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
哭嫁歌独特的演唱方法:
作为一种民间流传的礼俗歌,哭嫁歌的演唱是很有特色的。例如,土家姑娘哭嫁形式上以歌代哭,以哭伴歌,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用“哭”来倾诉离别之情,其演唱要根据一定的节奏,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哭唱方法。因此哭嫁歌的唱法既有个人发挥空间,又须延续传统,根据相对稳定的模式演绎哭嫁歌的唱法。 就总体而言,唱哭歌时,每句歌词的前中尾常常会加一些“衬字(词)”,被称为“歌头”、“歌间子”、“歌尾”。如下面这句歌:
(啊伊乃喔呼娘啦)尖尾剪刀(喔呼)银线(哦)缠(啦),(喔呼娘啦)
歌头 歌间子 歌尾
这种在歌词的前中后都加衬字的唱法,能使唱腔绵延,语调跌宕,思绪反复,情感饱满,显得很有生气。婚嫁中唱这种缠来绕去的哭别歌,最能体现嫁娘对故乡亲人的难舍难分和对少女时代的万般依恋。
歌头,指一段哭嫁歌的开腔。一般用“哎呀”、“啊伊乃”等引起。在唱歌头时,一般要求有开阔的唱腔,声调较高,表现为强音声调。尽管哭嫁是以悲哭为表现形式,但目的还是为了喜庆,只有将哭嫁歌开头唱得高亢嘹亮,才能吸引更多的亲邻好友前来捧场;也只有将开头的哭嫁对象唱得清楚明白,才能表达嫁娘对亲人朋友的爱戴崇敬和对待事物的庄重认真。当然,根据场面的不同转换,有时也可省略“歌头”。
歌间子,又称“歌衬子”,指在哭嫁歌中间为缓气以表达深情而出现的衬托字,一般是“哦”、“恩”、“蛮”、“啦”等多以方言平音唱出的语气词,其中“喔呼”最为常见。所以,在鄂西唱“歌衬子”又叫“打喔呼”。由于各地的方言有很大差异,所以“歌间子”的出现位置和唱腔也有很大不同。在土家族七言唱词中,出现在第四、五字之间和第六、七个字之间的“歌间子”,一般拖腔较短促,且唱为降调,显得平稳深沉。这种唱法,利于表达土家女哭嫁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利于表现土家族深厚的习俗文化底蕴。
歌尾,就是哭嫁歌唱法的收尾,以“啦”、“呀”和“喔呼灰”等词最为常见。在土家七言唱词中,一般歌尾有两个衬字(词),在尾词前后分别加一衬字,前者唱升调,音节较短,而后者唱降调,且有较长拖腔。当然,由于不同哭嫁对象在重要性上不同,有的歌尾则要将重要的哭嫁对象的名字或称呼,通过衬词再唱一遍。如:“哎呀我的爹/哎呀我的娘/画眉难舍翠竹山/鲤鱼难舍养鱼塘/金钩吞下肚/牵心又挂肠/我的爹呀~娘啊——。”。这里的“我的爹呀~娘啊——”,就是这类歌尾。
“哭嫁歌”的哭唱者一般都运用真嗓哭唱。哭嫁者在哭唱时,唱者以“哭”代“歌”,悲切的哭声始终贯穿在每句乐句中,多用较低沉的声调低声泣诉,声音柔和中带着张力,唱至激动处,吐字不清,浊音很多,当中加上抽咽及哭声的起伏,在唱哭叹句时,抖音特别多。在“哭嫁歌”中,必然出现哭腔,哭腔既指哭嫁整体的悲切哭泣风格,也包括在每句乐句中,结尾时必出现带哭声的哭叹衬句。在此句出现的特殊唱腔,也称“哭腔”。在唱“哭嫁歌”时,所有歌唱者必须掌握此种“哭腔”,唱时必须声泪俱下,以至“哭腔”成为“哭嫁歌”的典型音乐特征,“哭嫁歌”因而自成一声乐系统。
当然,哭嫁歌唱法忌讳生搬硬套,以上只是其传统唱法的主要模式,实际演唱中是很灵活的。
哭嫁歌的艺术特点:
哭嫁歌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内涵,其艺术成就也属上乘。在艺术上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注重塑造新的人格,具有质朴的审美价值。土家族哭嫁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出嫁姑娘的艺术形象。新嫁娘的“哭”,不是灰心丧气的软弱叹息,也不是绝望无力的痛苦哀鸣。而是爱与憎与怨与怒与悲与愤等多种感情的复杂交织。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即将出嫁的姑娘质朴的性格,时而痛苦沉思,时而愤怒斥责,时而委婉陈述,时而昂首呐喊;或淋漓痛诉,或凄苦吐情。新娘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旧时代土家劳动妇女的心路历程与哭嫁歌反封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充分体现,使听者必然要认真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一幕幕悲剧艺术效果极其强烈。
2、仪式严谨,结构完整,演唱灵活,格调清新,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具有礼仪的特点。哭嫁从程式上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有较为严谨的仪式,并且,哭嫁仪式与婚礼仪式一致,同步进行。一般来说,“哭开声”为序歌,提纲挈领,点明哭嫁主题,为整个哭嫁作开始的铺垫;第二步是“骂媒人”,似哭非哭,似骂非骂,极其诙谐有趣;第三步是“哭爹娘”、“哭哥嫂”、“哭亲友”等,在这些内容里包含有大量相互对歌的形式;第四步是“哭姊妹”等,又称“陪十姊妹”,十个姑娘相互对哭对歌,极其和谐和富有感染力;最后是“哭穿露水衣”、“哭撒筷子”、“哭上轿”等,一直到新娘出门,哭嫁即告结束。这种程式一般是严格按顺序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是婚礼的主要程式,哭嫁结束,婚礼也就结束了。从总体上看,哭嫁歌犹如一部大型的“套曲”,有序幕,有高潮,还有尾声,不但结构完整,而且演唱灵活,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
3、以哭伴歌,悲喜相交,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土家族的哭嫁,表面看来好像难以理解。结婚应该是人生首要的一大快事,男女双方都应该感到莫大的欣慰,但土家姑娘表现出来的却是哭嫁这一悲天悯人的特殊习俗。这种哭嫁决不是含蓄委婉敷衍塞责般的假哭,而是一种真实的悲戚之哭。原因何在呢?恐怕在于土家人已懂得了“福兮祸所伏”的朴素辩证法,这是事物发展的两重性,“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有喜就有忧,有忧也有喜,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哭嫁可以看出,土家姑娘既看到必须出嫁的现实,又看到出嫁后的现实,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相交。所以,哭嫁从内容上看都是现实主义的,具有现实美;而在形式上却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哭媒人”,实际上似哭非哭,似骂非骂,在委婉的数落中略带讥讽,但这种讥讽又很讲分寸,极富浪漫情调。
4、歌乐一体,旋律独特,具有民族的娱乐和音乐价值。土家姑娘的哭嫁既悲喜相交,又歌乐一体,哭中带乐。特别是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土家山寨,哭嫁不但是婚礼的一部分,而且往往还是别开生面的娱乐活动,未到出嫁时期的姑娘纷纷借此机会前来学习哭嫁艺术。从音乐的角度看,哭嫁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一种“吟咏”,因此,人们称之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的旋律多为下行进行,装饰音、下滑音很多,抒情性较强。新娘与其他亲友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一种二声部音乐。由于曲调低沉,加上哭时不断抽泣,因此十分悲戚,哀婉动人。
5、注重修辞,语言天然本色,口语入诗,具有民族文学的价值。从语言的角度看,哭嫁歌不是文人雅士的雕章琢句慢慢写出来的,而是普通的土家姑娘随意脱口哭唱出来的。因此语多重叠、调多反复、句式自由,长短不一,既押韵又不强求,既是自然流露又注重艺术效果。除强调感情的真实表达之外,还能巧妙运用联想、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其感染力。 在哭嫁歌中,赋的手法有铺张和白描两种。比即比喻,兴即兴起实物。比兴手法,在哭嫁歌中十分普遍。另外,还有叠唱或称反复,在哭嫁歌中也有很多运用,其前呼后应,一唱三叹,能将哭嫁歌演唱者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哭嫁歌中几乎所有修辞手法都有所运用。这也充分说明了哭嫁歌作为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
6、格调优美,形式多样。土家哭嫁歌传承古老的巴地民歌特色,多为七言四句,也有五言八句等体式。尽管其随意性很大,很难将某段歌词归入某一体式,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四句头、五句子、穿号子等调式的具体运用,有时还可以遇见格律严整、风格统一的花儿体等。但对哭嫁歌的研究来说,需要灵活分类和分析,因为它们往往是随机性综合利用这些民间歌谣的传统调式和格式。
哭嫁歌具体内容:
土家族哭嫁歌歌词短小精炼,内容充满生活气息,语意浅显易懂,每句歌词既有独立意义,又可连串一起,成为一首长歌。通常唱的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与亲人、父母分离的悲伤之情,是土家族妇女生活感受的现实反映。 哭嫁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的艺术,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即兴而唱,语意极具口语化,地方风味十足。但近代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多改用汉语演唱。歌词往往有固定的结构,每段歌词的首句必称呼对方,然后在引申句子的内容。歌词内容添加“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诉,哀惋动人,最后以感怀的语句结束。同时,哭嫁歌也常用固定的衬词,及谐音、夸张、比兴、双关、对偶等表现手法。它可分为四部分:
一是反对包办婚姻的怨愤
如:哭父母
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
织麻纺纱做不起,背柴挑水做不起 ,
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
做人媳妇活受罪,做不会也要做了。
我的肩膀压肿了 ,还满不了人家的意。
十八指头磨烂了,还顺不了人家的心。
这日子怎么过呀?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
为什么不把我往岩坝上丢了呢?
丢在泥潭里,还要起个水泡泡哩,
丢在岩坝下,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又如: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张,尽长牛毛毡。
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人言,而不考虑女儿的想法,自作主张将女儿嫁了。女儿在哭的过程中即对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唱出了无奈与绝望。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出嫁女子抱怨的对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
骂媒人:
韭菜开花一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
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
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
板栗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
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的猴子骗得走.
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羊.
二是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如:哭家人:
我的婶娘我的叔,往时兄妹情义深.
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
人家老少都敢骂,送给人家当贱人.
我今穿了露水衣,难舍歌妹离别情.
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
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
挨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
哥哥不再有负担,牵着手儿不觉得.
哭父母
在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
爹背晒成糊锅巴,我娘瘦得象个风筝架。
……。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
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又如哭爷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
衔泥何时得回头? ……
哭同伴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织麻同麻篮啊,磨坊同岩磨……
三是对未知生活的隐忧,惶惑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
如:开声哭父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到自己的父母住,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到别个的父母住,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
四是亲人用哭对新娘表示祝福和劝解
亲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用“哭”来表达出不舍之余时,还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他们美满幸福,同时也给他们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娘哭女:
我的女儿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墙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声讲,你的话却要轻声.
金盆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气娘知情.
铜盆打水黄又黄,你的脾气要改光.
亲生爹娘不要紧,公婆面前要小心.
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
牙齿咬得铁打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是男娘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