医用剪刀等器械。至1990年,县医院有医务人员19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31人;医院房屋共有6座3至4层楼房,建筑面积达9878平方米,占地面积21390平方米;住院部床位由30个发展到200个;医疗设备有大型B超仪、A型超声波仪、心电图、脑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器械以及500毫安的X光机等先进设备。同时全县5乡3镇都建立起中心医院。经过40余年的努力,防疫保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1956年,消灭了危害极大的鼠疫和天花病;1986年,基本消灭了疟疾和血丝虫病;1987年基本消灭地甲病;1988年,基本消灭麻风病。至1986年,全县出生婴儿“四苗”(卡介苗、小麻苗、百白破苗、麻疹苗)接种率达98.5%。全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人口死亡率从1955年的2.24%下降到1985年的0.58%。

科技

在科技事业方面,民国时期仅有一些民间中医师,至1990年,全县有各类科技干部809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4人,中级技术职称140人,初级技术职称655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业、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活动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从1979~1990年,光泽县获奖的重大科技成果共有58项,其中获国家银质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地区级奖4项,县级奖42项。此外,工业科技成果还有获国家新产品专利1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出口产品5项,国优产品2项,省优产品4项。

文体

在文化体育方面,至1988年,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越剧团、青少年宫、文联、广播站、电视台、新闻摄制中心等文化团体及设施;各乡、镇普遍有文化站、广播站和电影院;全县绝大多数自然村能看到电视。至1992年,县城有10余家舞厅,夜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光泽县在地区级以上的体育运动比赛史上榜上无前三名,从1972年以后,光泽县在地区级以上的体育运动比赛中,多次赢得荣誉。至1989年,地区级比赛共荣获各类项目的前三名131次;省级比赛共荣获各类项目的前三名35次;华东区级比赛共荣获前第三名5次;全国举重比赛共荣获前三名3次。

教育

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光泽县志》记载:“初,县学在邑治东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县,旧乘建置,年月俱缺,无考。”历史表明光泽县在宋代就有学校。

自宋至清长时期均为封建科举教育。宋庆历五年(1045),诏天下州县立学,该县始建学宫。作为启蒙教育的学校——私塾和社学,绝大多数为民间私办。光泽县还有少数置田资助公办的义学。明宏治十七年(1504),诏各府、州、县建立社学,令民间幼童15岁以下者送入读书,该县始有官办社学。

宋代是光泽县封建科举教育最鼎盛时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泽县志》记有:“唯光泽人物莫盛于宋,当时若李西山、李果斋辈,卓然以理学名世,自元代以来,渐不若宋。”该县自宋至清登科第功名的,宋代有进士23人,元代无进士,明代进士3人、举人24人;清代进士9人、举人81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校。民国2年(1913),该县始办第一所县高等小学校,即杭川高等小学。随后,全县各地普遍建立小学,私塾相应减少。至民国32年,全县乡中心小学发展到14所,保国民小学发展到110所。

民国29年,该县始创建县立初级中学1所。民国37年,县天主教会创办私立启民高级中学1所。至此,全县有中学2所,中学教师20人,在校中学生近200人。

1950年2月17日光泽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权的小学52所,中学2所。留用小学教员115人,中学教员20人。全县在校中小学生共2075人(其中中学生64人)。在此基础上,逐年增办农村公办小学,同时发动群众创办民办小学。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全县小学发展到123所,比1950年增长1.36倍;小学教师发展到193人(其中公办158人,民办35人),比1950年增长67%;在校小学生5956人,比1950年增长1.87倍。中学于1952年6月进行调整,私立启民高中析出并入县立中学,校名改为光泽初级中学。1952年共有5个初中班级,159名在校初中生,20名中学教师;至1956年,在校初中生发展到220人,比1950年增长2.42倍。

1958年“大跃进”,教育战线贯彻“公办与民办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全县小学猛增到328所,两年中增长1.66倍;教职工增加到447人(其中公办306人,民办141人),增长1.32倍。在校小学生达9724人,增长63%。原县初级中学办起了高中,学校改名为福建省光泽中学。当年,司前公社办起初级中学,定名为光泽二中。两个中学共有高中班1个,在校高中生37人;初中班10个,在校初中生408人;中学教职工共32人。

1959~1961年为国民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至1963年,全县小学调整到124所,比1958年减少63%;公办教师调整到232人,比1958年减少25%;民办教师减少71%。1965年国民经济进一步好转以后,全县小学发展到308所,教职工有公办的267人,民办的192人,在校小学生达11163人,超过了1958年的水平。中学有高中班3个,在校高中生146人;初中班12个,在校初中生357人,教职工共52人,也超过1958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初期,小学生虽然不搞停课串联,但许多小学教师组织红卫兵到全国各地串联活动,有的老教师则被打成“牛鬼蛇神”,被批判揪斗,正常教学无法进行,学校处于停顿状态。中学学生则到处串联,许多所谓有“政治问题”的教师被批判揪斗,所谓“革命组织”的两派之间又争吵不休,甚至发生武斗,学校陷入一片混乱。1968年6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全县中小学开始复课。中学免试招收高初中新生,学制缩短为4年。1974年提出“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去”的口号,全县小学从1965年的308所发展到456所。1970~1975年,全县7个公社都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办起了完全中学,80%的大队办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至1975年,全县共有完全中学8所,高中23个班级,学生843人,教职工64人(其中民办12人);初中94个班级,学生2755人,教职工198人(其中民办86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智育第一”,用“学工学农”劳动代替课堂知识教育,因此,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经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得到发扬光大,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1982年以后,小学学制从5年恢复到6年制,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各学区合并了一些质量差的学校,基该做到每个大自然村有初小,每个行政村有完小。至1985年,全县小学虽减少到366所,而教职工却增加到1312人(其中民办716人),学校的教学力量得到加强。1985年4月,建阳地区在该县进行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小学生升学率达99.09%,巩固率为99.29%,毕业率为99.2%,普及率为96.65%,完全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普及标准。中学撤销农村小学“戴帽”初中班,削减农村质量差的完全中学。学制从1982年起,由5年改为6年,并加强基础知识教育。1984年以来认真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进一步狠抓教学质量。至1988年,全县共有小学324所,小学教职工1271人,在校小学生16528人,分别为1950年的6.2倍、11倍多和8.2倍。同期,全县的普通中学由2所增加到11所,增长4.5倍;高、初中在校生由141人增加到6197人,增长42.9倍;教职工由20人增长到481人,增长23倍。从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以来,至1988年,全县中学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共777人,升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共1026人。光泽一中于1983年获地区数学比赛初中第二名,1984年获省物理比赛二等奖和地区微电脑比赛高中组个人第一名,1986年获地区教学比赛高中第一名和地区微电脑比赛初中组第一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和教育质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人业余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1981年,该县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基该扫除文盲的标准。

旅游

概况

乌君山:位于城东15公里处,系武夷山脉中段。海拔1477米,南北走向方圆约20公里,大小山峰30余座。有乌君洞、飞泉岩、环皎峰、凉伞石、玉龙古刹、香炉峰、老人石、仙猴石、白壁峰、群羊下坡、文笔拔天、夫妻崖、仙人担、飞剑石、风动石、巨蟒出洞、神龟下山、君山霁雪、仙岗暮霭等,景点数以百计。

洞光岩:坐落于李坊乡麻州东2公里处。一峰拔起,突兀如蕈,在高约50米的山峰之上,西口壁有石级盘亘而上。有一山洞,状如弦月,洞底长20余米,宽10米,中心高8米许,可容百余人。洞里清风气爽,日出则光自东口穿西,日落则光自西口透东,西口观日出,东口赏日落。洞光岩之名盖出于此。

狮山:在县城36公里,属管密景区。狮山酷似雄狮盘踞溪边,水波清静,狮山倒映水中。

金仙崖:位于县城东北68公里处。古木参天,山峦耸翠,怪山峋嶙,流水淙淙。山顶有始建于唐代的葛仙庙,建筑庄严,古朴典雅。庙右东侧不到1公里处有七仙洞,洞有7个,上下左右各自相隔数米,可听声、观天,其景独特。舍身崖,峭壁矗立高达300余米。

高家水库:在县城东北40公里处,水库面积620亩。坝头一站,其中设有凉亭和瞭望台,还备有游艇。

鸿建山庄

光泽县鸿建山庄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命名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南平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12月又被国家宣传部、国家科协命名为全国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农业科普游首选之地。建有特色鱼宴酒楼、小别墅、宾馆、傣家楼、健身房、OK厅、大型室外音乐广场,标准游泳场和儿童冲良池、观鱼池、采摘园、桃花园、鳄鱼养殖观光园、养鳖园、鱼蛙园等。可一次性接待100人的会议及食宿;并建有标准垂钓竞技场和多种多样休闲垂钓池,有50亩生态养鳖养龟园,50亩林蛙鱼生态种养园,50亩优质淡水鱼养殖示范园。因此,2008年公司被省海洋渔业厅、省旅游局评为全省首批“水乡渔村”示范基地和省林厅业的“森林人家”示范基地。2012年6月已被评为“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乌君州公园

“乌君洲公园”建于1987年,位于美丽的北溪河畔,从跃进桥北端至合成氨厂漫水桥东侧,建造起长1100米,宽33米,面积36300平方米的“乌君洲公园”。园内种植各种柏树、雪松、樟树、黑树、桂花树、女贞树、芙蓉树、法国梧桐等风景树2000余棵;种植日该丁香、大叶丁香、含笑、结香、茶花、绣球、海桐球等灌木花草共70多个品种;建造喷泉假山1处,游乐园1处,曲径长廊连接亭阁4处,摆设水泥石凳40处。

特产

蕲蛇酒、圣农食品、岐缘茗茶、光泽雪蜜、乌君山茶籽油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