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概述图片来源 )

名号翻译

汉传佛教的阿弥陀佛,有两个名字:

无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构词为amita-ābha(光明)

无量寿佛,梵文amitāyus,构词为amita-āyus(寿命)

amita原意为不可数,经文意思为无极,无尽,无量。阿弥陀佛,不是由梵语而来,是阿弥陀婆耶或阿弥陀庾斯的简化。

也有简化为弥陀佛(mita-budda),阿弥陀(amita),弥陀(mita)。但简化后的汉文,在梵文却中是另外的原意。

阿弥陀,amita 无量;阿弥陀佛 amita buddha 意为无量佛。

弥陀,mita 可量;弥陀佛 mita buddha,意为可量佛。

阿,梵文a ,表否定。

《佛说阿弥陀经》另有无量相佛(amita-ketu),无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弥陀佛(无量佛)。但阿弥陀佛在汉传佛教中仅指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这最早源于后汉译本的《般舟三昧经》。 [2]

宣扬阿弥陀佛法门的经典中,影响最广的是曹魏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 [3] 此经以无量寿佛为主要名称, [4] 宋施护译《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以无量光佛为主要名称。 [5] 玄奘译出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两名并举。

其他翻译还有: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甘露王如来、无量佛、无量寿佛、阿弥多廋、无量光佛、阿弥多婆、阿弥亸皤、阿弥陀婆、无量清净佛、月巴墨佛、无极尊。

阿弥陀佛,又和“阿弥唎都”相关,如《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所说的“阿弥唎都”。“阿弥唎都”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中国人称仙丹),译为甘露。佛法中用来比喻常住的涅槃,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词。“阿弥唎都”音与“阿弥陀”相近,而意义又表示永恒的涅槃,与无量寿佛寿命无量的意义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称为“阿弥唎都”了。 [6]

除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拥有“无量光”与“无量寿”的名号。因为诸佛功德平等,佛的常住、无量光明、无量寿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号。 [7-8]

名号解释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他的名号“阿弥陀”,其意义依据梵文和佛典,有通义和别义两种。

通义

【无量】阿弥陀,梵语amita,译为无量。无量是阿弥陀的根本义。阿弥陀佛即无量佛。 ①无量是究竟、圆满、不可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能含摄一切功德。不但佛的光明和寿命无量,佛的智慧、愿力、神通等一切都无量。 ②无量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佛,观阿弥陀佛即代表无量诸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成就时,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即观十方一切佛;《般舟三昧经》说念佛三昧成就时,能见诸佛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诸佛。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圆满,平等不二。而阿弥陀佛却以无量得名,此名表显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经赞叹阿弥陀佛,等于赞叹一切佛,观阿弥陀佛(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义理。但并不认为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为佛佛具足三身,佛与佛是没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

别义

【无量光】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bha─amitābha,义为无量光,这是阿弥陀佛的一名。 ①无量光的遍满:光明象征快乐幸福和自由,佛的智慧圆满无所不知,犹如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说法前放光无量,即是慧光的遍照。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即含摄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 ②无量光的归藏: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好比落日,日落不是光明没有了,而是一切光明归藏,明日的太阳东升即依此为本而显现。佛法以寂灭为本性,于空寂无生中起无边化用。落日也是这样,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极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提出的十六种观法,第一观是落日观,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即依此显现。《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

【无量寿】梵语amita后面,附加āyus─amitāyus,义为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一名。大乘经说:佛常住涅槃,涅槃并非灰身泯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佛的常住和无量寿是诸佛共通的。阿弥陀佛在竺法护翻译以下,都作“无量寿佛”。印顺法师认为,慧光普照,对于世间众生来说,不如寿命无量。因为生命的永恒是世间众生所共同仰望的。

阿弥陀,意义为无量光,无量寿。佛的光明横遍十方;佛的寿命竖穷三际。此表一切诸佛的共德。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陀经》说,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为阿弥陀。

相关经典

大乘经广说十方诸佛净土,但着重于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谓“诸经所赞,尽在弥陀”。

阿弥陀净土,被认为是大乘净土思想的归结。由此汉传佛教也特别宏扬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经典
专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经典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传为吴支谦译)24愿本《大阿弥陀经》共有五种译本。专叙弥陀本愿,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三辈往生唐代译本被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印光大师认为,唐代译本的可惜之处在于缺少“五恶五痛五烧”的重要内容,所以勘定曹魏版为标准版。曹魏版因为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支谦译(传为支娄迦谶译)
《无量寿经》二卷,晋竺法护译(传为曹魏康僧铠译)48愿本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36愿本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小阿弥陀经》共两种译本,不说阿弥陀佛本愿,也没说三辈九品,仍叙述净土庄严,而劝念佛往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畺良耶舍立十六观,九品往生,属于观相念佛。
其他的阿弥陀佛相关经典
《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下、《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等专明念佛三昧。其中,《般舟三昧经》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由支娄迦谶东汉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另外,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导归极乐的思想。此外佛陀跋陀罗译《文殊师利发愿经》、晋译《文殊师利悔过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和《普贤行愿品》一样,弘扬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思想。
密教的相关经典和传承
日本东密兴教大师,根据金刚界经典,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 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 阿弥陀佛在密教中有《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里,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与仪轨结合在一起。

造像设定

显宗汉传佛教中,阿弥陀佛的造像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与愿印,左手持莲华。手作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阿弥陀佛能与愿众生;手持莲华,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不是胎生,而是莲华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莲华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修念佛生净土即化生莲华。阿弥陀佛以莲华接引众生来住此国佛刹。

密教中,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妙观察智,名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受用智慧身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身黄金色,结入定印,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无量寿如来,居中台八叶院之西方,身白黄色或真金色,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的莲花。

后期的密教,有关于阿弥陀佛手印印相的流传,因为并非见于经藏,所以说法不一。

密教所传的阿弥陀佛手印印相
弥陀定印双手交叉,两拇指伸竖指端相触;二食指中节直竖,以两食指端拇指;小指、无名指、中指六指交叉衬著拇指暨食,表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打开此印,则是化他门说法之印,支掌风和空的端顶,为开敷之势,风能开花,空中的风具有自在自得的意义,又禅进的二度喻禅定的养育之义,为了要勇猛增长佛性的心莲,而使禅进相合即做此印。金刚界阿弥陀佛于成身会及供养会皆结此印。
弥陀接引印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种说法,较常见者,是以上品印相为两手相叠,置于大腿上的弥陀定印(伸三指,右手置于左手下)。中品印相为两手当胸,两掌向外并列的说法印。下品则为手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无畏印与施愿印。上生印相为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中生印相为拇指、中指的指尖屈合。下生为拇指与无名指的指尖屈合。如此各品各生的印相都准此而组合之,即成为九品印。其中,上品上生印称为妙观察智印,又作定印、弥陀定印,是一般阿弥陀佛坐像最常见的手印。而一般立像为来迎印,是以下品上生的印相最普遍。中品印相又称为说法印。此一说汉自唐末以来即已流传,后传至日本,于真言宗及净土教均盛行此说。
弥陀根本印此为阿弥陀佛于金刚界三昧耶会所结之手印。双手外缚、两中指竖起相拄,拇指相交叉,宛如莲叶一般。外缚是生死结缚之义,而莲表众生本具的佛性;把双腕举起,侧观五股,双臂竖起即是独股,外缚的八个指即是八叶莲花,中指的莲叶表本尊,臂下的五股是五凡五圣的十界平等,表凡圣不二之理。

本缘背景

《法华经》载:阿弥陀佛、阿閦佛与释迦佛,过去世皆是大通智胜佛的十六子之一,因修法华经而成就。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其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则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其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观佛三昧海经》载:在过去世,空王佛门下有四比丘,阿弥陀佛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门而成就。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生于清泰国土,转轮圣王月上之子,母为殊胜妙颜,子为月明。

《济诸方等学经》载:在离垢成就功称如来至真等正觉在世时,阿弥陀佛前世为净命比丘,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净法比丘。净法比丘一心宣扬空法,毁谤净命比丘而堕地狱。故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成道,阿弥陀佛在净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持火之子,在宝功德威宿劫王如来门下,修入无边门陀罗尼而成就。

《觉智方广经》载:过去高显如来门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为轻慢甚深法,将投胎至长寿天。高显如来以神通发现,这名比丘因在长寿天中无法修行,命终后将坠阿鼻地狱,之后投生人世也将会聋哑,无法修行。高显如来以化身于多生中教导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显如来即是现在现一切义如来,这位比丘则是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过去是世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愿成就极乐世界。

功德成就

树立宏大誓愿

大乘经说庄严净土,是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的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所发愿成就的。《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世自在王佛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立下大愿,要实现一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关于阿弥陀佛所立大愿,大乘佛经有若干版本。曹魏本《无量寿经》,因为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现今流通最广。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愿名 依慧远大师《无量寿经义疏》愿文 依曹魏本《无量寿经》
01.国无恶道02.不更恶道愿03.身真金色愿04.形色相同愿05.宿命智通愿06.天眼普见愿07.天耳普闻愿08.他心悉知愿09.神足无碍愿10.不贪计身愿11.住定证灭愿12.光明无量愿13.寿命无量愿14.声闻无数愿15.随愿修短愿16.不闻恶名愿17.诸佛称叹愿18.十念必生愿19.临终接引愿20.欲生果遂愿21.三十二相愿22.一生补处愿23.供养诸佛愿24.供具随意愿25.演说妙智愿26.那罗延身愿27.一切严净愿28.道树高显愿29.诵经得慧愿30.慧辩无限愿31.照见十方愿32.宝香妙严愿33.蒙光柔软愿34.闻名得忍愿35.脱离女身愿36.常修梵行37.天人致敬愿38.衣服随念愿39.乐如漏尽40.树中现刹愿41.诸根无缺愿42.清净解脱愿43.闻名得福愿44.修行具德愿45.普等三昧愿46.随愿闻法愿47.闻名不退愿48.得三法忍愿

创造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主要有三点:

1.自然界的丰美:据《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佛经》说明,极乐净土自然界非常庄严。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宝树成行,金沙布地。物质生活的享受极为丰富,生活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给。

2.人事界的胜乐:娑婆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斗争嫉妒瞋恨,造成无边苦痛。极乐世界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乐。 走兽根本没有,飞禽都是变化所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功德殊胜的诸上善人,一生补处的菩萨就不少。菩萨与声闻圣者,无量无数;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学清净佛道的善人。在良师益友策励下都能不断向上。不但和乐且非常殊胜

3.身心的清净: ①生极乐世界的都是莲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而化生莲华中。佛经所说的佛菩萨都处莲华座。莲花为出于淤泥而清净,离一切烦恼得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故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念佛而生净土也是化生莲花中。 ②极乐净土中,身无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湿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则没有这些痛苦。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未得无生法忍前不会死亡 ,得无生忍也不会再感死苦。 ③净土不但没有身体的老病死苦,连心中的烦恼──贪瞋痴苦也没有。初生净土的众生,烦恼习气未曾断除,但由于环境的特胜,虽有烦恼而缘缺不生。净土的物质所需可以自由取给故不会生贪心;诸上善人共聚一处和乐融洽,故不会起心;正信正行,所以不会起邪见等痴心。起烦恼的因缘不具足,所以不会有烦恼而得到身心的清净。

成就庄严功德

阿弥陀佛以宏大愿力,实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净土佛菩萨的依正庄严功德。依正庄严功德中,净土庄严功德是依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和彼诸菩萨庄严功德是正报的庄严功德。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净土依正庄严,依世亲菩萨所造《往生论》及其偈颂,恭辑于下:

依正庄严(略表)
依正庄严依报庄严极乐世界庄严功德
正报庄严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依正庄严(详表)
极乐世界庄严功德
1清净功德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十七功德是撷代表性略作沧海一粟的描述。以十七事彰现阿弥陀佛的大功德成就。极乐世界无尽庄严,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此十七事具观行境界的次第。第一种清净功德是总相,后十六种是别相,十七总别互为缘起关系。《往生论》宣说,这十七种庄严能见闻者释种种疑而生清净信,依此次第观净土相可以成就往生,这和《观经》的十六观有相似之处。
2量功德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3性功德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4形相功德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5种种事功德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6妙色功德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7触功德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8水功德宝花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地功德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虚空功德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9雨功德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10光明功德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暗冥
11妙声功德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12主功德正觉阿弥陀 法王住持
13眷属功德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14受用功德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15无诸难功德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16大义门功德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17一切所求满足功德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1座庄严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阿弥陀佛在因地立四十八大愿,在无量劫积植德行,久远劫来备修菩萨六度万行,所以成道感得殊胜果报,成就不可思议的庄严功德。八种庄严功德中,前四种是自利功德,后四种是利他功德,自利利他是互为缘起的关系。
2身庄严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3口庄严如来微妙音 梵响闻十方
4心庄严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5众庄严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6上首庄严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7主庄严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8不虚作住持庄严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1不动应化功德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大菩萨,都像观音势至一样位居补处。皆六通自在,福慧二严,四智具足。净土诸经只略说净土菩萨圣众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也能获得如极乐菩萨圣众一样的功德。
2同时遍至功德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3无余供赞功德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4遍示三宝功德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皆愿往生 示佛法如佛

教义——念佛往生

往生的等级资格

根据《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说明,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和资格条件。

三辈九品
往生的品级往生的资格见佛的方式
上品上品上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上品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上品人临终时阿弥陀佛和海会大众前来迎接
上品中生不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而能善解第一义谛、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上品下生但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中品中品上生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中品往生都必做到三业善净中品人临终见佛菩萨化身,或修行时心中现见佛菩萨的幻化假相
中品中生能够做到一日一夜持戒清净
中品下生不曾受律仪,平时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临终能发心往生
下品下品上生作众恶业,但不诽谤大乘方等经下品往生的都是恶人下品人临终时恍恍惚惚,和在梦中见佛一样
下品中生毁犯戒、偷僧物、不净说法(为了名利宏法)
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观经》和《无量寿经》的不同说法
在往生条件的说明上,《观经》和《无量寿经》有三大不同:①《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的人都要发菩提心,但《观经》中品以下的人并没有提到要发菩提心。②《无量寿经》说,除了诽谤大乘佛法和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 而《观经》即恶人便得往生为下品。③关于恶人,《无量寿佛经》支本,前世作恶而今生能悔过行善的人,也能够得到下品的往生。而《观经》下品三生都是现生作恶的人。可见《观经》的摄机更为广大, 平时不发菩提心,不修佛法为非作歹,只要临终时能悔改,也可以往生。关于三辈九品的等级,《观无量寿经》放宽了往生的条件,提供了方便施设。此经是观佛依正庄严的念佛,但上品中品着重善根功德的发愿回向。《观无量寿经》中品下生以上的人,都能或多或少或久或暂的修观。中品下生及下品三人,除了发愿回向和称名念佛,都是一向不学佛法的。

往生的法门要义

【经典开示的往生法门】

⒈《般舟三昧经》以观西方无量佛为方便 ,而能见十方无量佛。因佛身相好和净土世界庄严并非一般众生的现前境界,故需因名思义专心系念,从而使观境明显现前。通过念慧相应,安住所缘,若达到“心一境性”──定,则念佛三昧成就,从而得见十方无量佛。但是得念佛三昧并非得天眼,也并没到达佛国,而是在三昧中见佛的幻相,并可与佛相互问答。通过观“一切法性空”得“空三昧”,而可往生净土,属于念佛法身或实相念佛。 般舟三昧法门结合了大乘般若思想,注重依靠自力的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必须靠念佛三昧才能往生,为利根上机所修。该法门为慧远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所推崇,但现今一般净土行者均已废弃不用;印顺法师认为,般舟三昧法门虽不太容易,但却是求生西方净土的根本法门。

⒉《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此经先说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构建净土,再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后论三辈往生明示往生的条件和方法。此经说,三辈人往生的根本条件是念佛和发愿,不念佛不发愿便不会往生。《无量寿经》和《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都不是口头称念,而三品人往生的根本因都是念佛和发愿。此外,《般舟三昧经》的往生仅限于定心见佛的“念佛三昧”,而《无量寿经》则放宽条件,可以散心,但也要一心净念相续。

⒊《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对净土宗影响巨大。此经开宗明义说,往生净土必须有三种净业福德的积累: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经在禅观上提出十六个观想次第,观阿弥陀佛及净土的种种庄严。首先是落日观,再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是从观色身相好到观功德法身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此经也说明了“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

⒋《普贤行愿品》也说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并没有提到念佛,而是在品末说,如果以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来修行并回向功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便是"导归极乐"的思想体现,在大乘佛教“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别中,属于“易行道”。

⒌《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中往生净土的法门还有持咒,和密宗比较接近。经中说除了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门外,又加以十日十夜持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一般还有在念佛后加念往生咒的,西藏喇嘛教还有弥陀与“长寿法”合修。

【祖师提倡的念佛方法】

⒈十念法:唐善导大师说十念法是念够十句的佛号。北魏昙鸾大师强调了心无杂念,认为十念是没有杂念的忆念佛号并缘佛相好。唐道绰大师和新罗元晓大师的说法也大致和昙鸾相同。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梵文“念佛”的“念”字,应是“心念”之意;而《无量寿经》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应是“随念”之意,或有“思惟”之意。

⒉五念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五念门:①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②赞叹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弥陀异名)名号;③作愿门:如实修奢摩他(止);④观察门:如实修毗婆舍那(观);⑤回向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国土。五念门方法其实是:礼拜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⒊五方便念佛门:智顗五方便念佛门: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五种念佛由浅入深。第一称名念佛,第二观相念佛,第三第四实相念佛,第五发菩提心。智顗认为,深层次念佛可通达一切法门。

⒋高声念佛:唐飞锡法师提倡高声念佛。飞锡认为,高声念佛能定心消祸,甚至能够达到心佛两忘的实相境界。

⒌五会念佛:唐法照大师提倡五会念佛。依据是《无量寿经》中五会音声的描写和《阿弥陀经》中微妙音声的描写。但经中的五音声指古乐谱曲用的宫商角徵羽,而法照的五会指五个阶段的音声汇集。以五音谱曲,抑扬顿挫缓急有致,使念佛人不昏沈散乱,通过专精持续念佛,达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⒍十念记数法:印光法师反对念佛用念珠记数,并提出十念记数法。从称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第十句,每一句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第十句称念完,再从第一句称念数至第十,周而复始。印光法师认为,十念记数法可以全心投入佛号,而且非常适合钝根之人修持。

⒎佛七:又叫结七念佛。七在印度有7天的“小七”和49天的“大七”两种,结七指在一定时限中专心修持。佛七即是在七天中专心念佛,另外禅宗有参禅禅七。因为平时念佛是散心的念佛,不容易专精达到“一心不乱”,所以净土宗有结七念佛的加行法。

(另)三时系念:《三时系念》传为中峰明本禅师所制。有《三时系念佛事》和《三时系念仪范》两个版本,两者主要内容一样,仅有细节差异。元代始便作为念佛仪轨流传至今,目前此仪轨的举行也十分普遍。三时系念虽重要普及,却不见于藏经和其他净土文类。如清彭际清在《净土圣贤录》记载明本的多种成就及影响,并无提及三时系念。甚至中峰所制的《幻住清规》也没提到三时系念。另中峰禅师门徒所编撰、朝廷应允编入藏经的《中峰和尚广录》,以及目前收入续藏的《明本禅师杂》,全无载录三时系念。印光法师认为,三时系念是后人伪造而非中峰禅师所制,并且反对用三时系念来助念

【念佛三昧的理论和方法】

有关念佛三昧的经论很多,如《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下、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摄大乘论》卷下、智顗《五方便念佛门》、圭峰宗密大师《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安乐集》卷下、《释净土群疑论》卷七。

修念佛三昧应具备:①有定处和定期;②信愿往生;③至诚心念佛不断。

念佛三昧的方法次第为:①称名念佛:舍诸乱意,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②观像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众中说法。③观想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想,佛国净土,依正庄严,佛菩萨众,悲智解脱,功德法身。④实相念佛:舍诸乱意,不取于相,念念相续观想体验,心佛众生,一切诸法,实相无相,真心无心,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万法平等。初修一般从称名起修,若身心安稳则深层进修,至实相念佛则相当于禅宗的明心见性。

智顗和蕅益大师都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首。蕅益大师认为,卢山派念佛是念他佛,达摩所传禅宗是念自佛,永明延寿派是理事双修禅净兼顾的念自他佛。蕅益大师并没条理出念佛三昧的实践方法,而是综合禅宗和净土宗做整合融会。

莲池大师将念佛三昧视为净土宗的圣教根本,他将持名念佛分作出声念的明持,无声的默持和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金刚持)。莲池大师又主张《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并将执持分为“忆念无间”的事持和“体究无间”的理持两种。莲池大师认为,执持至极可以达到和本心相契的“一心”境界。蕅益大师也将“执持名号”分为事持和理持两种层次,他认为:事持并没有达到《观无量寿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弥陀佛即心本具为心所造,并且以心所具的名号来作为系心之境,暂不忘舍。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认为体究参究念佛只是摄禅归净的方便。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专业术语 大乘经 众生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 西方极乐世界 大乘佛教 汉传佛教 净土宗 西方净土 法门 梵文 梵语 施护 仙丹 佛法 无量寿 大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