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胎息。语见《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说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口鼻只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实际上是说通过意念诱导的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胎息

胎息,是一种心性与命所达到无念无为之表现。

胎:根源,始也;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

息:安住,止也;神气归根而止念,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心性住而不动,为之胎息也。

真正的胎息,是心住息而返归本源意喻为胎,是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心定神凝之境。心不动则气微、动而无感知,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非气停出入,心息尽定。迷者不识正理,心田未静,心妄动何达胎息境界。不识先后者,幻化无边虚境,空持假象,差之千万里。经文隐喻,照本宣科则入迷盲。 凡种生物,莫离气生,命不离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运动者,莫非神气之灵觉知觉也;神住则气失觉知也。

胎者元其神,息者住其心,自心性也。修行者达到境界,能住息而不生心念,止念。了断想入非非,坐忘入得胎息。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念在于息,念头即住,自得神气归根矣。返还本源,摒弃后天欲念,达到无欲、无念,忘记呼吸,但不是不呼吸了。 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踵者,根也。迷雾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加理解。有人认为,至人之息以踵,就以为是用脚后跟呼吸,强加意念去想脚后跟的呼吸方法;有的意念肚脐呼吸、皮肤呼吸,错误的认为胎息境界是不用口鼻呼吸。想方设法断了自然口鼻呼吸,于是开始强行训练闭气法,喜求达到最高境界,妄想达到胎息,憋的脸红眼鼓、眼冒金星、头眩晕、心发嗔、杂心贪圣;急求闭气,盲而行之,自害而不知。因此,希望迷雾修炼胎息者能够醒悟。

概述

胎息即 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许多人把胎息与龟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呼吸,其实龟息功是武当道家修炼内功的一种修为功法,又名“玄武定”、“龟息真定功”,由潜心、潜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组成。

《庄子》里有一篇文章记载,境界高的人呼吸与一般境界的人呼吸截然不同,一般境界的人呼吸入喉即吐纳,根本没有接受到气的根本精华,中等境界的人吸收到的气是吸收到胸前,但仍然不可控制情绪,气不能入丹田,仍旧有很大的精华没有吸收,最高境界的人呼吸是从鼻子呼吸气纳入到后脚根,使气之精华为我所用,将人体的健康状态提升到最佳境界。

缘起

为何会有这种奇怪的东东出现呢?据史书记载说,早在古代的中国时期,医学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推动而发展到一个顶峰时期的时候,出现一种比医学更为高等的潜伏在水下的新学问,比 玄学更不为人知,更不易理解。

以至于现代人们对医学认为中医就是中医了,事实上中医有五花八门的家派,都有所区别的,各族之中的医术又称谓不同,比如藏医是藏族人的医术,蒙医是蒙古人的医术,那么中医是代表什么呢?在两百年前由于鸦片战争使西方的医学科技和文化经济等纷纷与中国的相竞争,中国的最巨潜力的养生学问“道医”在这个时候就更为罕见和稀缺了,而中医就被人们称之谓“中医”正因为是这个时期的人们为了把中国的医学与西方的区分开相对比,于是才出现一个代表性的医学词语“中医”,可是“道医”为何在最近两百年里沉寂了?现代又被全世界有所观注呢?因为在90年代,上海电视台曾经请一个道士用“胎息”的方法当众表现和解说,全世界最高深最神秘的养生学问,即“道医”。竟然让全世界震惊了,后来香港凤凰台也请这个道士去解说人如何能够长寿,如何能够用腹、肛呼吸等,当时在水下被上千人监督,竟然水下呼吸达两小时,无独有偶的事,在世界养生学里,印度的腧珈里也有一招好似中国的道医中的“胎息”,只是用肛门呼吸罢了,把人的头裁到沙里或埋在水里,也正是这个原因,解释开了全世界所不为人知的奥秘,为什么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针灸穴位比全世界早5000年,因为“道医”里说气通百脉,经脉自通。意思是说“当人的肺呼吸时候,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集于肺。肺为十二经脉运行之始终,气血运行于经脉,流经肺脏,然后通过肺的宣降(宣布发散)作用,输送到全身各部,直至体表皮毛。

不象现代近十年,英国用解剖学发现人体内有经脉,德国用声脉器发现人体内有经脉,日本是直接接受中国南宋时期的医学思想的,也承认经脉,美国是用红外线发现的经脉,尤此可见,中国的文化宝库相当之多,是多么的伟大,还等待着我们下一代人去努力挖掘啊。

典籍记载

《道藏》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神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常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住,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气从有胎中息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既结,神子自息,即元气不散。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身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所患人不能知其道,复知而不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欲使元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若欲长生,神气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玄纲》云:纤毫阳气不尽不为鬼,纤毫阴气不尽不为仙。元阳即阳气也,食气即阴气也。常减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既壮,即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来。能行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之矣。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之言,其可忘欤。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

注释--张义尚

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息字是指粗气绝灭,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神气相抱,达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 《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朱子《调息铭》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 《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着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惟是此气与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然此非一赋可几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经虽明言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

张三丰《道言浅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九,旋复降下绎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 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自始至终不离神、气二字,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志气则入虚,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学者如能恪守勿失,勤而行之,则柔气功之道尽在是矣。

《胎息经注释》答读者问

张义尚

1982年第3期《气功》杂志载拙作《胎息经注释》一文,多年来不少人来信赞我注释,比之《云笼七签》中葛洪所论和王文禄、幻真诸前辈所注超胜,但经中有些语句,尤其入手二句还不无疑义,希望我能更进一步地解释。其次,认为《气功》所载非全豹,希望我能把原作全稿复印出来,分惠于同好。回答如下:

《胎息经》是我国古代气功文献中的精品。胎息二字,胎是圣胎,乃真神所结:息是真息;乃内外呼吸气停(真息无息)所成。只此二字,已明明指出神之与气,互相对待,互为其根。神属阴,喻之为汞;气属阳,喻之为铅,此是本身之阴阳。神是性。气是命,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是二是一,即是性命双修。故虚靖真君日:“神是性兮气是命”。曹文逸仙姑曰:“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是真息”。

经首二句,“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话是两句,事只一端。前句言神(胎即是神之喻),后句言气。而神气合修之主旨,专在“伏气“二字,乃是修习之手段。气如何伏?又专在“凝神”。故虚靖真君说:“神不外驰气自定”。并且经中言神气之重要, 有“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句;言神气之互根,有“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句;言修习之方法,有“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和“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句。虚是虚其身,无是无其气;曰养则不是勉强造作,而是自然而然,两者相注如水乳交融。反反覆覆,都只是神气二字,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

总上可知:“胎”是比喻心神能安住不动,也就是出生定力。道家谓之为内丹或阴丹,须已摆脱了身外的呼吸和身内脏器功能,即一切气化之气的干扰方能形成。到了那个境界,是为“伏气”。就是自然地不觉有内外呼吸之痕迹,而唯一神独耀,故曰“胎从伏气中结”。在此圣胎凝结之同时,内外气息亦自归于寂灭,故曰“气从有胎中息”。古仙曰:“脉住气停胎始结”,陈泥丸祖师曰:“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一婴儿在下田,与我形貌亦如然。”皆可为证。

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决,只是凝神入气穴”。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 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善乎闵一得真人之言曰:“圆虚圆寂,圆清圆和,何内何外?何有何无?生生化化。一付如如,还返妙用,如斯如斯,成身内身,是名真吾”。此种高级层次功夫的行持,是不拘行住坐卧,只要能祛除一切杂念妄想,不思过去未来,惟用现前一念,将全身放松,与整个宇宙太空法界融为一体,则气自养。如是熏习既久。自见“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

总之,《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人手,一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之诀,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至于拙作《胎息经注释》之原稿,本名《胎息经笺疏》乃辑入了各门各派有关入门之语句作印证而成,将来如有必要,考虑修订单行。若就真实修持、真实受用而言,则正如白真人所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若就最高境界而言,则“举心便错,动念即乖”!总上所述,皆是葛藤,应早承领三百痛棒去!

胎息口诀

序曰:在胎为婴,初生曰孩。婴儿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兆,故得成全,则知脐为命门。凡婴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顷辄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脐带,向腹将三五过即苏,乃知脐为命门,信然不谬。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须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婴儿在腹中,故名胎息矣。乃知返本还元,却老归婴,良有由矣。绵绵不闲,胎仙之道成焉。故先序经纪体用兼明备矣。

凡欲胎息,先须于静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脚搭右脚上,解缓衣带,徐徐按捺肢节,两手握固于两腿上,即吐纳三五过,令无结滞,涤虑清闲,虚心实腹;左右徐徐摇身,令脏叶舒展,讫,还徐徐放着实;即鸣天鼓三十六过,漱满华池;然后存头戴朱雀,脚履玄武,左肩有青龙,右肩有白虎;然后想眉间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宫亦名泥丸宫,宫中有神人,长二寸,戴青冠,披朱褐,执绛简;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下丹田在脐下二寸半紫微宫,亦名气海也,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桑榆子曰:《金刚经》云: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为戒洁之阶也。夫神岂止于上?岂住于下?岂留中间?舒泽弥乎大千挈之,亦复无物。若随迹观相,随相强名,常河之沙,讵足以算数。夫神也,变化不测,宁岂如九品郎,执笏兢兢不出局门哉;次存五脏,从心起,遍存五脏六腑。存五脏中各出本方气,及三丹田中素云合为一气,于头后出,焕焕分光九色上腾,可长三丈余,想身在其中。此时即口鼻俱闭,心存气海中,胎气出入喘息,只在脐中。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候气平,还依前用心存之。以汗出为一通,亦不限过数。如体热闷,即心存气遍身出,如饭甑中气,此名满息。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观形中五脏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黄土色,脾长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后摩动不停,停则不和,饭食不消,如饭食不消,即是不摩矣。当须闭气,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转摩矣。次存心,心如红莲花未开下垂,长三寸,上有九窍,二窍在后,正面有黑毛,茎长二寸半;次存肺,肺似白莲花开,五叶下垂,上有白脉,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后,七叶,紫苍色,上有黄脉,膜从左边第三下,胆在此也,其胆色青黄,长二寸半;次存肾,肾状如覆杯,黑色,却着脊,去脐三寸,上小下大,左为上,右为下。遍观一形,三十六位、乃三百六十骨节,皆有筋缠,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黄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鲜血,如江河、池潭也。及见左脚中指第二节,是血液上源,其中涌出通流一形,一夜绕身三万六千匝,至右脚中指第二节则化尽。所以人若睡,必须侧卧拳跼,阴魄全也。亦觉,即须展两脚及两手,令气通遍浑身,阳气布也。若如此修行,即与经所言动息善时之义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矣。绵绵不间。经三十年,以绳勒项,不令通气,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脐中,水底坐经得十日、五日亦可矣。以独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觅得真,更须修道。此事乃是一门,不可不作也。

五息直指阐微

五息直指阐微

古来摄生者,必推本于易。孔子称生生之谓易。易之发端,日月循环,自强不息。子思曰:“不息则久。”孟子曰:“日夜之所息,然则息也者,天人交接之路,调之得其生,戕之因而死。此人之存亡一大开头也。”王叔和《难经》曰:“人之于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尽夜共一万三千五百息。日在于天,一息之间行五十三万余里。天之至大、至高,未可窍尽。天之下,地之上,两空处谓之太虚。内具先天一气运转无已。”老子曰:“天地之形橐龠,静而阖,动而辟,人亦似之,天人一耳。”人苟窍未生前,七情未有,五蕴本空,只一圆明觉照,便省夫息之所起所归处。既知息之所在,则神气混一,为先天一气。苟不知静愈入,动而愈出之机,则身中祖气,必为天之所盗。盗尽,形即死矣。知之则动而采静而养。天之气,亦为人所盗,久而充满,则形神俱妙,历劫长存矣。是故,能盗天气者,自得长且久也。人知自心为息,于精、气、神三者,可会为先天一气耳。历代气功家都以神气相注,息念俱停为法,无知息之一字。人总不知,所知者鼻息耳,即鼻息能知其注,亦能养育形骸,久之真息亦能内现。真息非鼻之呼吸。庄子《南华》云:真人之息以种,踵者息息归脐,下通气海,上透灵都,即生身之处,得药成胎之所也。

先司马以浅近教余数息,庶可清杂念,为默识助耳。余遵行殊验,缘未了至理,不遑请益。后读天台止观法,又以调息为津梁。每一调息,尘劳顿却,心更喜之。奈易因循,不免暴弃。幸得冶城白云斋炼师劝余力学,渐有所进,并以自着《五息直指》授之。余感炼师慈惠。又得原息、踵息、胎息、混元息。退而次第力行之,竟恍合平分无极动静之妙于目前。何曾须叟离天人交接处也。恳师特此公诸同志,使学者得有专一,不为傍门所惑。

五息直指阐微

在虚子

打坐

入室打坐,先用厚褥。褥下安木馒首抵谷道。双单搭膝均可。右手安左掌上,放脐下。正身端坐,直起腰脊。耳与肩对,鼻与脐对。唇包舌藏,垂帘正视。心之元神率意之真念,随二目先注入鼻端。至脐下,至气穴。任自然,如昏怠,行数息。

凡息

鼻息有四,风、喘、气、息。息有声,曰风。息频促,曰喘。息往来不细,曰气。息绵绵不断,曰息。风则散,喘则戾,气则劳,息则定。四者惟定渐近于调、养,育身形,是为凡息。

观息

息之用观者何?为人心易生念,想入非非。此想未了,彼念又来?心神劳瘁,日渐气耗形衰,身死神离,复入轮回,可不哀哉。修真者志在脱此,先当止念。念何以止?非观不能。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是即生死关头也,法以观随念至,念在于息,观在于思。含随息之出入,观随息之出入。念念依息,息息必观。观定不移,念头即住,久则风、喘、气三者俱无。自得神气台一归根矣。此为初学炼而后五息可行。五息之法,基于此矣。

数息

数息乃入手工夫耳。人伪物诱已久,心离境而竟未能,即强制亦复散乱。用心念专注于息之法,拴住心念不乱去。由息粗数起,至息细而止。从一息数至百千万息不乱,则息自细。于中忽起别念即重数,得至百千万息不起一念,才得此心离境。渐渐纯熟,再行调息工夫。数息虽拙法,最容易最无病;非如高峰强行闭息,致人生病。数息原不及金母观心,老子观窍,吕祖行玉清凝神入气穴,诸秘旨之捷径也。然数息实宜初学。

调息

调与数不同。数用意数,调无意调。只一念注在息头,息头即鼻头。古人云:“得来只在鼻尖头。”此即观止入门第一法,为止念却魔之要旨,久则息自调。调到功深,渐近踵息。但人于调息,要常绵密,似存似亡。如是心定意静,神气归根。机窍渐露。恍惚之中不识不知,身心静寂,只觉息念相依,神气相合,达于口鼻少,动于丹田多。近于踵息,即行踵息,入真道矣。

踵息

常人息以喉,真人息以踵。踵者深至气穴。气穴即呼吸处,又曰“四会田”。黄庭云:“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即此。但常人非不踵,为神不内存,纵其驰外,不觉以为喉耳。真人念常依息,神入气穴,惟常绵密,存而无间,故得专气致柔。抱一无离,虚极静笃,方观其复。踵者履践虚窍,呼吸在此规中。学者于目中神光,一意注在息之深处。为入气穴,心自虚静,气自充满,百日功深,定有效验。观心愈静,凝神愈圆;真息愈定,元气愈足,此皆由凝神气穴之效。在踵息之始,气里神凝,注于呼吸处,下至气穴,呼降吸升,谓之运转周天也。

胎息

踵息行久,意愈纯,息愈微;神愈凝,气愈养。鼻无呼吸,只有微息。脐下往来,前降后升,如婴儿在胞中。息归脐,名胎息。神气大定,自然而然。非比高峰强闭留注,在熊一念内凝,神息相依。世人终日纷扰,神气疲困,全仗夜间一睡,始足日用。不然,本来清气为浊所掩。况贪口腹,屡害生灵。不顾后世冤报偿还,且食荤酒,易动淫念,醉后入房,心爱色欲,精泄气耗,神伤寿促,日近于死,昏不自知。

至若真人,有息无睡,炼比神气,意一无纷。耳虽闻如未闻,目虽见如无见。正身端坐,意只凝神注呼吸处。息念相依,神气相合,交于内窍。如鸡抱卵,刻不离窝,又似火种常在炉中。真气日足,元神日旺。雌雄蟠虬,两不相离。得与虚空同体,自与虚空同寿。定息七七,元阳气生。定息百日,小药工圆。定息七日,大药已成。定息十月,便成胎道。三年乳哺,九载面壁。出神入定,不离温养。非只漏尽,性具六通。身露云霞,目似电光。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隐显奠测。

混元息

前云胎息,定息工夫。定息既久,六脉俱停。口鼻毫无气出,惟有虚通天窍,太虚混一,冲盈两间。只觉圆光包罗天地,久则不知物我,色空言思都绝,语默俱忘。神藏于气,气包乎神。一意冲和,包裹浑沌。如火种相续,丹鼎常温。炼能一刻,一刻周天。炼能一时,一时周天。炼能百日,积成大药。炼能十月,即成胎道。炼能三年,阳神出入……此皆息之成始成终。天地相交,不离这息。元会运世,不离这息。冬春夏秋,不离这息。旦昼暮夜,不离这息。须知这息,宜数、宜调、宜种、宜定;终至混元,片刻工夫,一年节候。何况时日月与年乎?各具周天,混元之化。欲盗天地之元气,先定此息。欲得造化之真机,先夺此息。奈人日迷习染,不知数息调息。其于踵息、胎息、混元息之妙,举世之人更难知也。夫天地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与天地同呼吸。人于凡息不知,何能知真息耶。总之人被阴阳陶铸,囿于气数。报以因果,夭寿不一,难逃业报。一旦堕落,是可悲哀。至人畏天报施,不敢妄为微恶。知气盈神附则生,悟气耗神离即死。当知一息尚存,性命还能自主。

原息

坐非空坐,数息、调息、踵息、胎息,至混元息。自心为息,息念相依而已。得其秘诀,由二目对视山根,内至脐后,至气穴。久则念归一,心空踵息现。此越数息、调息,而直以踵息为始。苟无观止之秘,即数息以止杂念。调息要无风喘。后天呼吸要任自然,但此属口鼻,非真呼吸。

观踵息根深气穴,观胎息动在中宫,观混元息与天为一,此三患乃真人之息。若数息调息乃有形呼吸,为后天口鼻出入,只能养育身形耳。踵息、胎息、混元息,上天禁传,人难尽知。夫人之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原,以神为体,以意为用,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心肾相玄,八寸四分,中有一脉为冲脉,前有一脉为任脉,后有一脉为督脉。上之中前后总会处,为月窟午宫也,下之中前后总聚处为天根子宫也。论冲脉即踵息。凡呼吸在外,要出入渐微。真呼吸在内,要动静渐定。人在胎胞,息原于脐,及出母腹,息归三田。知识渐开,物欲渐染。三田脉隐,落于后天。有形气息,口鼻出入。

世人无知踵息根原。如有志者,得观止法,悟踵息真机,工深静笃,即观冲脉。须知冲脉,乃中宫正脉,上通山根,至昆顶,下通脐内,至气穴。中为应谷,即橐龠,脐后肾前之间,古人谓之阴阳窍,戊已门、十字路、四会田、生身处,复命关。虚无窟、无孔笛、玄牝门、呼吸处、慧命宫、长生窟、内玄关、神气穴。异名虽多,总是这处。冲脉之上外玄关。冲脉之中中玄关,冲脉之下内玄关。三关总曰玄关,为理之所以存,欲之所以去,阳之所以进,阴之所以退。呼之所以辟,吸之所以会,气之所以聚。实为紧要开口,息之一呼则辟,百脉俱辟;息之一吸则阖,百脉俱阖。辟则阳舒。阖则阴敛。辟则曰玄,阖则曰牝。一阖-辟之间,即名曰玄关也。阖辟风生,又名橐龠,顺乎自然,又名巽风。呼原性海,吸归命蒂。庄子《南华》,又名踵息。诀云:“呼吸至根蒂,长生乃可异。”呼则气悬神,由后升而前降,于中自鼓。吸则神悬气,由前降而后升,于中自纳。鼓纳之机,似天地之橐龠。橐龠者,呼吸出入,天人相盗之机也。呼吸动时愈出,吸则静时愈入,呼吸之机,非但上下,相应乎中,而逆转回环,前后无休,似河车运行不已也。学者求知观止之秘密处,即知中宫消息。此首先下手处也。

张果老服气法

“张果服气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张果所创,“张果”就是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这种功法也是一种吐纳、练息的静功,原载于《云笈七签》第五十九卷,是唐宋期间较为流行的功法之一。其特点是以逐渐延长所闭之气在体内的时间为手段,最终达到“胎息”状态,实际是“抱朴子胎息法”的翻版。

具体练法为:姿势为仰卧式,两手握拳放置于腿的两侧,收敛心意,摒弃各种杂念。用鼻子缓缓吸气,吸满后闭气不呼,心中默数,自一至百以上。闭气直至难以坚持为止,可以稍微松气,然后立刻吸满再闭上,直到足心出汗,才可以慢慢地将所闭之气吐出来,但吸气与吐气时必须极其微小,小到看不出呼吸的气息才可以。随着功夫的深入,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值逐渐延长,通常如果可以每次闭息默数至l000--2000,就可以不食五谷杂粮,期间可自然出现“胎息”状态。若能于每次闭息默数至5000,那就能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云笈七签 大道教 潜心 出定 上海电视台 道医 自通 胎息经 内丹 不死之道 阴符经 子思 王叔和 数息 默识 傍门 谷道 修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