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1999-6T《普陀秀色》特种邮票首日封

全套枚数2枚 发行日期  1999年6月3日

邮票面值                   5.90元

小型(全)张面值

票封售价7.10元张封售价

贴票内容 贴1999-6全套6枚邮票   发行机构       中国集邮总公司

票封规格       208×110mm   张封规格

票封设计者             田占螯  张封设计者

票封发行量

327800套张封发行量

普陀山,中国著名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浙江舟山群岛中一菱形小岛,位于群岛东南端莲花洋中。岛南北纵约8.6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与岛东南珞迦山合称普陀洛迦山,其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岛上峰峦郁翠,灵洞危崖,奇石林立,潮音激荡,金沙绵亘,岛水相映,古庵名刹,随处可见,计有26山、18峰、15岩、13洞、8泉、6涧、10多个沙地海滩,还有千步沙、百步沙、金沙、潮音洞、梵音洞、南天门、西天门、紫竹林、普济寺、朝阳洞、法雨寺、多宝塔、慧济寺、珞迦山等20多个风景点。人称:以山兼湖之胜则推西湖,而以山兼海之胜则推普陀。此山久有“海山第一”的美誉,历代赞之为“海天佛园”或“南海胜境”,普陀山,相传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唐宋以来,佛事日渐兴盛,佛众云集,经历朝相继兴建,寺院精舍金碧辉煌,文物古迹遍及全岛,以“海天佛国”的称誉而闻名于世。

普陀山历史悠久,据考证,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与周围诸岛合称“甬东”。秦朝安期生、汉朝梅福、晋朝葛洪等方士都曾在此采药、练丹、修练。唐代佛教盛行,公元9世纪中叶天竺僧人曾来此山,以梵语名此山为“补陀珞迦”。据《普陀山志》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得紫檀木观音像归国,到普陀莲花详新罗礁附过,突迂大风受阻,一连三日仍不得进。慧锷领悟,乃观音不肯离开故土东渡,遂舍舟登岸,鱼民张氏目睹此事,舍宅为院于双峰山下,供奉观音,名为“不肯去观音院。”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建寺,宋高宗绍兴元年(1311年)把岛上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将佛教各派统一归于襌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又规定此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皆塑观音像,以后历朝各代相继兴建寺院,正是“山当曲处皆隐寺”,至解放前一度有寺院、庵堂和茅蓬228个,僧尼4100多人。其中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是我国清代建筑群的又一杰作。普陀山的许多自然、人文景观都与观音菩萨相联,与许多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相融。这里气候冬暖夏凉,植物繁茂,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1999年6月3日,为了展现中华山川的壮美风采,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普陀秀色》特种邮票,全套6枚。

(6-1)为“普济寺”。又名前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梅岑山东,灵鹫峰下,是普陀三大寺之一。该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称宝陀观音寺,后几经兴度。圆通宝殿是全寺之主殿,初建于宋嘉定七年(1214年),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重建,并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普济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年)奉敕重建,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正殿中毗卢菩萨高8.8米,周围端坐一尊尊观音化身,集33身观音于一堂。后壁有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海岛群塑像,表现“善财童子53参”的佛经故事。全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占地面积达15288.82平方米。寺内中轴线上除圆通宝殿外,还有天王殿、藏经楼、方丈殿等,两侧有伽蓝殿、罗汉殿、禅堂、承德堂、梅曙堂等。寺前有钟鼓楼、海印池。海印并称莲花池,池中正对山门有八角亭、御碑亭,亭中御碑为清雍正年间立。寺东南有多宝塔,西南有石牌坊。邮票画面上莲池中卧桥橫波,倒影如画,远景即是建于元代的多宝塔。

(6-2)为“南天门”。位于普陀山南山上,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3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鼓石,阙左上方有狮子石。这里多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海山大观”4字,苍劲挺拔,引人注目。南天门孤悬入海,潮落始通,俗称“杨梅跳”。后建环龙桥,将其与岛连接起来。邮票画面重点描绘了环龙桥,过桥顺路,曲折蜿蜒,抵达南天门。

(6-3)为“百步沙”又称塔前沙,位于普济寺以东,正对东海,长约1公里,是与千步沙、金沙同为普陀山理想的海滨浴场。百步沙宽阔平坦,沙泽如金,质地细软,明代屠龙有诗曰“黄如金屑软如苔”。在沙滩中间有一大片礁石伸向海中,形成岬角。登朝阳阁观之,滚滚白浪漫上金色沙岸,镶成一条蜿蜒的银白色花边,犹如一幅美妙的图画。在此滩岸驻足,清晨可观赏日出,日落之后,又可领略海上夜景。百步沙确为一海水浴、日光浴的绝佳去处。

(6-4)为“磐陀石”。位于西天门外,由两巨石相垒而成。上石高2.7米,体积约40立方米,上面平展宽阔,攀梯可上,可站立30多人。底部却只有3个很小的支撑点,立于下面更大的一块巨石之上,正是“上承一石状如菱,底平一线曾不连。”宛若累卵,有推之欲动、撼之欲坠之感,但却任凭狂风骤雨,巍然屹立,人称此石为“天下第一石”。石上“磐陀石”3字系明代抗倭名将候继高所题。相传观音菩萨曾坐石上讲经说法,石下听众人山人海,有“大士说法处”题刻。每当红日西沉,可见石上犹带夕阳红,故称“磐陀夕照”,为普陀佳景。

(6-5)为“梵音洞”。位于普陀山最东端的青鼓垒下,洞两侧峭壁相合如门,高70米,险陡如削。峡下有洞,深约百米,屈曲通海,海潮冲入,如虎啸龙吟。清代诗人孙谓道:“水石持击无昼夜,不断轰雷成古今;何年斧劈两壁分,日暮风雨蛟龙吟。”洞内在阳光和波浪的作用下,倏怱变幻,时显奇形,佛教徒视为观音现身,顶礼膜拜。洞腰间架有石甃台,可从山顶沿石阶下行至台上观赏海景。洞顶原梵音庵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镇海寺住持僧寂住所建。清康熙三十八年南巡杭州时闻此“灵迹”,书“梵音洞”额赐掛。康熙五十五年,云南巡抚甘国壁派人携金在石台上筑两层楼阁,与洞口正面相对,供游人瞻仰圣迹,后塌毁。1979年后,海内外佛教徒捐款重修梵音庵和楼阁,使之面貌一新。邮票画面以竖式构图,观海潮入洞,听洪波雷音,蔚为壮观。

(6-6)为“法雨寺”。又名后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初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为海潮寺,三十四年又改名为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火。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并赐“天花法雨”匾额,故改名为“法雨寺”。同治、光绪年间,又历经扩建、修葺,遂成现在规模,计有殿宇294间,建筑面积13845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叠起7层台基,殿宇逐级升高,结构庄严宏伟,庭院开濶,气势不凡。入山门后,在中轴线上,前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玉牌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其中观音殿又称九龙殿,是寺中主殿,原系明代金陵故殿,清康熙年间赐迁于此。殿顶九龙盘拱,巧夺天工,雕刻十分精细。殿内供奉毗卢观音像,后壁有大型海岛观音及善财53参群像。法雨寺前古木参天,宝炉萦烟;寺后山谷幽居,绿荫蔽日。入门见山,出门见海,“弥天施法雨,普润四方国土”,即是法雨寺之真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普陀  普陀词条  首日封  首日封词条  秀色  秀色词条  邮票  邮票词条  特种  特种词条  
收藏书画

 此时方能出帖?

时间并不是衡量学习书法脱帖的标准。衡量能否脱帖,准确的说,要以如下两点为大致的判断标准。一,基本掌握原帖的笔法,字法规律。学习行草书的话,还要基本掌握章法布局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