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简书简论

简 书 简 论 

                                                作者:  胡瑞中

                                   一

简书是什么? 它是怎么产生的? 它有哪些特征? 它独立成书的规则是什么?应当怎样掌握和运用简书? 这些问题是本文将阐释和回答的中心问题。

简单地说,简书即简写,是现行汉字(指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的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规范汉字)以简捷写法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转型手写书体。因为它简捷、便认、规范、实用,倍受大众喜爱。比较地说,简书因为通俗流行与常见的行书、草书同属俗体,又因为其字形的变异与风格的创新,笔画往往失真,所以与规整而凝重的楷书相对应。其实,简书的出现却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在古今汉字形体演变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简书经历过漫长而艰难的衍化。从宏观上看,古今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篆变(从大篆变为小篆)、隶变(从小篆变为隶书)、楷变(从隶书变为楷书),都对简书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大变革大动荡的隶变阶段,字体的讹变直接推动了简变(由汉字规范字体简省并转型变化为简书),即由汉字的规范字形——正体简变为俗体简书,孕育着简书基因,初步引起了简书胚胎的发生发育,并逐步诱发了简书雏儿的形成。从简书产生的原因来看,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变异过程,即既经过了由俗化到简化再到草化然后到简变的积变过程,同时也经过了由俗体字到简体字再到草体字然后到简书字的积聚过程。就是说,它的形成主要有三个不可或缺的相互关联的因素:俗化、简化和草化,以及由此“化”而相应产生的俗体字、简体字和草体字。

第一、俗化是简书简变的生命力,而俗体字最初为简书提供了孕育的母体,培育了第一个简书基因——新俗体字(手体字)。

俗化是指汉字字体简俗(不正规)的变化。俗化是引起汉字形体讹变的一条奇异的规律。由俗化形成的俗体字则是流行于民间下里巴人约定俗成的浅显而不规范(不合“六书”标准)的一种手写汉字

俗体字具有相对的时代意义。首先,俗体是一个变动的概念,它在各个时代和各种字体中都存在,随时代的变化而更迭。在一定阶段,俗体是自己本身,当发展成熟后,被官方认定和社会公认,变成了庄严郑重的正体。俗体这种变动性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在历史上没有停止过。其次,俗体与正体相辅相成。在一定文字系统中,正体是骨干,占据主导地位,俗体则是正体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但是,正体不管有无新书体出现和流行,处于陈旧保守状态。相反,俗体虽然处于次要地位,却带着新颖开拓的性质,不断酝酿发展新的书体。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实质就是旧文字与新文字的关系。再其次,在俗正变迁中,俗体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任何新书体的出现,其发生期、形成期、成熟期都要在俗体中完成。就是说,俗体不但影响了正体的演变,促进了正体的成熟与确立,而且它又不受正体发展的影响。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俗体所创造的部分新书体常常是对旧书体的简化,比旧书体更简俗易写。从古文字到今文字(即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这些新文字总就是旧文字的简率俗体字

俗化引起的简俗变化在隶变中尤为明显。一方面,俗化促进了隶变。作为当时的新俗体(隶书)以简易急就的特性,对旧正体(篆文)作了重大改造,促使汉字意外地产生了形体变易,字形失掉了原有的(圆转笔画)特征而出现了新的(方折笔画)特征,从而汉字由繁变简,书写方便了。另一方面,隶变激发了俗化。隶变破坏了部分汉字(小篆)的结构,也导致了俗体字(异体字)的增加。在增加的这些俗体字中,除一定数量的繁杂俗字外,其余的都是既通俗易懂又简便快捷的新的简率俗体字

正是因为这种字体简单,构形简明,易学易记的新的简率俗体字受到大众青睐,所以大量流行于社会,民间的帐单、契约、案卷、药方和瓦当、碑刻以及俗文学作品的写本、刻本就是它的载体。大体上说,自文字产生以来,俗化没有停止过,简变也没有停止过,简变在俗化中发生着;新的简率俗体字的产生也没有停止过。

由此而来,俗化的这种生命力的勃发催发了鲜活的简率俗体字的出现。其结果,势必引起新的书体的生成。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俗化形成的不同的手写简率俗体字,自然而然地适应了当时社会和民间俗文化发展的需要,充当了孕育新书体的母体。就是这样,在不断演变的简率俗体字中,一种具有简捷、通俗、实用等特性的新俗体字(手体字)——第一个简书基因形成了。

第二、简化是简书简变的原动力,而简体字起始为简书提供了原创的胚胎,生成了第二个简书基因——新简体字(简俗字)。

这里有汉字简化与简书简变两个不同的概念。汉字简化是指汉字构造方法与汉字字体的演变,由繁杂到简单的变化。而简书简变则是在汉字简化的基础上,通过转型(转变其字体的结构、构造、形状、观念等)并进行连动简写而形成简书。这里的“简变”是个双重的概念,即不但有汉字构造方法与字体演变的简化,而且还有汉字的转型简写(用笔)。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这简变的心理体验。应该说,简化是汉字本身构造方法演变的客观规律,也是汉字简书字体演变与历史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规律。

简化所形成于各个时代、各种书体中的简体字与简化字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流行于大众中未经整理和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不具法定性,其写法可以有多种,这就是简体字,我们叫它历代简体字。后者则是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专家整理和改进,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简体字,其写法只有一种,这就是简化字。它是汉字中替代繁体笔画相对较少的通用字。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56)、《简化字总表》(1964)和《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中的简化字,我们叫它现行简化字。

简化所形成的简体字,同俗化所形成的俗体字一样,在无序的环境中经过许多变异,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古已有之。

简化引起的字形变异在隶变中也很突出。一方面,简化推进了隶变。人们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不断破坏和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简率俗体字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隶变使这种字形的变异表现更强烈。在字体上破坏了汉字的象形特征,解散了篆体,改曲为直,改线条为笔画。在字形上通过合并、省略、减拼等方式,简缩了结构,减省了笔画。变异的结果涌现出大量的简体字,本质地讲这种简体字就是俗体字,它们是并行不悖和同生共荣的。

在隶变中,简化从源头给简变注入巨大的动力,新的字体在酝酿,简化趋势尤为明显。不管是隶书简为草、楷,楷书简为行书,或参取行草,变成简体,也不管是楷书等书体中不断出现大众创造的形体简便、笔画较少的俗体,它们共同遵循一条“常用趋简”的规律,并显现出通俗实用和简省快捷的共通性。由于它们几乎同时出现,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所以被称为当时的简体字与俗体字的结合体。趁此机会,简书顺应着演变的规律,以简化为原动力,借助这个简体字与俗体字的结合体,逐步孕育了自己的新胚胎——第二个简书基因——新简体字(简俗字)。

第三、草化是简书简变的驱动力,而草体字抢先为简书提供了新生的雏形,产生了第三个简书基因——新草体字(草化简俗字)。

草化是指字形由规整到简率的变化。草化是引起汉字形体动态变化的一条特殊的规律。草体字(草书)是由草化形成的一种笔画相连、书写快速而独立的手写书体。草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的古草体,它生成于下层徒属的笔端,这些人不通字学,又迫于急就简率,手头出现的显然就是些不规范的(俗体)草体字。

其实,草书与隶变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一方面隶变促进了草书的演变。草体字本属于俗体,俗体的俗化无所顾忌地对篆文进行大胆改革,不仅产生了隶楷,也产生了草书。草化本质上说是字形的讹化,由急就简率开始,在流变中产生变异,变异再积累,积累再产生突变。就这样草书在隶变中与讹变字共同兴起,并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草化从本质上促进了隶变。草化直接冲击着古文字,改变其笔画形态,以求字形简捷;改变篆文中相对混乱的笔顺,以求书写迅疾;分化偏旁的写法,以求结构稳定。由此草化促使了“隶定”和“楷化”。草化所引起的字形讹变明显地促进了新字体的产生和发展。

草化具有简省、连动和开拓性。在俗体内部,草体字扮演了关键的革命性角色。它大胆地实施草化,简省笔画、结构,实施动态变化,进行连笔书写,极大地推进简变。草化引起的字形动态变化是由俗化、简化积蓄而来的一种硕大的根本性的变异。异变的发生与特征,主要是动态的生成,它的作用就是要让早已在新俗体字、新简体字的结合中形成的第一个简书基因“新俗体字”、第二个简书基因“新简体字”融入到草体字中来。于是,草化终于通过这种传承融化,催生了第三个简书基因——新草体字(草化简俗字),即一个崭新的书体雏儿——简书。

                                   二

简书雏儿的诞生,几乎是悄然而至。它虽然承袭了简俗体的优点,吸收了草书的草法成分,但是在二者之间似乎没有表现出十分突出的优势,长期寄住在简率草体字中,不易被关注,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境遇之中,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一个什么名称。

然而,近百年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兴起与深入,从本质上改变了已往时代无序状态下的俗化、简化、草化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汉字简化工作,成绩卓著。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先后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使汉字简化步入了科学、稳定的发展轨道。这些以改造吸收俗体字为主,并参取行草笔法而形成的现行简化字,就成了广泛意义上的规范化的现行汉字,正式取得正体字的正统地位。这时的现行简化字也就为简书的成熟、定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基地与空间,迎来了简书发展的大好时机。

在社会的实用过程中,由于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和行、草等俗体的动态意识的强化,简书的简写就得以现行简化字作基础,吸取它书所长,实现形体简变,形成规范简法,使自己演变发展得愈来愈完备,逐渐显露出了它与现行汉字(正体)相区别的简省流动,书写快捷,通俗实用等显著优点。简书字的每一笔停留的时间十分局促,急急匆匆;点画顺连反纽,彼此呼应;笔画之间连绵相续,一笔成字。在楷书中原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各个独立笔画,变成为相因相依的流动笔画,字体呈现出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形态的崭新态势。这样一来,简书中不仅可以找到被后世奉行为楷书基本笔画类型的“永字八法”,也融和了行、草、隶、篆等字体的笔意,而且字体还具备了与不同线条、数码、字母、不同设计元素相融相合的特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简书的简省、连写优于行书,准确度、识别度高于草书。简书竟然这样不卑不亢地简变简写着汉字,形成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由此而来,简书就凭借这种品质,使自己鲜活的形体出现在人民大众的手头。

事实上,简书在自身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一套简写方法,实现了对形体构件的简省约化和简捷连写,而且通过“形而下”(有形有体)的简省变化,“形而中”的运笔律动和“形而上”(无形无体)的字性(字所表达的属性、理念、感情、心理等)育化(培育开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简省快捷,状形不混;融体多元,兼笔势圆;运笔体感,立象尽意;仿人象征,性灵活泼;准确易认,美观实用。

其一,简省而快捷。简书以构件简省、结构简练、字体简括、书写简捷为主要特征,既显露了它简而美的外在表征,也表现了它迅速敏锐的书写效应。在简化的问题上,草书不仅使字形过于简单化,减弱了文字的识别特征,而且既放弃了历代简体字尤其是现行简化字,又对笔画繁难的汉字也不作简化和草化,严重影响了简化字在手写书体中的推广应用。与之相反,简书严格遵守简化的原则,按简化、类化、替代、状形等规范性的要求,以现行简化字为基础,全面地对现行常用的汉字进行简变简化和简捷连写,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其二,状形而不混。简书以现行汉字(指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的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规范汉字)为依据,通过描摹外形、勾画轮廓,以少而精的笔画体现出全字的神态。状形的特质:把握特征,字形隐含不失;巧妙连接,点画包含其中;运笔折转,向度灵活改变。同时,为避免书写之大忌,状形必须杜绝字混。简书十分注意此二者的结合,自始至终将“状形不混”当作简书简法变而不变的灵魂。为此,简书不但免除了草书或失之繁杂或简而不当的毛病,而且还可以严戒轻率、狂怪书写所带来的谬误。此种特性是其它任何一种汉字人工书写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其三,融体而多元。简书在漫长的简变过程中,吸取众书的营养,融和了不同字体风格:既有行书的流动奔放和草书的简捷相连,也蕴含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和篆书的体正圆劲等等,众书的笔意均不动声色地被融化在简书的字体之中,传承着汉字方块形体的基本特征和书写的特有气韵。同时,由于当今时代的变化愈来愈大和外来文化的碰撞愈来愈强,简书在新的层面上吸取了数码、字母和多种设计元素的特质,使笔画(线条、块面)更趋连贯、流畅、动感,使笔画元素、字形更趋直观、缩略、状形。不言而喻,这种融体而多元的特征让简书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体现了现代生活与汉字简写的交融。

其四,兼笔而势圆。简书的用笔宜“软硬兼施”,“粗细兼容”。这是说执笔在提按(垂直方向的运笔)使转(转折呼应——平面的运笔)之间,笔画有粗细(块面与线条)的区别。写点画时用按笔重而刚,写勾连时用提笔轻而柔。简书的笔势宜圆顺有劲,转笔姿态灵活而轻盈,折笔趋向勾环而盘旋,转折绞逆(用笔)势圆而精神。笔锋在操运中变化多端:中锋侧锋,刚柔相济;顺锋逆锋,错落有致;藏锋露锋,神气齐备;圆笔方笔,尽显神通。此外,简书笔法注重律动体感,“折转(折锋、转笔)自如”;笔势讲究藏匿铺毫,“裹逆(裹锋、逆锋)制胜”;行笔重视“内擫(笔意收敛)外拓(笔意纵放)”,骨筋相和。等等。

其五,运笔而体感。简书在运笔(笔画运动)律动(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中产生体感(感知长宽厚三度形状,凹凸感)。我们知晓,时间与空间是世界一切事物(自然界的,精神界的)存在的方式。简书有着独特的时空特征。运笔律动实际上是一种三维时空的复杂运动。它反映在笔画边沿轮廓和结构层面的变化中,运笔律动在三维时空中展开,一些不同的点、线、面以各自的方式结合起来了,它们有很强的体感:象饱满的雕塑,象流泻的飞瀑,象飘荡的云彩。你可仔细体味,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整字,它们都在流动中暗示自己的运动与存活。诚然,运笔为笔画带出了三维时空,表现出三维物象(幻影)。这是从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中得来的映象。其实,简书的运笔和产生笔画、结构、整字,像绘画线条生成的四肢、躯干、人体一样,是一种体线透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之外的专属简书的笔画透视)。这里全依赖于对运笔和心理时空的感知,因而带有浓郁的情感与心理色彩。

其六,立象而尽意。简书的书写创立象征性笔画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即为“立象尽意”。《周易》最早把八卦图像当作表意形象,它有着事物内在规律的意义。简书的笔画形象所表达是一种深邃隽永、飘忽若神的人文情怀。显然,“象”是五官的感觉,客观的、物质的、具体的物之象。“意”是人的意念、情感、意志等,主观的、精神的、抽象的思之意。美学称“意象”是美之本,是艺术之本。当然也是简书之本。从审美意象角度思考,简书的意象是一个完满的、精神的、心理的并且充满意蕴与情趣的感性世界。所以说,书写运动就是审美运动,简书意象从中生成,并让人产生无限的审美愉悦!

其七,仿人而象征。仿人,即以简书字体摩仿人体,使简书得到具体直观表现。象征,即利用人体与被象征的汉字在简书特定条件下相互关联,使简书得到人体的态势与情性的表达。简书是以人体构造作为摩仿的,其构件构型、结构形态等无一例外。先从简书的形体结构样式可以看出,其不同的笔画、部件和变式对应于人体不同的肢体、姿态和组合。比如宋体、楷书的笔画很清晰,可是,通过转型简写后更显得神态毕肖。再从它的形体结构类型可以对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可分5大类13种(见商务印书馆《新华写字字典》第二版),转型后的简书均可找到不同人数不同姿态与之对应(譬如有笔画、部件少的字,间架结构只取一个人的姿态,另有笔画、部件多的字,间架结构就需取多个人的姿态)。这样就是字字仿人,字中有形。简书又是以人体意念含义为象征的,着眼于情感与心灵体验,字体与内心世界相互感应而契合。因而获得潜在的暗示和审美意义。这就是字字象征,字中有神。

其八,性灵而活泼。简书性灵(泛说性情、情感、精神等内心世界)即自我——人的理性和绝对独立的精神能力的体现者。字者(即字体)是有感之书迹,书者(即书写者)是无形之气息。我中有书,书中有我,字者书者处于圣灵之境。简书既尚雅去粗,又兼收并蓄,笔墨的功力与深蕴的内涵,本乎性情,发自灵府。原本是胚胎于传统的新生命,在时代磨练中发掘创新,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字之形,书之魂,在简书的构形与字体中意相活泼,真率自然。字者的生命情态浸透纸背,书者的生活感受随机阐发。“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清·刘熙载);性灵意象,均以书之形质为体。笔之!墨之!性情驱动,意兴灌注!        

其九,准确而易认。简书以准确度、识别度高为重要特征而长于其它手写书体。它明显地避免了草书结体的杂乱现象,严格坚持准确性法则。它反对相同偏旁有多种草法,确立同部首(或同偏旁)同部位不得异式的法则;它反对不同偏旁有相同草法,确立不同部首(或不同偏旁)不得同式的法则;它反对不同汉字草法相同,确立不同汉字简法各异的法则;它反对代表符号在非一类字中通用,确立代表符号的使用严格专一的法则,等等。这样,简书就成为了一种准确易识,而且面目清新的手写书体。

其十,美观而实用。简书从社会公用性的目的出发,坚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在草书实现了自身从“物象”到“物理”的转化并表现为逐步脱离实用性原则而升华为纯艺术后,简书则反其道而行之,视实用性宗旨为生命。注重字形简约而准确,书写方便而快捷,极力满足大众的需求。与此同时,简书让艺术为我所用,既重视书写的结体美和书法的情感美,又讲求飞转灵动的线条和荡气回肠的气韵,因而简书不仅笔画表现形象符号化,使字体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字体形态仿人意象美,其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强化。事实早已证明,简书灵光炫目,让人眼见心动。

很显然,简书之成为简书,就是遵从文字演变的历史规律,走了一条俗化——简化——草化——简变和俗体字——简体字——草体字(草化简俗字)——简书的漫长道路。在今天,它不仅要接受民族文化新精神的砥砺,而且还要受到外来文化新元素的磨擦,其历史的重量和时代的内涵不言而喻。简书既是已往时代汉字形体演变的积淀与传承,也是当今时代汉字形体演变的创新与发展,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模糊了时代的界线,形成了崭新而独特的简书形态学。诚然,简书的这些特性不但显示出了简书形态学的时代气息,而且依然饱含着汉字的传承性、本身“熵”的系统性、自我的调整性和形体的文化科技信息。

在文化交际过程中,简书逐步成为人们易记、便认、好写、乐于接受的实用性书体。现在,我们有幸为它立言称说,十分欣悦!

                                     三

从简书的产生和它的结体构字的特征来看,要熟悉并运用它,其途径是建立一个以拆分与组配形体构件为中心的识读与书写的应用体系。这个体系就是《简书一笔字写法》所编排的,对构字部件(包括部首和偏旁)的辨认和书写。同时强调分析具体的笔画、部件(包括部首与偏旁)和整字的简法。无论部首或偏旁,本书均将分析到基础部件这个最小的构形单位。这种分析能规范字体,促使总体构形系统趋向稳定与完善。

简书部首是简书的纲与领。部首是成批构字的部件,它含有某一部件构成的字,在字集中均排列在一起,这部件就成了领头单位排在开头的部首,也用作查字的依据。《简书部首》中收部首250个(包含202个为基础部件和63个为合成部件,其中有的部首含多个基础部件),编为250部。既按照形似关系分为主形部首(200部)和附形部首(50部)两类,又按照使用关系将部首(包括主部首、附形部首)分为正副两种书写形式。一般说,正式部首(250式)作单用或常用,副式部首(181式)作合用,但少数例外。这些部首依照归类的原则,在每一部首下集合了一群单字。这样既利于较快熟悉和掌握简书单字,又便于检索。

简书偏旁是简书部首的辅助部分,《简书偏旁》中的这些偏旁配合部首组合简书单字。然而它是合体字的重要构字部件,掌握它是提高识读与书写能力的保证。偏旁表中收偏旁249个(全为基础部件),编为249旁。其中大部分偏旁也均有正副两种书写形式。一般说,正式偏旁(249式)作单用或常用,副式偏旁(106式)作合用,但少数例外。以上两表所列的部首和偏旁共有499个,正副书写形式786种。它们均为简书构形的基础单位,称为常式,均具有代表性、规范性和专一性。然而,部首与偏旁组合单字(形联)时,以上的常式会进行再度简变,形成不同变式,在单字书写中它们表现十分活跃。

本书实施部首与偏旁双立的政策,完全利于对简书体系的确认。部首与偏旁两不同,但是却有一定关系。部首也是偏旁,但是偏旁却不是部首,而且偏旁的数量比部首多。在简书中部首是主导,偏旁是辅助,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简书字表》在本书中篇幅很大,收编单字量,为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06-05)全部所含的8105个规范字,编排采用《通用规范汉字字典》部首检字方式。为方便读者,并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所体现的简化字与繁体字、正字与异体字的对应关系,在简书释文中括标相应的繁体字——加圆括号“( )”或异体字——加方括号“[  ]”。《简书字表》涵盖了常用的现行汉字,它是简书自成一体的基础与支柱。

《简法释例》是对简书形态(形状神态)构成即简写方法的诠释。简法亦即简变之法,它不仅包括形体结构之法(字体演变由繁复到简易的变化和转型简写),也包括情状神态之法(仿人象征,用以达心)。简书简法不是死板的程式,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一个字可以体现简法的整体观念,有时一个字透过一种为主的简法的作用,又包含另外几种简法的综合运用,所以绝不能用简法去生搬硬套。为了全面探究简书的形态(形状神态)构成,《简法释例》从时空哲学角度确立了简书审美之三境界:字形简变之境(外时空外化之形而下)、运笔律动之境(神——思维与时空中和之形而中)与字性育化之境(内时空内化之形而上)。这是原则更是简书之内核。简法的精要之处是字性育化,摹拟仿人的态势与情性,用以表达简书的自在意象与精神。它的关键之点是从常式中取得变式连写。就是说,《简书部首》、《简书偏旁》中所列均为常式,形联(合体字的组配构形)时,需要对组配部件进行再度简省,使常规形式发生变化,以适应整字构形的需要。总之,简法所要做的是从多变中把握不变,在形联中获取意象。不管过程如何,均能反映简书的灵性和书写者的风格。简法法则繁多,《简法释例》主要归纳了72法,有一定规律,可作识读、书写参考。附件《简书千字文》意在提供成文简写的范例。

      总而言之,本书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来阐释简书的。本书内容全是关于一个一个简书单字的结体简写。所以主要采用内视角的方式,将意念集中于字内,把握这个单字结体内核中暗含着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仔仔细细体味它们或互相对立、或相互依存、或互为因果,共同繁殖着简书的审美意象,表达着简书的人文情怀。而且,进一步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字可以见简书(个别反映一般),即简书的形态构成全部内涵均能从一个字反映出来。所以说,简书是艺术,却不是一般意义上关于汉字的艺术,而是关于汉语言发展中共生的艺术,是关于人文情怀的艺术。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调节生活,引导审美,培育心灵上,对人们产生了积极影响。 诚然,我们相信,简书秉承国家语言文字法的大旨,竭力为提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为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通用规范汉字进行转型简写已成为大众共识。我们深信不疑,在时代车轮的推动下,随着汉字的向前发展,简书一定会成为一门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雅俗共赏的艺术!

(《简书·导论》选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简书简论  书简  书简词条  简书简论词条  
风俗

 闲来无事,元宵节一起猜灯谜吧

灯谜又称文虎,但人们将灯谜挂在彩灯上,所以我们习惯称之为“灯谜”。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