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道德情操论》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该书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重要影响。

作品简介

《道德情操论》全书共计7篇,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第一篇指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篇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第三篇阐述了人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篇阐述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篇描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篇阐述有关美德的品质: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篇则论道德哲学体系。

作品目录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译者序第一章 论合宜感
告读者第一节 同情感
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 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 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 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 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 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 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 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 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
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章 论功过感第一节 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引言第二节 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一节 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第三节 论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第二节 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第四节 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三节 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第五节 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威,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四节 前几节的要点重述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
第五节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 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这种感觉出轨的终极原因
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第一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第二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好品格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引言第一章 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第二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面引言
引言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一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论博爱第四节 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论克己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结论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 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道德情操论》是应运英国社会的急切需要而写的。进入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市场经济在国内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卡尔·马克思要在英国成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场经济相对不成熟的德国而跑去英国研究的主因。当时的英国,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中世纪被禁锢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动力得以释放,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放,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升华,又带来一些误区,如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甚至像当时的盂德维尔推行一种极端利已主义,提倡“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论的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他的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

创作过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作为道德哲学教授的讲义,是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辞世前的1790年最后定版的一部著作。在这31年间,斯密五次修补,构成了《道德情操论》的六个版本。第一次是对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其最为重要的修改是他延伸了有关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鲜明指出良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1767年在斯密着手撰写《国富论》之时,他又修订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第三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将他的《论语言的起源》作为附录附在该版书后。1774年,当斯密即将完成一套有关国民经济完整理论的《国富论》时,再一次修订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的第四版,其中包括一些实质性和非实质性的修改,包括若干用词现代化方面的修改。1781年,斯密又修改了《道德情操论》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细节,以使其文字和阐述更加完美,由此形成了《道德情操论》的第五版。1789年,这是斯密在其一生的最后一年修订《道德情操论》的,由于年事已高,重病压身,斯密预感来日无多,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定型版,因而非常仔细,直至1789年12月完成修订,在1790年斯密逝世前几个月才出版,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为最完美的《道德情操论》1890年版,也就是第六版。《道德情操论》的最后版本的重要修订是增加了现在所看到的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此外,在1890年版本中还包括对良心、公正的旁观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自我控制”这一主题的论述,对道德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对谨慎、正义、仁慈等美德的论述等等。

作品鉴赏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哈奇森、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细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以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学说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同情”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

亚当·斯密指出,他提出的“同情”概念与休谟的“同情”是有所区别的。休谟的“同情”主要是指对社会道德所起到的作用,而并非怜悯;但亚当·斯密所阐述的“同情”包括怜悯,还包括对他人幸福的同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亚当·斯密的“同情”学说是广义的,也是一种更为客观的论述。

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特质,而且每一个人都具备,无论是高洁的圣人或是卑劣的顽徒,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制约着人们对个人财富和名声的过度追求。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具有目的性,它旨在让双方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好感,从而引导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然而,亚当·斯密指出,这样的一种同情也必须建立在一致情感的基础上,只有彼此双方的情感一致,才能发挥同情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悲伤、喜悦时,作为旁观者,能理解他的情感,并表现出与其一致的情感基调,那么他便能从中获得抚慰,从而获得满足。与此同时,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这一点上说,自己也得到了满足。这便是同情在人类交往中所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还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是存有私心的,对自己的爱护必定会多过他人,但他们却都不会将这种自私的态度表露出来,也不会公开以这种态度行事。否则的话,他将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甚至招来敌对的态度。人生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必定依赖于他人的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失去他人的支持,必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为了获得他人的支持,人们必然会压抑自己的私心,使其下降到他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而在本质上来讲,即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

以“同情”为基础原理,亚当·斯密还对正义、仁慈、良心等伦理范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全面的构架了自己的伦理体系。

作品评价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

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家梁小民:“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近代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总结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发展经验,建构了近代最主要的经济学体系,并就经济与伦理关系提出

了创见。亚当·斯密终身未娶,以教学为生,毕生仅完成两部著作:《国富论》(1776)与《道德情操论》(1759)。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出版物 书籍 亚当·斯密 梁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