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回环,指循环往复;环绕。语出《关尹子·四符》:“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环不已。”

语法上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回环,在语法上,是指即将两个字词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密相连。其可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意趣,还可构建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关系。如: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间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譬如: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2、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3、我们发展电话,电话发展我们。

4、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回文也可以称为“回环”,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在一起,这样回环往复都可以成文,明确地表达意思,具有循环往复情趣的一种修辞格。

引证解释

1. 循环往复。

  《关尹子·四符》:“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环不已。”

  唐李峤《汾阴行》:“道傍古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识。”

  宋王安石《即事》诗之三:“眇眇万古历,回环今几周?”

2. 指反复。

  清黄宗羲《复秦灯岩书》:“忽奉手书,回环不能释手。”

3. 环绕。

  唐令狐楚《赋山》诗:“山,耸峻,回环,沧海上,白云间。”

  宋 苏舜钦 《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旁观竹树回环翠,下视湖山表里清。”

  元耶律楚材《复用前韵》:“门外回环皆碧水,亭中坐卧得青山。”

4. 亦作“廻环”。周行;循环。

  《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飞奔互流缀,缇彀代廻环。” 李周翰注:“廻环,周行也。”

  唐韩愈《刘生》诗:“天星回环数纔周,文学穰穰囷仓稠。”

  明何景明《昔游篇》:“星枢常不转,海岳自廻环。”

5. 反复;来回。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扬雄《解嘲》,杂以谐谑,回环自释,颇亦为工。”

  唐白居易《醉后赠人》诗:“香毬趁拍回环匼,花盏抛巡取次飞。”

  郁达夫《采石矶》:“‘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回环念了两遍之后,背后的园门里忽而走了一个人出来。”

6. 环绕。

  前蜀 杜光庭 《自到仙都山醮词》:“众流回环,严设龙蛇之府;羣峰拱卫,秀为真圣之都。”

  清杜岕《过隐仙道院》诗:“古树半身在,回环有竹林。”

柔石《夜底怪眼》:“往常的有一种灰白的水鸟,每当太阳落下最后底光在西山之巅的时候,它们总飞出来在宝城底城上,回环的翱翔三圈。”

7、体操动作

  回环是体操的动作之一,可分为大回环和近杠回环

  近杠回环顾名思义,就是腹部紧贴着单杠面转动一周

  而大回环,则是纯粹靠手臂拉杠,转动一圈

修辞手法

回环,就是运用语序回环往复的的形式,巧妙的表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或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以加深读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回环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语言活泼有趣,含义深刻精警,耐人寻味。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

①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鲁迅《文艺与革命》)

本句用回环的修辞方式揭示了文艺和宣传之间的辨证关系。

回环一般可分为词的回环、短语回环、句子回环三类。

词的回环。如:

  ①从我一生的经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这是词的回环,论述了“社会主义”与“科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

  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邓小平《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这也是词的回环,它是由“人民”和“艺术”两个词的语序变动构成的回环。

短语回环。如: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实践论》)

  这是短语回环,精辟的阐明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②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这一句也是短语“回环”,前后两个分句,均以短语作为句子成分

句子回环。如:

  ①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

  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挽闻一多联)

  ②近来呀,我越帮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帮忙,这不就越来越对劲儿了吗?……(老舍《女店员》)

  这两句都是句子回环。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等的关系。

  ③、群众的干劲越大,党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党越是关心群众生活,群众的干劲也会越大。(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这一句也是句子回环,说明了党群关系。

  回环和“回文”不同。回文是以字为单位,顺念和正念都可成文。如: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而回环则是以词、短语或句子为单位,利用语序的变动,来揭示出两种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用回环伦理,可以使人容易理解事物的辨证关系;用回环抒情,可以使人感到深情无限;用回环叙景,可以使人容易体会出景物之间的联系。

回环避忌

运用回文,除了要避免与对偶、顶真格的混淆外,还要适应内容的需要。不要为回文而使用回文,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做文字游戏。

好的例子如:

①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到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鲁迅《狗·猫·鼠》)

“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是回文手法,它形象地将猫捕来雀鼠不马上吃掉,而是放在面前玩弄够了才吃的情形,用来比喻那些戏弄、折磨弱者的人,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句话将猫来来回回戏弄雀鼠的行为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所以用在这里很恰当。

②有几个小巧的纸鸢正在空中飞放,

纸鸢们也好像欢喜太阳:

一个个恐后争先,争先恐后,

不断地努力、飞扬、向上。

(郭沫若《心灯》)

“恐后争先,争先恐后”这个回文手法将纸鸢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鲜明地表现了出来,用得也非常合适。

病例分析:

太阳象征着光明,光明象征着太阳。

这里的前一句“太阳象征着光明”是对的,太阳明亮,充满着希望,和光明有相似之处。但第二句“光明象征着太阳”就有毛病,“光明”是一个人人向往的、憧憬的事物。它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太阳”是一个形象的、具体的名词。用抽象的事物来象征具体的事物,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运用回文手法,一定要避免纯粹地追求形式美而不顾具体内容,应该根据具体事物而定。

作用

1.回文的主要作用是形式上整齐匀称,可以增加语言循环往复的情趣美,使读者读起来不至于感到单调无味,减低兴趣。如:

①邓九公旁边一看,急了。你道他因甚的着急?他此来本是一片血心,这头儿要卫顾把弟,那头儿要成全徒弟,再不料一开口先受了那么几句厌话,闹了个两头儿都对不住,算是栽了个悬梁子的大筋斗。这一栽,他觉得比当日在人轮子里栽在海马周三跟前还露着砢碜。只羞得他那张老脸紫里透红,红里透紫,两眼圆睁,满头大汗把帽子往下推了一推,两只手不住的往下掳汗。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邓九公想为何玉凤做媒,让她嫁给安公子,他以为必定十拿九稳,哪知一开口就被何玉凤拒绝,使他非常难堪。“紫里透红,红里透紫”是回文格,语言循环往复,将八十多岁的豪迈老英雄邓九公那种羞窘的样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形象有趣。

②推土车的,推水车的,住闲的,残废的,全跟我一模一样的,生长在这城圈子里,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一年就比一年苦,大米一年比一年贵。土堆里煤渣多捡不着多少。谁生得起火?有几顿吃得饱的?夏天还可对付,冬天可不能含糊。冻了更饿,饿了更冻。又不能吃土。

(徐志摩《“死城”》)

这段话是文中一个看门老头所诉说的旧北京城里穷苦人们的苦难生活。“冻了更饿,饿了更冻”这个回文手法,将“冻”和“饿”之间的关系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在这种陈述苦难的说话中,运用回文手法,便使得语言有味,吸引了读者,引起读者对那种苦日子的联想。

③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鲁迅《呐喊·阿Q正传》)

“人以文传,文以人传”意思是人物因为有好文章写他才得以流传,文章因为写了著名人物才得以流传。作者运用回文格,清楚地阐明了“人”与“文”相互倚仗的关系。而作者在这里又说“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终于归结到阿Q”,使回文显得幽默、谐趣。

2.运用回文,能更好地表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关系,使读者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如:

①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老子·六八》)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忠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忠实”。前一句话突出的是“不美”二字,后一句话突出的是“不信”二字。两句话主要是阐明“真实不好听的话”与“好听不真实的话”之间的关系,劝导读者不要光是听那些舒心的话语,而要加以鉴别。

②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鲁迅《呐喊·风波》)

清军入关后,为了泯灭汉民族意识,遂下令汉人剃发,有谁敢违抗圣旨,就要被杀头,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又下令剪掉辫子,七斤在辛亥革命时进城被强迫剪了辫子,七斤嫂和七爷说这话时已是张勋复辟,没有辫子又要被杀头,七爷便旧事重提,强调“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重要性。通过回环手法,阐述了“头”和“发”二者的关系,要留头发就保不住脑袋,要保住脑袋就必须剪掉头发,突出了清政府当时政治措施的严酷,加深了读者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认识和理解。

③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象那一流清浅。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这是作者描写春天早晨里的康桥的文字。“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是回环手法。通过回环,写出了“村舍”和“佳荫”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树木给人好处,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人爱美,爱清新的空气,便将爱扩散给树木。既然爱树木,便种植树木,所以有村舍的地方一定有林阴,有林阴的地方一定有村舍,循环往复,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有助于帮助读者对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解。

要素例文

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用在一起是回文的基本要素。

①我两个来来回回正斗得难分难解,只见从正东人群里闪一般撺出一个人来,手使一把倭刀,把我两个的钢鞭用背儿往两下里一挑,说:“你二位住手!听我有句公道话讲!”那时我只道是来帮他的,他只道是来帮我的,各各收回兵器跳出圈子一看,只见那人身穿素妆,戴着孝髻,斜挎张弹弓儿,原来是个女子。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②只见他店中一个个的伙计,你埋怨我,我埋怨你;那掌柜的虽是陪我坐着,却也是无精打采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③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宋·苏轼《题金山寺》)

④凡对于以真话为笑话的,以笑话为真话的,以笑话为笑话的,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不说话。于是我从此不说话。

(鲁迅《坟·说胡须》)

⑤你为甚么要造谣言,

  说我和妻儿已成歧路?

  说我是骄傲异常,

  我所有的爱人无数?

  我纵有无数的爱人,

  这于你有什么紧要?

  革命也是我的爱人,

  你难道也要和她计较?

(郭沫若《歇司迭里》)

【解析】

例①“我只道是来帮他的,他只道是来帮我的”是说两个人在比武时,突然跑出来一个人,双方都误以为是帮对方的。这两句话词语相同,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回环往复,所以是回文修辞格。

例②是小说中珠宝店被骗后,在店里做事的人的情况。“你埋怨我,我埋怨你”运用的是回文修辞格,前后回环相接,形象地表现了伙计们都想把责任往对方身上推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例③整首诗可以从最后一个字开始倒读:

轻鸥数点千峰碧,

  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

  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

  倾山雪浪暗随潮。

它用字奇妙,给人一种新、巧之感。

例④作者嘴上留着向上翘的胡须从日本回来,船夫以为他是日本人,作者便向他说明自己是中国人,哪知船夫听后,笑着说他在开玩笑。作者便从这件事(人们将真话当作笑话)中受到启发,写下这篇文章。“以真话为笑话的,以笑话为真话的”两句文字相同面而词序不同,“笑话”和“真话”变换出现的次序,形成回环往复。

例⑤前节的末尾句“我所有的爱人无数”,和后一节开头句“我纵有无数的爱人”,两句的词语基本相同,但有所改变,不过这并不影响回文的一般格式,它属于回文中的宽式回文。

回环分类

按照单位的大小,回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以字为单位的回文、以词语为单位的回文、以句为单位的回文和以篇为单位的回文。按照表达上宽严的区别,回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严式回文和宽式回文。

1.按照单位的大小分类

(1)以字为单位的回文

它是指句与句之间以字为单位构成回文。如:

①客中愁损摧塞夕,

  夕塞摧损愁中客。

  门掩月黄昏,

  昏黄月掩门。

  翠衾孤拥醉,

  醉拥孤衾翠。

  醒莫更多情,

  情多更莫醒。

(纳兰性德《菩萨蛮》)

这首诗的每两句之间的排列顺序是完全相反的,它们的倒反顺序是以一个字一个字为单位的,将前面一句话倒过来念,便成了后一句话,即每个字都倒过来,所以属于以字为单位的回文。

②仁德怀德圣虞唐,

  真志笃终誓穹苍。

  钦所感想妄淫荒,

  心忧增慕怀惨伤。

(苏惠《璇玑图计》)

这是一首倒字诗,它可以从最后一个字倒过来读成为:

伤惨怀慕增忧心,

  荒淫妄想感所钦。

  苍穹誓终笃志真,

  唐虞圣德怀德仁。

一个字一个字地全部颠倒过来,所以属于以字为单位的回文格。

③自然在世界上多数人是“寿终正寝”的,可是自杀的也不少,或者是因为生活的压迫,也有是怕现在的快乐不能继续下去而想借死来消灭将来的不幸,像一对夫妇感情极好却双双服毒同尽的(在嫖客娼妓中间更多),这些人都是以口问心,以心问口商量好去找死的。

梁遇春《人死观》)

这段文字中的“以口问心,以心问口”这句话是将“口”和“心”两个字对换了位置,是句子之间以字来进行对调的,所以也属于以字为单位的回文格。

(2)以词语为单位的回文

它是指每两句以词语为单位构成回文。如:

要而言之,就因为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仍如旧日的无聊的文人,文人的无聊一模一样。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无聊的文人,文人的无聊”是将“无聊”和“文人”颠倒了过来。“无聊”和“文人”是词语,所以属于以词语为单位的回文格。

②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科学”和“社会主义”都是词语,将它们颠倒过来,就是词语之间的对调、词语之间的回环往复,而不像以字为单位的回文格那样,前后两项的字词或语句的排列次序全部相反。这里是前后两项词语的排列顺序基本相反,后面一句话多了一个“更”字,不过无妨,这是一种宽式的回文,下面将会提到,所以它也是以词语为单位的回文修辞格。

③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运用回文手法。“哥哥”、“妹妹”是名词词语。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使音节的韵律回环往复,这种手法就是以词语为单位的回文格。

(3)以句为单位的回文

它是指以两个句子为单位构成回文。如:

①到了晚上,各人都已安歇,我在枕上隐隐听得一阵喧嚷的声音,出在东院里,侧耳细听,却听不出是嚷些什么,大约是隔得太远之故。嚷了一阵,又静了一阵,静了一阵,又嚷一阵,虽是听不出所说的话来,却只觉得耳根不清净,睡不安稳。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文中“嚷了一阵,又静了一阵,静了一阵,又嚷一阵”是回文修辞格。“静了一阵,又嚷一阵”是前面两个分句顺序的颠倒,这种循环往复手法,就是以句为单位的回文格。

②你手上的冰感呀,还留在我的手上,

你心上的冰感呀,又移到我的心上。

你虽是不关痛痒,我怎能不痛不痒?

你虽是不痛不痒,我怎能不关痛痒?

(郭沫若《南诗·第十首》)

这四句诗中的后面两句“你虽是不关痛痒,我怎能不痛不痒?你虽是不痛不痒,我怎能不关痛痒?”前面一句话和后面一句话字词相同,顺序颠倒,形成一种循环交错的情趣,这是以句为单位的回文格。

③近来呀,我越帮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帮忙,这不就越来越对劲儿了吗?

(老舍《女店员》)

“我越帮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帮忙”也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回文格。“我越帮忙,她越跟我好”是一句话,“她越跟我好,我越帮忙”是另一句话。通过这种句与句之间的循环,使形式上整齐匀称。

2.按照表达上的宽严分类

(1)严式回文

严式回文就是前后项的字词或语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如:

①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说您老要上楚国发财去了,也许从这里经过的。敝局长也是一位隐士,带便兼办一点差使,很爱读您老的文章,读《齐物论》,什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真写得有劲,真是上流的文章,真好!您老还是到敝局去歇歇罢。

(鲁迅《故事新编·起死》)

小说中庄子到楚国去,路上将一个死了五百多年的髑髅复原成活人,不料却被他纠缠不清,只好请巡士来帮忙,这段话即是巡士所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用的是回文手法。其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两个分句中“方生”、“方死”的顺序完全倒过来了,“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两个分句中“方可”、“方不可”的顺序也完全倒过来了。这种前后项的字词或语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的回文格就是严式回文格。

②火云凝汗挥珠颗,

  颗珠挥汗凝云火。

  琼暖碧纱轻,

  轻纱碧暖琼。

  晕腮嫌枕印,

  印枕嫌腮晕。

  闲照晚妆残,

  残妆晚照闲。

(宋·苏轼《菩萨蛮·夏景回文》)

这是一首写夏景的回文诗。每两句为回文,即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两两之间的回文,是以字为单位的,一个字一个字颠倒过来,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属严式回文。明白了严式回文的格式,我们便知道前面所介绍的以字为单位的回文都属于严式回文。

③泊雁鸣深渚,

  收霞落晚川。

  柝随风敛阵,

  楼映月底弦。

  漠漠汀帆转,

  幽幽岸火燃。

  壑危通细路,

  沟曲绕平田。

  (宋·王安石《泊雁》)

这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回文诗,它倒读为:

田平绕曲沟,

  路细通危壑。

  燃火岸幽幽,

  转帆汀漠漠。

  弦底月映楼,

  阵敛风随柝。

  川晚落霞收,

  渚深鸣雁泊。

  这样正读倒读,都刻画了同一幅有山、有水、有云霞、有风、有月的图画,并且没有影响到其幽远清新的意境,字字回读,音韵和谐悦耳,既美丽又清雅,是典型的严式回文诗篇。

(2)宽式回文

宽式回文是指前后两项的排列次序基本相反,词语之间允许有所增减或改变,但句子的主干用的是回环的手法。如:

①有的看不起他,因为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文学者,然而倘是马克思主义文学者,看不起他的人可就不要看他了。

有的看不起他,因为他不去做工人,然而倘若做工人,就不会到上海,看不起他的人可就看不见他了。

(鲁迅《南腔北调集·谁的矛盾》)

这两段话都运用了回文修辞格。第一段回文颠倒的词语是“看不起他”和“马克思主义文学者”,第二段的回文颠倒词语是“看不起他”和“做工人”。这两个回文不是很明显,因为它们中间添加了其他的语言成分。这种穿插了其他的语言成分的回文格便是宽式回文。

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这是一段描写烦闷心情的文字。最后一句话“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运用了回文手法。颠倒的词语是“明白”和“什么”,后面颠倒过来的句子中间穿插了“但似乎”、“也没有”,使回文格不容易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种不是那么严格,句式比较宽泛的回文手法便叫宽式回文。

③啊,有了又何必要“好”,

  你教我等到将来,

  是不是要等到天荒地老?

  纵等到地老天荒我也不能忘怀,

  你纵使是不爱我呀,

  你总不能禁止我不把你爱!

(郭沫若《献诗·三六》)

诗人请求“她”给一张照片,她推说现在没有,等以后有了好的,再寄过来作纪念,这是诗人听后的感想。前面一节的结束句“是不是要等到天荒地老?”和后面一节的开头句“纵等到地老天荒我也不能忘怀”是宽式回文,因为它中间穿插了“纵等到”三个字。

回文与对偶

回文修辞格与对偶修辞格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就是字数相等或相近,前后两项结构相同。如:

却说那谈尔音下去写具亲供,见钦差的话来得严厉,一定朝廷还有什么密旨,如今报效得少了罢,诚恐罪名减不去;多了罢,实在心上舍不得;心问口,口问心,打算良久,连那些奇珍异宝折变了,大约也够了,因此上一狠二狠写了二十万两的报效。那乌大人就把案归着了

归着,据情转奏。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河台谈尔音贪污枉法,朝廷便派钦差乌大人来查办。那时候,清政府有“罚锾助饷助工”的律令,就是犯了罪可以出钱以求免减,名称是“助饷助工”。谈尔音愿意罚款赎罪,“心问口,口问心”形象地说明了他舍不得出钱,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所以和对偶格很相似,但它仍是回文格。

回文与对偶的区别在于:

(1)回文着重于次序的不同,语序的颠倒,以此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作用;对偶则着重于结构的严谨、整齐,显示对称和谐之美。如:

①膝前有了四个小女儿,老是缠绕不清,等于背上四个小包袱,更觉得家离不了我,我离不了家。

(周瘦鸥《迎春时节在羊城》)

“家离不了我,我离不了家”运用的是回文手法。“家离不了我”重在突出“家”的势薄,“我离不了家”突出了“我”对家的依恋。作者运用这种手法,循环往复突出,给人一种文字不断的感觉。

②“这不合规矩哪!”杨五爷不以为然地摇着头叹息着说,“歌而不哭,哭而不歌!”

(萧军《第三代》)

这段文字运用的也是回文手法。“歌而不哭,哭而不歌!”说明了“歌”和“哭”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它们尖锐对立,难以并存,形成了循环往复的特点,所以是回文手法。

③春分刚刚过去,

清明即将到来。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这里运用的是对偶修辞格。“春分”和“清明”是指节气,“刚刚过去”和“即将到来”是指这两个节气的时间顺序。它们内容连贯,次序严格,结构严谨,字数相等,形式美观,所以是对偶修辞格。

④风波一浩荡,

花树已萧森。

(鲁迅《集外集·无题》)

“风波”和“花树”都是名词,“浩荡”和“萧森”是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这里,作者将“风波”比喻成“文化围剿”,将“花树”比喻成“革命的大众文艺”。其中的“一”和“已”相呼应,紧紧相连,所以这种关系连贯、结构严谨的两个句子是对偶修辞格。

(2)回文所构成的两项,要求词语相同;对偶则尽力避免词语的相同。如:

①看见一切事物的底蕴

  一切事物内在的规律

  一切运动中的变化

  一切变化中的运动

  一切的成长和消亡

  就连静静的喜马拉雅山

  也在缓慢地继续上升

(艾青《光的赞歌》)

“一切运动中的变化,一切变化中的运动”这两句话的词语完全相同,而且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所以是以词语为单位的回文格,而不是对偶格。

②“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吗?

(郭沫若《高渐离》)

这句话运用的也是回文手法,因为“猛犬不吠,吠犬不猛”这两句话词语相同,排列顺序不同,循环往复,所以是回文格而不是对偶格。

③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刘禹锡《乌衣巷》)

这是一个对偶句。“朱雀”对“乌衣”,名词对名词;“桥边”对“巷口”,方位名词对方位名词;“野草花”对“夕阳斜”,形式是“名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属于对偶中的宽对。它们对仗比较工整,没有相同的词语,所以是对偶句。

④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

这也是一个对偶句。“四海”对“五洲”,“翻腾”对“震荡”,“云水”对“风雷”,“怒”对“激”。上联描写云翻水怒,下联描写风荡雷激,上下两联都没有词语的重复,力避词语的相同,所以这是对偶手法,而非回文手法。

2.回文与顶真

这两种修辞格之间的相似点,就是它们都有以前一句的末尾词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如:

①查五服三代,他连父母亲都没有出处,不知是何年月从何州县流落到芙蓉镇这省边地角来的孤儿。更不用提他的爷爷、爷爷的爹了。自然也没有叔伯、姑舅、岳丈、外公等等复杂的亲戚朋友关系。真算得是出身历史清白,社会关系纯洁。清白清白,清就是白,白就是没得

。没得当然最干净,最纯洁,最适合上天、出国。

古华《芙蓉镇》)

这是小说中描写痞子王秋赦的文字,语含讥讽,“清就是白,白就是没得。没得当然最干净,最纯洁”是顶真手法,因为句子的前一句的末尾一个字是后一句的开头的一个字,一句紧接一句,将句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譬如另有一位老爷也曾梦入幽冥,照例添了阳寿一纪载回老家,立刻就叫:“春兰,拿算盘来!”自己动手、的搭的搭,九归九除,横七竖八的算清楚了?狠狠的拨去一子,长叹道:“四千三百八十三!”明天孙子淘气,后天陪姨太太出门,到第三天下午四点半钟朦胧醒来,掐指一算,阿呀!不好!只剩下四千三百七十九天。愈算便愈少,愈少便愈要算,心中好比滚油煎,身上有蚂蚁在那边爬。

(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这段文字是讽刺那些幻想长生不老、生活毫无意义的人的。“愈算便愈少,愈少便愈要算”是回文手法,前句最后两个字“愈少”是后句的起头词语,所以它和顶真手法相似。它们都有这个特点,要如何才能分得清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它们的区别是:

顶真由后句紧顶前后,语句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它语气连贯流畅,好似流水一样向前;回文则是循环往复的,好似织布机上的梭子来回穿梭。如:

①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明·唐寅《桃花庵歌》)

这是一首运用顶真修辞格的诗。为什么不说是回文修辞格呢?回文也可以是后句紧顶前句的。先看它的解释:“桃花坞里有桃花庵,桃花庵里有桃花仙人,桃花仙人在桃花坞里种桃树,用桃树开的花去换酒钱。”整首诗语句结构紧密,层次清楚,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其语气通畅,所以是顶真手法。

②有翼的床头仿佛靠着个谷仓,谷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面有几口箱,箱上面有几只筐,其余的小东西便看不见了。

(赵树理《三里湾》)

这里运用的也是顶真手法。作者通过前后两句紧相顶接,先说此,后说彼,将话一环扣一环地说下去,语气一泄而下,好似流水一样,使句子不但显得很紧凑,很严密,而且将“谷仓”、“缸”、“箱”之间的位置关系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也是顶真手法。

③鲁迅思想的灵敏度与深刻性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宏观宇宙,洞察幽微,看得高,看得远,看得深,看得细。真与伪,实与虚,美与丑,善与恶;真中之伪,伪中之真,实中之虚,虚中之实,美中之丑,丑中之美,善中之恶,恶中之善,都逃不过他的慧眼。

(柯灵《我们多么需要鲁迅》)

“真中之伪,伪中之真,实中之虚,虚中之实,美中之丑,丑中之美,善中之恶,恶中之善”运用的是回文修辞格。虽然它也是前后两句紧顶,联结而成,但是因为它不像顶真的语气那样一气而下,而是回环往复,似断不断,所以是回文手法。

④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可以发表呢?有——悲哀,苦闷,无聊,沉寂,心弦,蜜吻,A姊,B妹,我的爱,死般的,火热的,热烈地,温温地……颠而倒之,倒而颠之,写了一篇又一篇,写了一本又一本。

(刘半农《老实说了吧》)

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当时一些不肯学习、腹中无文,却又爱装腔作势、舞文弄墨堆砌词藻的所谓写文章的青年。“颠而倒之,倒而颠之”运用的也是回文手法。它们的词语完全相同,字数相等,描述和讽刺了那种反反复复地使用陈词滥调的所谓文章,其语气循环往复,来回穿梭。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美言不信 博者不知 曹禺 郭沫若 黄宗羲 令狐楚 耸峻 耶律楚材 缇彀 何景明 扬雄 白居易 趁拍 杜岕 柔石 大回环 句子成分 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