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大亚洲主义”(The Great Asianism或Pan—Asianism),是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28日应邀向日本神户高等女子学校演讲“大亚洲主义”的专题学术演讲。其精义为:我们讲“大亚洲主义”,以王道为基础,是为打不平。

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致力于改变亚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呼吁以中、日合作为基础,并联合亚洲其他民族,建立平等自由、互助互利、共谋亚洲发展的亚洲区域主义

孙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思想无疑在它所处的时代具有先导意义,但在当代则更可以通过透视孙中山宣扬“大亚洲主义”的真实意图来挖掘其思想的现实意义,为促进今日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合作相携提供启迪。

提出背景

19世纪代三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东方市场和扩大殖民地,先后用坚船利炮打开东方国家的大门。特别是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通过可耻的鸦片贸易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侵夺中国大量主权。随后,美国、法国、沙俄等侵略者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步步加深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孙中山萌发了强烈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思想,他扬弃了当时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大亚洲主义思潮的思想内容,多次发表了关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日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思想言论,形成了孙中山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大亚洲主义方略。随着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他又与时俱进地把联合亚洲国家共同抵御西方列强的大亚洲主义方略,逐步升华为联合世界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这是孙中山献给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人类和平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目的及思想渊源

大亚洲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中山先生政治理念的一部分。其思想源于中山先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亚洲与世界政治情势的看法。大亚洲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亚洲区域内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亚洲地区与欧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平等自主的和谐关系,共同追求区域的繁荣与兴盛。[注3]其原则,一方面要靠亚洲优势国家(如日本)摒弃欧洲强权霸道的文化影响,发挥中国文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精神与作为,扶助亚洲弱小民族;另一方面要亚洲弱小民族认清时代趋势,共同联合起来,团结合作。当时由于中国已建立共和、进行现代化,所以中山先生主张日本先协助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发展经济,进而中日共同协助亚洲弱小民族,兴盛亚洲。

中山先生的亚洲区域主义国际观是以经济、文化与政治事务为主,反对武力与战争。

主要内容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孙中山萌发了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在扬弃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大亚洲主义思潮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并从中国革命和亚洲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欧美列强侵略的大亚洲主义方略。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与日本左翼大亚洲主义的主张十分接近,但与右翼大亚洲主义则有本质区别。日本右翼大亚洲主义者强调亚洲国家大联合,共同驱逐欧美侵略势力,但却主张建立以日本为霸主的新的殖民体系,带有浓烈的侵略色彩。孙中山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必须与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相结合的高度出发,阐述了实行大亚洲主义的必要性。孙中山反复论述中国的“次殖民地地位”和“奴隶地位”,

其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和驱逐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孙中山在日后大亚洲主义的宣传中摒弃了关于侵略扩张的思想成分,强调实现大亚洲主义必须以“王道的文化”为基础,兼学欧洲的科学技术用以自卫,反对“霸道的文化”,这样更有利于正义和人道,有益于民族和国家。

意义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产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和亚洲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相结合的实际需要,是亚洲民族团结、共同抵御欧美列强侵略的实际需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孙中山 神户 区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