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铁血十八星旗,简称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首义之旗。是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旗面为红色,象征铁血精神;十八颗星为十八个行省,以此代表全国。武昌义旗一举,各省云起响应,一场全国规模的反清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最后导致清王朝的终结。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长宽比例为8:5,图案由红底、黑九轮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轮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炎黄子孙

关于该旗帜的含义来源,共进会第二任总理邓文辉称:铁血旗“红底、黑心、轮角,外加十八黄星,表示晚明汉地十八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与黄帝子孙对立的是满洲贵族建立的蛮夷政权清朝。另据亲历武昌起义赵师梅回忆,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起义前命其制作铁血旗,曾如是说:“红底和黑九角星象征铁血,就是说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热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黑九角星内、外角上共有十八颗金黄色的圆星,代表晚明关内汉人所在的十八个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意味着辛亥革命的第一意义是民族主义革命。”

发展历程

1911年10月9日

共进会设于汉口俄租界内的机关因装配炸弹发生意外爆炸,俄国巡捕“查获黄星国旗(即铁血旗)多件”。11日黎明,武昌起义成功,全城被革命军克服。因未完工而侥幸留存在裁缝店内的两面铁血旗被觅得。铁血旗第一次在光天化日之下迎风招展。当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满了全城。晚间,军政府谋略处作出几项重要决议,其中包括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以铁血旗为革命军旗等。10月28日的《申报》在刊登铁血旗图式时,直称之为“中华民国国旗”,图下的说明为:“ 红底,由中心外射之线九,色蓝,线之两端各缀一小星,其数十八,或云以表示十八省焉。”

11月3日

上海革命党人起义,打出了“红、白色民国军旗”。上海在“全体通建白旗”的同时,高举的红色军旗正是 “上列十八星”的铁血旗。这说明各地对铁血旗作为革命军旗的普遍认同。直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前夕,响应各省仍宣称“鄂军都督府为中央政权,有代表各省军政府之权”,在人们心目中,鄂军都督府的铁血旗自然有着与“中央政权”相应的特殊地位。

12月4日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部分留沪代表与江、浙、沪都督等人在上海开会,研究筹组中央政府事宜。讨论国旗时,湖北代表提议用铁血旗,福建代表提议用青天白日旗,江浙方面提议用五色旗。最后形成了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的折衷方案。刚刚被选为大元帅的黄兴坚持国旗留待以后由法律规定,将该方案搁置。但上海报纸捷足先登,《申报》于12月8日即将三旗图案公之于众。

1912年5月

临时参议院在北京提出“国旗统一案”。参议员们一致通过以五色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而在审议铁血旗为陆军旗时,发生了激烈争论。多数东三省籍参议员表示“绝对不承认”。反对的理由是:铁血旗的十八星如指关内十八省,全然不能代表南北统一后的全国版图。变通办法被提了出来:铁血旗的十八星既有暗指十八省的嫌疑,可在旗中“添一较大黄色之星,既免误会,且众星围绕,足以表示民国为统一国家之意”。随即又有议员修正:旗中之星应与其他诸星相同,以免侧重中央。最后议长以在原铁血旗中心增加一同样之星的十九星旗交付表决,多数议员投票赞成,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的议案得以通过。

6月11日

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命令,正式公布中华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国旗方案: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要强调的是此铁血旗已非彼铁血旗,虽然一星之差,意义迥然不同。铁血旗作为陆军旗存世十余年,北伐战争以后,它与五色旗同时被青天白日旗所取代。

历史事件

九角十八星旗亦常被人称为“铁血十八星旗”或“首义之旗”,该旗寄托了当年反清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的理想追求:即唤醒全体国人团结起来,拿起武器用鲜血与生命去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 。

三位学生接受光荣任务

1911年5月的一天,反清革命团体湖北共进会的第三任会长刘公先生,在武昌正卫街自己刚购买的公馆里,召见了湖北中等工业学堂的三位学生,他们就是该学堂电机系的赵师梅、赵学诗堂兄弟俩和机械系的陈磊(即陈潭秋同志的五哥,后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国民政府陆军部工作时殉职),这三位都是共进会学生会员中的骨干,比较熟悉绘图并自备有绘图仪器。

刘公先生向他们郑重布置了秘密放大绘制“首义之旗”的光荣任务。随后,刘公先生拿出共进会几位领导人在日本东京研究确定的“九角十八星旗”小图样,并阐明了该旗图案的意义和尺寸要求:即旗面的红色象征鲜血,黑色象征武器,寓意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铁血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9个尖角代表赤县九州,18颗黄色圆星代表关内十八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寓意这是全民族的大革命。同时,刘公先生还要求他们三位必须赶在暑假前后完成20面旗帜的制作全过程。

裁缝铺打烊后秘密制旗

三位学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首先是将样旗按要求做成纸型,在送经刘公先生认可后,再在红、黄、黑色的布片上依样放大裁剪。当时制旗所用的布料只有白布一种,于是,刘公先生便派人到武胜门正街(即今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得胜桥北段)刘天保药房,购买了藤黄等颜料回到公馆内秘密染色。

三位学生在每天下午上完课后,就马上赶到刘公家吃晚饭,饭后便开始埋头苦干,直到夜深才回土司营(即今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棋盘街北段)的租赁房中就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即完成了绘制、放样与剪裁的任务。然后由共进会骨干邓玉麟先生在武胜门正街秘密找了一家稳妥的裁缝铺,而且每次都是在店铺打烊后,才偷偷地夹送两面旗料去缝制加工,等两面旗帜做好取回后,再送去两面旗料,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总共缝制完工了18面九角十八星旗。这18面准备参加武昌起义的旗帜,先后被秘密分送到武昌小朝街85号的文学社机关和汉口宝善里14号的共进会机关存放。最后送到裁缝店的两面旗料因旗杆套未做好,则留在了裁缝店继续缝制。

就在秘密制旗期间的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这两大反清革命团体在武昌胭脂巷11号的胡祖舜家,召开了起义前的联合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以九角十八星旗作为武昌起义时各革命团体统一使用的军旗。

竖起了第一面革命大旗

1911年10月9日这一天,原武昌日知会会员、时任共进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孙武先生,在汉口宝善里14号的共进会机关楼上检试炸弹,因不慎而引起燃爆事故,致使孙武先生身受重伤。同在事发现场的共进会骨干、孙武先生的结拜兄弟、曾经是基督教博学书院(今武汉市第四中学)足球队的铁腿球王李次生先生当机立断,顺手拿了一面九角十八星旗为孙武先生包扎,然后背负孙武先生紧急转移。

在燃爆事故发生后,革命形势危急,刘公孙武等决议当晚起事,同时还命令李次生、邓玉麟二人前往武昌传令,联络同志迅速举义。胆大心细的李次生赶紧取出为孙武先生裹伤的那面九角十八星旗密缠腰际,并携带好手枪和匕首,立即与邓玉麟一道顺利渡江完成了联络传令任务,随后便潜伏到基督教博文书院(今武汉市第15中学)。武昌起义的战斗打响后,他俩迅速加入到29标2营的起义队伍,李次生手举九角十八星旗由千家街楚望台进发,邓炳三、李春萱见后提议李次生遴选精壮同志,将九角十八星旗插上蛇山。李次生遂火速挑选了几位同志一道跑步到达蛇山之巅,因蛇山土质坚硬,旗杆插不进去,情急之下他们只好奔向阅马场,将这面血迹斑斑的九角十八星旗插上了湖北省咨议局(今鄂军都督府旧址纪念馆)门首,这就是在武昌首义的枪炮声中、倾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面革命大旗。

第二天中午,新成立的鄂军都督府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九角十八星旗要作为正式开国后的国旗。这时的起义首脑们便派邓玉麟等人,立刻赶到裁缝店取回了最后缝制完工的两面九角十八星旗,并于当天,一面竖在了武昌江边的汉阳门城楼上,另一面竖在了武昌司门口的蛇山鼓楼上。在九角十八星旗的导引下,全国各地先后相继光复与反正,从而一举改写了中国乃至亚洲反帝反封建的历史。 辛亥之秋,武昌的这面“首义之旗”功成名就,因此,九角十八星旗理所当然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1912年1月3日,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有政治势力角逐等因素,宣布了参加武昌首义的九角十八星旗停止使用,中华民国国旗定为了表示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的五色旗。

1912年6月,经北洋政府临时国民参议院议决,九角十八星旗中间加缀一星为十九星,定为陆军军旗。但到了护法战争后,这面陆军军旗便未再使用了。

来历

十九星旗十九星旗是十八星旗的变体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

1912年(民国元年)5月,中华民国的临时参议院在北京提出“国旗统一案”,仍然以五色旗为中国国旗,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

但是否继续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则受到多数东三省籍的议员反对,因为十八星旗并不包括东三省,也不能代表全中国。于是议员们提出意见修改十八星旗,先是有提议在旗中央加上一颗较大的黄星,以表示中国的统一。后又认为中央黄星大有侧重中央之意,忽视地方之意,中央黄星又改成与其他黄星一般大小。成为十九星旗。十九星旗的提案被议会表决通过,取代十八星旗成为陆军旗。

1912年6月11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此次国旗议案结果,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国旗方案。

1928年12月17日北伐成功后,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全面废除铁血旗。

十九星旗与十八星旗的不同是:

1.中间多了一个星。象征中国的统一。

2.十九颗星同等大小。象征中央与地方,各省之间地位平等。

货币上

辛亥革命时期,光复各省军政支出浩繁,财政极为困难。为缓解这一局面,维持社会金融稳定,当时光复各省纷纷铸造发行货币投放市面流通。铁血十八星旗作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中革命党人高擎的旗帜,具有浓郁的革命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图案曾在当时各地铸造发行的货币上广泛使用,见证了辛亥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成为了判断是否属于辛亥革命时期所发行货币的重要标志之一。

辛亥革命时期铸造发行的货币上大量出现了铁血十八星旗图案。如福建光复后,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铸造发行“中华元宝”银辅币,正面中央有一“闽”字,两侧有“辛亥”字样,背面以十八星图案作为主题图案。湖南独立后,湖南实业银行民国元年(1912)发行的银元票正面上端中间印有十八星图案,代表铁血十八星旗。湖南米商钱局民国元年(1912)银两票、广西独立后广西银行(史称“第一广西银行”,以区别于以后创办的广西银行)发行的钞票、安徽中华银行银元券、福建都督府铸造发行的“福建通宝”铜钱、福建银币厂造“中华元宝” 银辅币、“民国纪念币”银辅币、江西壬子“大汉铜币”以及民国初年各省铸造发行的各种“开国纪念币”铜元上都印有铁血十八星旗图案。

此外,当时江西省光复后,铸造有一枚辛亥“大汉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政权所铸造的第一枚铜币。值得一提的是,该币背面十八星图案中心有一小太极图案,这就是当时新设计的铁血十八星旗图。此种中间带有太极图案的铁血十八星旗在钱币上出现,仅见此一例。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清王朝 铁血 炎黄子孙 共进会 邓文辉 武昌起义 赵师梅 刘公 辛亥革命 汉口俄租界 中华民国国旗 青天白日旗 袁世凯 北伐战争 赵师梅 首义 赤县 千家街 楚望台 阅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