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南海诸岛为南海中中国许多岛礁的总称,属海南省和广东省,包括广泛分布的200多个岛、礁、沙滩。按其分布位置,分为4群: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据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年发表的公告,南海诸岛被标准化处理的岛、洲、暗沙、暗礁、滩共252个,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

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设立海南省,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东沙群岛归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管辖,实际隶属于中国台湾当局高雄旗津区

南海诸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正当广州、香港和新加坡、马尼拉三角航路的中途,是邻近各国航空运输的必经之地。南海诸岛是中国最南的领土,对巩固海防和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历史

名称演变

名称及现地名著作
涨海崎头(南海珊瑚岛礁)东汉杨孚著《南裔异物志》
崎头(南海诸岛)三国万震著《南州异物志》
珊瑚洲(南海诸岛)三国康泰《扶南传》 、晋代裴渊《广州记
石塘、万里石塘(南沙群岛)宋会要辑稿
万里石塘(南海诸岛)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长沙(西沙)、石塘(南沙)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千里长沙(西沙群岛)、万里石塘(南沙群岛)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方舆胜览
石星石塘(中沙群岛)、石塘(西沙群岛)、万生(里)石塘屿(南沙群岛)、九乳螺石(西沙群岛,永乐群岛一带)北宋《武经总要
七洲(西沙群岛)、七洲洋(宣德群岛一带)吴自牧梦粱录
千里长沙(千里长沙)元代
万里石塘(南海诸岛)、千里石塘(西沙群岛一带岛礁)、万里长堤(南沙群岛)汪大渊岛夷志略
万里长堤(南沙群岛)、鬼哭滩(鬼喊线)明代顾玠《海槎余录》
石星石塘(中沙群岛)、石塘(西沙群岛)、万生石塘屿(南沙群岛)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
南海诸岛(西沙群岛)清初徐葆芬《中山传信录·皇朝通》
长沙海(西沙)、石塘海(南沙)清代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
气(东沙)、长沙(西沙)、石塘(南沙)《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东洋南洋海道图》
南澳气(东沙群岛)、气沙头(东沙)、长沙(中沙)、七洲洋(西沙)、石塘(南沙)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附图《四海总图》
落漈(东沙群岛)、东沙(中沙群岛)、西沙(西沙群岛)、石塘(南沙群岛)1842年清郑光祖《醒世一斑录》中的《中国外夷总图》
沙坦(中沙群岛)、红毛浅(中沙群岛)清代谢清高《海录》
万里长沙(东沙、中沙和西沙群岛)、千里石塘(南沙群岛)1887年徐雅荪《洋防说略》
东沙岛(东沙群岛,5月将东沙岛改名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团沙群岛(南沙群岛)1935年“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
南海诸岛(四大群岛总称)、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1947年12月1日
资料来源:

管辖治理

秦始皇统一岭南,在今广东地区设置南海郡,1992年,中国学者在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上,发现了秦汉米字压印纹硬陶片,表明上古时代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沙群岛。

两汉时期,汉武帝在地处南海海域的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据《海南省况大全》记载:西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南征交趾过程中到过西沙群岛,东汉人杨孚著《异物志》,对当时或以前中国人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认识做了原始性的地理记载。

三国时,中国古代人民对南沙群岛航行的方位、距离和海况已有详细记录,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初,海南岛环岛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市),振州,前身为临振县,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增设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时号振州。自此以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并曾在南海上观测有关星座进行测理。这是行使主权之举。

东晋时,中国人已开辟了穿越南海的航路。

南北朝时期,大陆人民已在西沙群岛一带活动。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和九礁等11个岛屿和礁盘上,发现了南北朝(主要是南朝)的六耳罐、陶环及隋、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器2000余件,产地多为今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隋唐时期,从南海诸岛发现的考古遗存看,此时中国人不但在西沙群岛有活动,在南海其他岛屿上也有大量活动,《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的记载。隋炀帝时,曾派常骏、王君政等经南海海域抵达赤土国。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

两宋时,随着航海实践的增多,南海诸岛又有新称,并趋于细化。如《宋会要辑稿·占城国》以“石塘”专指南沙群岛。此后史书多用“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以及类似的称呼泛称或专指南海诸岛。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一书中指出交趾洋(今北部湾)与昆仑洋(今越南昆化岛附近海域)一线为中越海域分界线。此外,据考证南宋端宗皇帝曾逃到西沙群岛避难。

宋代,唐时位于岛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为崖州,后易名为朱崖军,继后又改为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是海军最早的巡海活动。

元代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将海南的琼州改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管辖南海诸岛。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皇帝派遣大将史弼领兵5000,远征爪哇。该舰队经西沙海域,天文学家郭守敬曾奉元世祖之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主持全国性“四海测验”,往南海某岛屿上观测其纬度。

明初,海南设立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隶属广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将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领属的万州管辖。

明代,万州在明时辖有“长沙”、“石塘”,开始巡逻南海,确立明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主权和管辖。著名航海家郑和等率领数十万人马,分乘几十艘巨舰,横越南海航线,出使西洋各国,远达西亚和东非;在《郑和航海图》中标绘的“石塘”和“万生石塘屿”,为今西沙和南沙群岛。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袭明制不变。至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清代,开始有大量南海诸岛主权与归属的记载,清康熙《琼州府志》中已将南沙群岛籍入中国版图;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间(1710~1712年),广东水师副将吴陛曾率领水师巡视西沙群岛海域。雍正时高凉总兵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内附有《四海总图》,是现在能见到的关于南海诸岛较早的地图,明确把南海诸岛划分为四大群岛,并为以后各类著作所转载。西沙群岛海域由广东省海军负责巡逻,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170多人前往西沙群岛视察,逐岛查勘,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

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

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了这一政令。

1933年,法国殖民者非法侵占南沙岛礁,制造了“九小岛事件”,此举引起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一致抗议,7月2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致电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指出南沙群岛“仅有我(国)渔人居留岛上,在国际间确认中国领土”,8月4日向法国驻华公使提出对法国所谓主权宣告保留权利的外交照会。

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地名的中英文对照表。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中国南海各岛屿图》。

1945年,东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

1946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南沙诸岛。

1947年2月28日,国民政府发布完成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接收公报。之后,国民政府再次审定南海诸岛及其所属各岛礁沙滩名称,于12月1日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共计167个岛礁沙滩洲。( 九段线、十一段线)

1948年2月,内政部公布了《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明确标示了南海诸岛名称和南海11条断续线。

1949年10月,中国国民党退居台湾省,继续控制东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南海诸岛实施管辖。1959年3月海南行政区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属海南行政区管辖。

1969年3月4日,改为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海群岛革命委员会。

1979年7月,台湾政府将东沙群岛连同南沙群岛划归高雄市管辖。而中国大陆则将此地划归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为县级),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行政区政府的决定,再次明确规定海南行政区政府统一管辖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1988年4月13 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中,再次重申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归海南省管辖。

1996年,新中国颁布《领海基线声明》,宣布了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

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地形地貌

海底地貌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质史上向东、西两边扩展,形成了深海盆地。在海盆扩展过程中,残留的陆块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下陷为海槽,其间有断裂发生,成为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岛。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

海底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式的三层环状结构图式。南海海底划分为9个地貌区:北部堆积型陆架区、北部断裂阶坡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断裂阶坡区、南部堆积型大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型岛架区、中央深海平原区。

岛礁地貌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海域辽阔,陆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岛为海拔15.9米,低于5米的岛屿20座,占62.3%;岛礁均为海洋型岛屿,除高尖石为火山角砾岩组成的基岩岛外,其余全是以珊瑚、贝屑为主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珊瑚礁盘大;部分海岸发育有海滩岩,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简单。

西沙群岛邻近海域沉积物主要来自遭受破坏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蚀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现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碎屑沉积,表层沉积物分为砾砂、中粗砂、中砂和细砂4个等级。

根据岛屿物质组成、岩性结构和形态成因原则,将西沙群岛地貌划分为陆域地貌、潮间带地貌、水下地貌3类。陆地地貌包括沙堤砾堤、阶地、渴湖、洼地、残丘、火山岩台地6种。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分布在南海北部陆坡的台阶上,宏观地貌形态表现为中沙海底高原,为珊瑚礁地貌。

中沙群岛为珊瑚礁地貌,其主体中沙大环礁为为椭圆形沉溺礁,也是南海中最大的环礁,长141公里,宽55公里,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礁环为彼此间断的暗沙群,形成许多独立的个体,达几十座之多。环礁整体为北东向展布,周缘隆起较高,水深13~20米,潟湖内水深75~85米,局部达90~100米,也有零星散布的暗沙和礁滩,潟湖底与礁环顶部高差达60~70米;从礁环到潟湖中心依次可见20米、60米、80米的3级水下阶地。环礁周缘坡度西北坡较缓,一般为11°~22°,东南坡的布德暗沙外缘坡度达52°。中沙环礁西、南侧均有海槽发育,均为裂谷演变而成,礁环顶部与海槽高差2.4~4.0公里。黄岩岛(即民主礁)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长18.5公里,宽约15公里,三角环礁底边为北西走向;潟湖水深10~20米,周围散布有数百块礁石,高出水面0.3~1.5米,礁块表面大小为1~4平方米,以底边北、南两端礁块最为密集,北端礁块即北岛,南端即南岛,合称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出露水面的岛屿,岛屿下的礁盘约在水下1米左右。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属珊瑚礁地貌,岛礁沙滩星罗棋布,散布海域面积88万多平方公里,基座主要为南海南部的大陆坡和少部分大陆架的隆起台阶,海底槽沟纵横交错,地貌情况十分复杂。岛屿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贝壳堆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

岛礁分布

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位居中国广东省陆丰市海南岛、台湾岛及菲律宾吕宋岛的中间位置。在北纬20°33′至21°10′、东经115°54′至116°57′之间的海域中。东沙共有3个珊瑚环礁,即:东沙环礁南卫滩环礁及北卫滩环礁。东沙的的直径大约有30千米。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为南海诸岛中最西的一群,在距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面上,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中建岛,在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之间;处于中国大陆广东省的东沙群岛与海南省的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

西沙群岛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共有40座岛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露出水面岛洲最多的一群。可分为2大群组:位于东北面的是宣德群岛;位于西南面的是永乐群岛。永兴岛是西沙群岛的主岛,是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中心。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岛东面偏南,距永兴岛200公里,是南海诸岛中位置居中的一群。该群岛北起神狐暗沙,东至黄岩岛,地理位置在北纬13°57′~19°33′,东经113°02′~118°45′之间,南北跨纬度5°36′,东西跨经度5°43′,海域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由黄岩岛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命名的暗沙,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地理坐标为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约887公里,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公里。南华水道由东经112°35′~116°30′之间横穿群岛,通过北纬10°55′、9°55′及8°40′成为三点连线,把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分开。有岛屿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滩21座。

气候条件

气候总特征

西南中沙群岛全属热带,处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太平洋西部、赤道北侧,陆地面积很小的群岛散布在辽阔的南海之中,加上北太平洋的黑潮暖流吕宋岛台湾岛之间的巴士海峡进入并影响南海,因而在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形成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和气温均为全国之冠。由于所处海域南北纬度差达13°33′,三大群岛相互之间气温与雨量等因素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

西沙群岛位于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永兴岛年平均气温为26℃,最热月为5、6月,约为28.9℃,最冷月为1月,约为22.9℃,最低气温为15.3℃,热带作物可正常生长。夏秋(6~11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的86%,8月和10月为降雨高峰期。年平均风速为5.3米/秒。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的65%左右。

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是太平岛。太平岛年平均气温为27.9℃,最热月是四、五月,约为29.0℃,最冷月为26.8℃。年平均风速为5.0米/秒,最大为8月的65米/秒。南沙群岛除南部没有台风外,其受台风的影响较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为小。

全年高温,南北有别

西南中沙群岛一年间受到太阳两次直射,太阳总辐射值140千卡/平方厘米,各月份的总辐射值在1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平均温度≥10℃的年积温高达9230~10180℃;西南中沙群岛全年为夏季天气,气温呈北低南高趋势,北部西沙永兴岛年平均气温为26.5℃,南部南沙太平岛为27.9℃,南北温差约1.4℃;年温差都较小,也由北向南递减,西沙永兴岛年温差为6.0℃,南沙太平岛只有2.2℃;最热月的平均气温,西沙永兴岛和南沙太平岛分别为28.9℃(5~6月)和29℃(4~5月),呈北低南高、北迟南早态势;最冷月平均气温,永兴与太平两岛分别为22.9℃和26.8℃,也是北低南高。

南海北部、中部、南部海区各月温度变化表
站名1月4月7月12月全年记录年代
东沙岛20.625.428.821.825.31963-1975
永兴岛22.927.128.624.026.51958-1980
太平岛26.829.027.927.027.91964-1975
资料来源:

雨量丰沛,各月不均

西南中沙群岛地处热带海洋季风区,气候长夏无冬,热带海洋水汽蒸发旺盛,导致高温多雨,而以季风雨和台风雨为主,年平均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雨量的空间分布自北向南递减,北部的永兴岛年平均雨量为1506毫米,南部的太平岛为1842毫米。雨量的时间分配各月多寡不均,永兴岛12月~(次年)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140毫米,为多雨期(即湿季)。太平岛1~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89毫米,为少雨期(干季),其中2~4月更<35毫米;6~12月为多雨期(湿季),其中9月为高峰期,降雨量达到290毫米,11月为次高峰期,雨量为251毫米。一年中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干、湿两季之别。

季风交替,台风频繁

西南中沙群岛地处北纬03°35′~17°08′之间,南部属赤道低气压带,北部属东北信风带,并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冬季亚洲大陆为西伯利亚高压所盘踞,形成干冷的偏北风,处于热带的西南中沙群岛气压较低,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在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东北风,与东北信风相结合进入南海,导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东北季风盛行期,平均风速为6米/秒,阵风风力6~7级,天气以少云晴热为主。夏季亚洲大陆增温快于海洋而成为低压区,暖湿的海洋气团以偏南风侵入大陆,与由印度洋进入南海的西南季风和南半球东南信风带随日射点北移而越过赤道进入南海形成的西南季风结合,导致5~9月为西南季风盛行期,近地低空的风速为6米/秒,阵风为>10米/秒,天气以多云、阴天为主,有雷阵雨。

台风系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空的强热带气旋,南海和西太平洋北部都是热带台风的发源地。生成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台风,直径约200~1000公里,自东向西或向西北方向以每小时10~20公里的速度运行,进入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北侧,然后迅速折向东或东北方向移动而消失,多数影响中国华南、东南一带;有时也经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海域,影响南海诸岛与海南岛和越南等邻国。生成于南海的北纬12°~22°,东经112°~118°之间海区上的台风,海南渔民称为“土台风”,形成较快,范围较小(直径仅200公里左右),方向多变,主要运行路线是经西沙、中沙群岛和海南岛、广东西部、广西南部以及越南等地,少数由广东的东部、南部沿海登陆或移入太平洋,个别的也消失在南海之中;而南沙群岛南部由于接近赤道,一般不受台风干扰。据气象资料记载,台风的70%来自西太平洋,30%来自南海;历年袭击西南中沙群岛的台风从数次到10多次不等;受台风影响的季节很长,每年4~5月开始至12月止均为台风季节。

云量较大,海雾较少

西南中沙群岛热量大,水量丰,蒸发旺盛,因而云系较多,云量较大。主要有高云族中的卷云、低云族中的层云和积雨云组成的冷锋云系,伴随台风出现的螺旋结构的台风云系,出现于南海北纬10°以北由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组成的热带辐合云系,及台风期前由低云族的白色积云群组成的云团等。西南中沙群岛全年各月云量均在5成至9成之间,其中北部西沙群岛的云量比南部南沙群岛要大一些,因此阴天(日平均云量>8)的日子也较多,西沙与南沙的年阴天日数分别为169天和129天。

西南中沙群岛海区水气蒸腾,相对湿度较高,由于气温较高,缺乏一定的水平温度梯度,因而成雾不多,海区能见度大。如南沙1974年平均能见度达到6.1海里,最低月为3.2~5.2海里,最高月为2~4月。

自然资源

海鸟资源

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岛类在这里繁衍生长。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白鲣鸟、军舰鸟、海鸥、蓝翡翠鸟、锈眼鸟等等。

植物资源

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岛上植物具有耐盐、耐高温、耐旱、喜钙、嗜肥的特征。

人工栽培的植物也不少,树木类都与海南岛的树种有关。另外,各岛屿还种植有各种热带水果、部分粮食作物和多种蔬菜。

海底资源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中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除了上述之外,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渔业资源

南海是中国四大渔区之一,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地处赤道带、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肥沃,饲料充足,是经济鱼类的索饵场和越冬场,渔产资料丰富。已经鉴定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约2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银鲳鱼、红鱼、鱿鱼、鲨鱼等等。还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如海龟、海参、海蜇、海蟹、海马、龙虾等等。

西南中沙群岛众多的岛屿礁滩是海洋渔业的优良基地。渔汛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0月开始,此时海南岛、广东、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渔民,纷纷扬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岛海区进行渔业生产。据报道,1996年仅琼海市潭门一地就有170多艘渔船前往西沙、南沙作业。高峰时,该海区云集大小渔船约有500艘之多,捕捞到大量的渔货产品。渔汛季节一般延续到次年台风到来之前的5月,这时大多数渔船返回海南岛或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也有一部分渔民在西南中沙群岛屿上居住下来,坚持长期生产,他们将较大的渔船作为母船,从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个岛屿上,筑屋或搭蓬居住,常年从事浅海捕捞或据岛进行一些农业生产,母船则定期来岛供给生活用品和收集渔货。

渔民习惯上将西南中沙群岛广阔的海域划分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渔场。各渔场水产资源分布无显著特点,但略有差别。除了普遍盛产鱼类以外,西沙渔场盛产大马啼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南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中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渔民根据来岛作业的目的,分别到选定的渔场进行捕捞,每趟必定满载而归。

目前,来岛的渔船因其吨位小,设备相对简陋,仍以分散作业居多。中国远海捕捞业还比较落后,缺少远海作业必需的大吨位渔船,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通讯技术、鱼群跟踪探测技术、深海围网作业以及渔产品加工设备等等。因此,西南中沙群岛深水渔场开发的潜力非常诱人。

海洋开发

南海诸岛磷矿厚度10~100厘米,总储量约200万吨。除去东沙群岛储量60万吨外,西南中沙群岛储量约140万吨,其中西沙群岛储量高达100万吨,南沙群岛储量30多万吨,其他各岛屿约在10万吨左右。

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蕴藏着大量包括铁、锰、铜、、钴、铅、锌等数十种金属元素和沸石、珊瑚贝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及热液矿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调查资料显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宪北海山、珍贝海山和双峰海山地区发现钴结核资源。钴结壳厚度一般为1~3厘米,最厚达4~5厘米。1984~1987年间的海底矿产资源详查,确定北纬14°~21°31ˊ,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为锰结核富集区,集中分布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至东沙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地带,锰结核直径一般为5~14厘米,是锰结核富集区。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具有聚油气的地质条件,总面积约5000万公顷,约为西欧北海产油区面积的6倍,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储存区,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根据199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亿~300亿吨之间,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有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总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20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陆架油气聚集区和南部巽他陆架油气聚集区,以及中沙群岛海区一带。南海海底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资源量约达194亿吨油当量。

岛礁开发

社会人口

西南中沙群岛有史以来的开发建设,由于受到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和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开发仅仅限于渔业捕捞生产和少量的农业种植生产。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南中沙群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西南中沙群岛总人口为1245人。这个数字记录的是在1990年6月31日24日时居住在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上的人口(不包括台湾省驻守的太平岛等岛屿的人口数),基本上是户籍管理中行政登记的人口,其中,汉族人口占99.5%,少数民族只有黎族6人;年龄在15岁以上人口占98.55%,0~14岁仅有18人。

西南中沙群岛的人口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其一,各群岛藉地居民人口较少。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面积广阔,但是岛屿陆地狭窄,几十个岛屿面积相加仅有约10平方公里;又由于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岛上缺乏食用淡水,粮食肉莱及日用品依靠岛外供应等原因,使岛上世居和长期居住的居民人口数量增长受限制。人口普查数字反映的就是这部分居民的人口总数。其二,人口居住分散。西南中沙群岛有可居住的岛礁约有40多个,常年有居民居住和生产的岛屿有20个以上。据考证,中国渔民至迟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西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而且世代相传连绵不绝。以前的驻岛方式是,自己没有渔船的渔民结伙搭乘别人或庄家的渔船到目的岛屿上居住下来,进行浅海捕捞和捕捉海龟,同时从事一些农业种养。向庄家或过往的渔船交售渔货,购买生活用品,一年或几年后再返回海南岛或大陆。这种生产、交换方式现在仍然沿用。其三,人口的季节性变动非常明显。每逢春、夏、冬三季,海上风浪不大,海水温度适宜,海产异常丰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渔民到来进行渔捞生产,许多海洋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纷至沓来。这时的西南中沙群岛景象万千,只见海上千帆穿梭,各岛人头涌动,一派繁忙。

根据西南中沙群岛人口的活动情况,一般认为,西南中沙群岛每年中人口活动高峰期的人口总数当在25000人以上。主要包括户籍人口、渔民、工程技术人员和海洋科学工作者等。这些人口散居在二十多个岛屿之上。

资源保护

西南中沙群岛开发的历史极其漫长。很早以前,中国人民就懂得在经营、开发岛屿和利用海洋资源时,加以相应保护。例如,在诸多岛屿礁滩上种植的林木、放养繁殖的各种陆生动物,给海岛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新中国成立后,西南中沙群岛的海洋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就目前来说,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礁滩及其海域的环境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不容忽视的是,海洋捕捞和海岛开发出现的一些不端行为,给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污染从滨海向深海蔓延的趋势;同时,远海航运、深海开发产生的废弃物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海洋的自然环境。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中国政府及广大海洋工作者不断加强海洋的研究与保护,不断强化海洋保护措施。在西南中沙群岛,现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设立的保护项目主要有:

1.东岛白鲣岛自然保护区。白鲣鸟,全身洁白,渔民们称为“鸟白”。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要鸟类。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岛的东岛。白鲣鸟颇善飞行,早出晚归,飞行方向随季风变化很有规律,被渔民亲切地称为“导航鸟”。即可根据鲣鸟的飞行规律确定航行方向和岛屿位置。自古以来,在渔民中是禁止捕杀鲣鸟的1981年中国政府划定东岛为白鲤鸟自然保护区。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派出专人上岛管理。驻岛人员大量植树造林,为鸟类提供栖场所,适风季或雨天,救助幼雏小鸟;并教育过往人员,保护鸟上生态环境和保护鸟类资源。

现在,东岛白鲣鸟自然保护区环境优良,鸟类生长繁衍如常。全岛已有鸟类50多种,白鲣鸟达约3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海鸟的天堂。

2.保护造礁珊瑚。人们通常所说的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种 低等动物——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它生长在盐度正常、透明度好、水温18℃以上、离水面较浅的热带海洋中。西南中沙群岛海域有非常适宜珊瑚生长的环境,共有造礁珊瑚40属,134种和亚种。珊瑚从海中猎取浮游动物、吸收营养、不断地生长繁殖,并从身上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死亡留下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这些细小的珊瑚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沉积而形成岛礁的。保护珊瑚,就是为珊瑚生长提供有利的繁殖环境和条件,促进各岛礁环礁地形的发育。

在西南中沙群岛居民和流动渔民当中,保护造礁珊瑚已经形成长期的自觉行动。不向珊瑚礁盘上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保护海水清净;不在珊瑚环礁的礁盘上践踏或采集珊瑚。一直以来,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礁滩的造礁珊瑚得到良好的保护。

3.保护渔场鱼类资源。捕捞业是西南中沙群岛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广阔的海场和丰富的鱼类,每年吸引大批各在渔民来岛作业,由于中国远海捕捞技术还比较落后,在西南中沙群岛的渔场的浦捞量远未超过鱼类资源的再生能力。但是,大量的捕捞特别是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的集中捕捞,已经使鱼类资源有了减少的趋势,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西南中沙群岛水产渔政部门不断加强对来岛作业渔民的教育,不断加强对渔场的行政管理,严禁滥捕滥杀,严禁在渔场炸杀、毒鱼、电鱼。

4.保护海龟。海龟是少数几种海洋爬行动物之一,是世界性保护的海洋动物。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就把海龟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加以保护。严禁捕捉海龟,严禁买卖海龟,严禁拾取龟蛋,严禁破坏海龟长生海域和海岛的生态环境。现在每当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随西南暖流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附近海区进入西南中沙群岛的海龟愈来愈多,它们在各岛屿礁盘上交配,爬上沙滩产卵,许多还滞留在岛屿礁盘上越冬。

5.保护几种国家珍稀的海洋动物。在西南中沙群岛,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上几种:

红珊瑚,属腔肠动物类。同其他珊瑚一样,终生水媳型,红珊瑚由中胶层形成骨骼,骨质坚硬,颜色艳美,状如繁枝之树,出产极其稀少。可作高级装饰品。

库氏砗磲,属软体动物类。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壳面有高垄,垄上有重叠的鳞片。壳内光泽平滑。砗硬壳是古称七宝之一,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珍珠齐名。其肉可共食用,是为稀品。

鹦鹉螺,属软体动物类。其壳甚大,平旋而无顶。表面灰白,内面具极美丽的珍珠光泽。栖息海底,夜间群游海中。现为珍稀动物之一,己很难捕获。

测绘考察

民国17年(1928年),广东陆军测量局派人到西沙群岛施测林岛(今永兴岛)1:1万地形图共2幅。

民国35年(1946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派内政部方域司司长会同广东省政府派的省政府技术室主任麦蕴琦、省政府委员肖次尹以及省地政局测量总队队长黄纬史等20余人,接收被日本占领的南海诸岛有关岛屿时,测绘了西沙群岛的林岛、石岛、半路岛和中沙群岛的长岛、铁山峙等海岛1:1万比例尺地形测图。

1978年2月,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与广东省测绘局共同组织海岛卫星联测试验组,由广东省测绘局局长罗挺领导开赴南海西沙群岛,进行海岛卫星多普勒定位联测试验,从而完成了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珊瑚岛、中建岛和东岛4个岛屿与大陆4个国家大地网点之间的联测工作。

1987年,由广东省测绘局组织南沙考察小组,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沙考察队,进行南沙群岛岛礁卫星联测定位,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南沙群岛岛礁水下地形,编制南沙群岛1:25万卫星影像地图、南海诸岛岛礁卫星影像图集等科学考察测绘。

1991年5月29日至6月17日,海南省农垦综合勘测设计院承担西沙群岛海域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土地调查和底图测(调)绘修正工作。

交通运输

散布在浩翰南海上的西南中沙群岛,因其岛屿面积狭小,岛屿数量多,岛上缺乏淡水等条件限制,各岛屿所需的生产物资、驻岛军民的生活用品以致于食用淡水都必须从遥远的海南岛或祖国大陆供应;同时,西南中沙群岛出产的大量水产品也必须及时运往各地。所以,海上运输任务十分艰巨。

运输量最大的是食用淡水和建设物资。西南中沙群岛各岛屿虽然都可掘井汲取淡水,但是所含矿物质过高,大多只能用于洗涤而不能供人饮用。随着驻岛居民和来岛人员不断增多,使得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淡)水比油贵”在西南中沙群岛是完全的事实。海岛上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物资的运输量也急剧增加。就拿一幢大楼的建设来说,包括水泥、钢材、石砖、木材等等,甚至连建筑用的河沙和淡水(两者岛虽有但盐分高)也要从岛外运进来。可以毫不夸张他说,西沙群岛的楼房是从海南岛用轮船“散装”驳运过来的。

西南中沙群岛的人们把海上运输线视为“生命线”。当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海上运输。目前担负主要运输任务的是两艘大型客货轮,即“琼沙轮”和“琼沙2号轮”。两艘轮船穿梭往返,把大批物资源源不绝地运往各岛屿。当地政府还鼓励来岛作业的大小渔船担负一些零散物资,特别是岛屿与岛屿之间运输任务。

港口码头的建设速度很快。在海南岛的清澜和榆林港建有西南中沙群岛的专用码头;位居各岛屿交通枢纽的永兴岛,其码头建有多个可停泊5000吨级以人轮船的舶位。主要岛屿都辟有渔港和建有中小码头,以适应生产和开发建设的需要。

八十年代未,为了发展西南中沙群岛经济,国家投资在永兴岛建设了大型机场。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机。飞往西沙的航班采取不定期或包机的形式,经常有班往返于西沙,解决了部分来岛人员和邮政信件的运输任务。

主权争端

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根据1841年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 ,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1885年和1886年根据中法和中英条约,越南和缅甸分别沦为法、英殖民地。南海沿岸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不再是南海沿岸诸国的宗主国和强大国家,反而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企图瓜分的对象,由此带来了南海诸岛及其海域主权归属的争端。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中国政府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严正指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和整个东沙群岛、中沙群岛一样,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并得到包括越南政府在内的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会议决议的公开承认。因此,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存在南海问题,南海周边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南海诸岛的地位日益重要。1956年,南越西贡政权派海军占领南沙群岛,入侵西沙。至1974年西沙海战,中国海军将西贡南越军赶出西沙。1975年,越南非法侵略南沙群岛一些岛屿,提出对西沙、南沙的领土要求。在南海诸岛争端中,以越南同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争议最为激烈。

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

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诸岛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沙群岛,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其中,越南侵占岛屿和礁石30个;菲律宾侵占6个;马来西亚侵占3个,巡视监控4个;文莱占领1个;印度尼西亚虽未占领岛礁,但对邻近海域有主权要求;中国实际控制8个(包括台湾驻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巡视监控21个。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南海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 广东省 陆丰市 台湾 当局 高雄 旗津区 杨孚 广州记 宋会要辑稿 王象之 周去非 岭外代答 赵汝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