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工业维修:变革之际,大浪淘沙

  拷问传统维修体制

  尽管“中国制造”早已遍及全球,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工业企业依然采用自给自足式设备维修方式——维修需求以工厂内部保障为主,以超出日常维修工作量所需2倍以上的维修人员,来满足突发性抢修需要和每年一到两次的大修与检修需要;维修装备工器具、零配件几乎全部由工厂自行配置齐全,包括一些诸如激光对中仪、工控仪表类检测仪、车铣刨磨钻机床等维修工作必备但利用率很低的先进、高价格设备和长周期贵重零备件。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自给自足式的设备维修方式为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保障,排除了企业家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拼规模、抢市场、壮大体量上。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工业生产制造业长期以来所依靠的经济快速增长、市场消费刚需的增长条件已经改变,靠速度、规模、数量、低成本等要素禀赋的时代已经结束。通过提高产能和抢占市场实现“做大”目标,已经不再是解决一切的良方,企业大而不强、增收不增利、高库存、高成本的弊病已经呈现。

       “量”的时代结束,“质”的时代到来。成本难降、效率低下的自给自足式设备维修方式已不适合新形势下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重新进行维修定位

  事实上,经过长期的市场历练后,等待中国工业企业的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现在开始,中国工业进入了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从粗放式到精细化,从利益导向到效率导向,从生产制造大国到生产制造强国——我国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强化内部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成本增利润,弱枝强干,树立核心竞争力,成为工业企业必然且唯一的选择。

       传统的自给自足为主的维修保障方式在新形势下凸显出了明显的三个不适应:

       1.与企业追求的效率提升不适应。维修人员少,不能满足设备保障中的抢修和检修需要,维修人员多,维修工作效率就低。维修工作效率低下是以内部维修保障方式为主企业不可避免的弊端。

       2.与企业强调的降本增效不适应。大量利用率很低的维修装备设施投资、大量库存零备件的资本占用、大批维修人员的薪资成本……这些都是传统自给自足为主维修方式所必须的。

       3.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不适应。设备维修是生产制造的基础保障,是工业企业的共性需求,而不是某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弱枝强干,把有限的资源和人力投放在核心竞争力塑造上,是当前工业企业的明智选择。

  探寻维修变革之门

  中国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本土优势、资源优势不断转化,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其中,企业维修体制创新、装备保障产业链整合以及维修保障的快速反应实现,是配套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

  尽管不同行业或有差异,总体上工业维修费用约占在我国工业企业总成本的5%左右,资金占用比例更大些。由于效益贡献、费用占比都较低,设备维修工业企业中不会受到重视有着先天而充足的理由。但工业维修不是大众认知的简单维修和更换备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科学依据和先进技术方法之上,随着装备先进程度的不断提升,设备管理、维护和修理对现代化生产制造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出来,并且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放眼整个工业领域,我国工业维修产业年产值约在7-10万亿人民币之间。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国工业维修正在从原始落后走向与世界同步。与此同时,客观需求也向着多层次、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即时化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荡与剧烈竞争,给中国工业维修带来了新的成长机会,同时也为中国维修服务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但中国工业维修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滞后的原因,不是技术因素——我国的工业维修技术已基本与国外先进国家平齐,更多的是还是来自意识领域和管理创新:可以这样说,中国不缺乏工业维修从业者,而缺乏勇于打破传统思维、敢于创新实践的行业领导者;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现代工业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

       那么,这套适合中国工业企业的、行之有效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应具备哪些特点呢?老李初步总结如下:

    (1)技术上,能满足自动化、智能化现代装备的运维需求;

    (2)效率上,能够提供及时到位、快速修复的维修作业;

    (3)效益上,能为工业企业大幅降低维修费用和资金占用;

    (4)服务上,可通过深度专业化维修以确保服务可靠性;

    (5)模式上,可为工业企业输送所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具体如何实现?主要通过工业维修产业化,即维修社会化协作与维修资源整合优化,化零为整,聚沙成塔,把零散分布工业企业和社会上的维修资源聚拢到一起,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和自由组合,最终形成由各专业化服务要素构成的开放的综合性维修服务主体。——我称之为“协同装备保障方式”。

       工业维修社会化变革,全国区域维修协作,专业人才团队建设,是实现协同装备保障方式的基础和雏形。

       不可否认,工业维修仍处于工业产业的底层和低端,中国的维修服务产业极不成熟,社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工业维修服务产业的发展,必然经历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技能维修人才将在广阔天地肆意遨游,业内创新创业型人才将成为新一代的企业家,专家顾问团队将成为工厂和维修公司的技术保障,工厂内部只会保有极少量的设备人员,各地区、各行业将爆发出一大批的头部维修服务企业甚至独角兽公司,设备终身售后维保成为标配……

        这一切变化,我们将会在最近5年内亲眼见证。中国的工业维修社会化变革,已经到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工业维修:变革之际,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词条  变革  变革词条  之际  之际词条  维修  维修词条  工业  工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