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足下”一词的来历

图片/网络 编辑/刘玉文

   “足下”,古代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据传说,“足下”一词与我国春秋时代晋文公与介子推的一段故事有关。

据晋人嵇含所编撰的《南方草木状》中引述了一条西汉幽默大师东方朔在《琐语》中的记事:“木履起于晋文公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履。每怀从亡之功,辄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亦自此始也。”

南朝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南朝梁文学家殷芸所著的《小说》一书中,也有一则写道:“介子推不出,晋文公焚林求之,终抱木而死。公抚木哀嗟,伐树制屐。每怀割股之恩,辄潸然流涕视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言,将起于此。”

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遭家难出奔,介子推等人随从流亡,历时十九年,饱受乱离之苦。有一次,重耳在卫绝粮,介子推“割股啖君”(割下大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汤),救了重耳之命。后来。重耳复国后,是为文公,要求曾随同流亡的臣子们,说说自己的功劳,再来论功行赏。多数人毫不谦虚、争相邀功,介之推非常厌恶,始至终坐在一边都不发一语。晋文公“贵人好忘事”一时也没想起介子推。结果弄了个“介子推不言功,禄亦不及介之推”,介子推失望之馀,带著母亲退隐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介山)。曾有人为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才“忽然”想起了介子推的恩惠,急忙派人寻访,但是介之推已看透世事炎凉、淡泊名利,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赏。有人向晋文公献策,放火烧山逼他下山,无奈,文公下令放火焚山,介子推不改初衷,扔守志不出,大火熄灭后,发现介子推母子相倚烧死在一株柳树下。文公拣起未烬余木,制成木屐,穿在足上,以志不忘故人。

      以此看来,“足下”一词,似乎与晋文公重耳“足下的木履”的有关。然“足下”一词,虽和“脚”有关系,但词意并不是将朋友踩在脚底下的贬义词,真实表达的意思是:您是尊贵的,我(说话人)不敢直视您,只能注视着您的脚下说话。

在古代,“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东汉蔡邕《独断》卷上云:“陛下者,陛阶也……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足下与阁下、殿下属于同类词,显然是敬辞。如唐韩愈《与孟东野书》云:“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古代有时,臣子称君主也使用“足下”一词,例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正如《称谓录》所云:“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

【后记】介子推的“割股之功”竟然演绎出“足下”一词,并于寒食节有关。但《史记》没有介子推被烧死的记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仅有简要数语:“(介子推)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史记·晋世家》记载:“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绵山)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按这些正史记载,大概晋文公并没有放火绕山,所以介子推也没有被绕死,介子推一直在绵山隐居不出,有绵山周围的田地供其终老。山西的“绵山”改称为“介山”却是事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足下”一词的来历  足下  足下词条  来历  来历词条  
综合

 素描怎样画雪?素描画雪的方法

操作方法01:其实用素描画雪并不是很难,只需要先用铅笔在白纸上轻轻地画上素描线,然后把有雪的位置用橡皮擦擦去素描线。02:方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先用铅笔在纸上画...(展开)

综合

 三轮车幼儿简笔画

画三轮车幼儿简笔画,用图形来画,特别简单,下面就来画三轮车。操作方法01:先用彩笔在纸上画两个椭圆形,表示车把的塑料套。02:在两个椭圆形之间画两条弧线,表示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