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揭秘唐朝藩镇局面出现的根源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朝时期的藩镇割据非常的感兴趣,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朝时期的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说说这个朝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1、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藩镇割据的问题要追根溯源,从它设立时说起,睿宗为了防御吐蕃,就在河西设立了第一个藩镇,后面玄宗时又陆续设立了十几个藩镇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这些藩镇都是老老实实的,因为中央有实力控制,但是玄宗沉迷于安乐乡后,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他的宰相李林甫与杨国忠都是祸国殃民的主,他们掌权以后,把朝政搅的是腐败不堪,这自然就放松了对藩镇的管制,藩镇们就有发展的空间,他们抓住机会大力扩兵,到了后面中央军的兵力远逊于地方的藩镇。而这也要提到兵制的变化,朝前期是推行府兵制,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可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再者府兵地位比较低,于是募兵制替代了府兵制,这样节度使就有条件招募士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直接造成藩镇割据局面的还是因为安史之乱,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因为无力彻底消灭叛军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内地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节度使的称号,这样就增设了大批节度使。在节度使中,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势力最强,史称“河朔三镇”。后面在山东、河南、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这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朝朝廷的腐化与堕落,要是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明,不重用少数民族的将领,可能朝也不会走向末路,不过历史没有假设。

2、藩镇割据特点是什么

割据的藩镇在本境内,召集党徒,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除文武官员,尽量保持独力的权力。“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其职位父子相袭,或为部下所袭。中央政府往往承认既成事实,不能稍作更改。藩镇“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他们拥兵自重,“自擅一藩,职贡不入,赏罚由己”,俨然成为一个个独力王国,不但不听命于朝廷,而且挟持朝廷为其所用,中央政府成各藩镇玩弄的工具。

在经济上,各藩镇成为地主利益的集中代表,他们“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多时献奉而已”,这直接危及中央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河朔节度使,“户版不藉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而朝廷又对此毫无办法,于是“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中央的各项支出只有靠这几个地方来维持了。

藩镇割据的后期,镇帅在全军中的地位日渐势微,部将反抗镇帅的事时有发生,镇帅由部众拥立屡见不鲜。因此镇帅不轻易相信部将,部将们对镇帅缺乏忠心。为收揽人心,镇帅们常把勇敢的部下收为养子,为其效力;或是放纵他们杀戮抢掠,这样,牙兵则“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视百姓稍不如意,则举族被诛”。

3、藩镇割据的影响是什么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7世纪)、回鹘(7世纪)、西夏(11世纪)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吐蕃甚至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对立冲突,使得陇西一带丧失大半。淮西久为吴元济所据,是以“蔡人有老死不闻天子恩宥者,故坚为贼用”。

宪宗初年宰相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中,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造成税户比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对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郑白渠在秦汉时共溉田45000顷,代宗大历年间仍可达6000余顷,然而到宋初仅灌2000顷。方回《瀛奎律髓》称:“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而藩镇之内,征兵重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自陕以西,民力伤残,人不聊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然而若细究,西夏(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以及越南(今越南北部,即前北越一带)的丁部领等人,其实都算是藩镇割据的遗留。西夏原本是在黄巢之乱中协助室的党项羌人,被室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因宋朝有并吞之意而独立建立西夏国。越南北部的地区则原是静海军节度使,后来渐渐独立建国,脱离中国自汉朝以来近千年的统治。而宋代时,丁部领夺得政权后,登极为大瞿越国皇帝,被宋册封为交趾郡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藩镇  藩镇词条  唐朝  唐朝词条  割据  割据词条  根源  根源词条  揭秘  揭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