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之所以没有钱,是对财富有这三个误解

不久前,一篇题为《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的文章迅速走红。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身患绝症后,被网易“暴力裁员”的整个过程。

事实上,类似个案近年来屡见不鲜。无论是某公司35岁裁员潮,还是某某公司42岁员工26楼办公室纵身跃下,都揭示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大量拿着高薪的中产们,在剥去了光鲜亮丽的外衣之后,也许只是一群“穷忙族”。

如果现在就失业,在保持现有生活水准的前提下,你账户里的存款还能支撑多久?

即使月入数万,每个月刨去房贷,车贷,教育,医疗、日常开销之后,还能剩下多少?

你敢生病吗?你敢裸辞吗?世界那么大,你敢出去看看吗?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你都有着相同的答案,那就真有些“钱途”堪忧了。

对于财富,我们常常会憧憬:

“如果有钱了,我要买架私人飞机,买架游艇,到处环游世界!”

“设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

而另一方面,月入数万的中产家庭,为了让娃过个暑假,有时甚至连新衣服也舍不得买~~

为什么收入不低,却成为了“穷忙”一族?

对此,巴菲特就曾说过:“一生能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的赚钱能力,而取决于你驾驭金钱的能力。”

进一步来说,你之所以没有钱,其实是因为你对财富有这么三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 财务自由

很多人一谈论到财富,动辄便是“财务自由”;事实上,我们缺的并不是对“财务自由”的憧憬,而是对自身财富需求的审慎规划。

财富的需求是分阶段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并且达到最高需求,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达到最高需求。

财富需求可以分为这么四个阶段:

1. 财务保底(Financial Security);

2. 财务蓬勃(Financial Vitality);

3. 财务独立(Financial Independence);

4. 财务自由(Financial Freedom)。

最底层的需求是“财务保底”,也就是维持日常开销所需要的财富值,例如衣食住行这类基本开销,还有子女教育每月固定支出等。如果连维持基本生活的资金都没有,那你的财务状况就非常危险了。经过仔细计算就会发现,这一阶段所需的财富值其实并不是不是很高,通常大多数人都能达到。

第二阶段是“财富蓬勃”;即刨除日常开销以外,你的财富值还可以满足其他方面的小需求,比如:朋友间的互动和应酬,看几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话剧,学一门外语等。这些开销加上财务保底的数字,就是“财务蓬勃”应该达到的数字。

到了“财务独立”这个第三阶段,你的财富值就更为宽裕了,除了满足前两个阶段的需求外,还有能力满足一些大的需求,比如可以承担跨国旅行的费用,换一辆心仪已久的车等。如果把这些需求和数字都列出来,你会发现,这一阶段也并非遥不可及。

最后第四阶段才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财务自由”。它的定义是你所拥有的财富已经可以让你或你的家庭一辈子生活无忧了。在这个阶段,你可以买几乎所有你想要的物质化产品,比如私人飞机、游艇、豪华别墅等。当然,要达到这一阶段是有难度的。

需要强调的是,空谈“财务自由”的人往往对“钱”没有明确概念。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有多少钱才行,总是觉得钱是赚不完的,也是永远不够花的;而另一方面,他们也通常不会设立阶段性目标,缺乏详细规划,因此就容易长期处于不满足状态之中。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有钱人都很焦虑,而且越来越焦虑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个误解 没有完善的对钱的“思维故事”

我们常常绞尽脑汁去想“怎样可以赚更多钱“,然后也会想“赚了钱之后怎样管理财富”。但对钱的“思维故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考虑过。

美国顶尖理财师,“十亿富翁的专门投资人”布拉德(Brad)就说:看待金钱的态度决定了你能拥有多少财富。也就是说,你对钱的“思维故事”,决定了你会不会有钱。

以下这些对钱的“思维故事”会导致你始终富不起来:

1、有钱就存起来

这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财观了!钱放在银行里总是没有错的。很多人潜意识里对钱的态度即是如此。然而我们现在也知道了,钱存在银行是跑不赢通货膨胀的,最终只能越存越穷。

2、赚钱就是为了花钱

钱如果不花出去就好像不真正属于自己,这也是很常见的一个“思维故事”。所以,当这部分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以后,便会起劲地消费。钱从左手进来很快便从右手出去,始终没有余粮。

3、冒进投资

还有一些人对钱具有一定的赌徒心态,在投资过程中如果亏了一笔,就会想要冒更大的风险把亏掉的钱尽快赚回来,但往往这样一来输得就更多。

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不应该拥有这么多钱,所以当他们在做一些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冒一些不应该的风险,即使输掉了也不会很介意。

因此,想要真正积累财富,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对于钱的“思维故事”是怎样的,找出其中的误区,然后改写并且完善它。

第三个误解 有钱就会快乐

经常会有人说:要是不再为钱发愁,那我这辈子就会过得很快乐了。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再有钱的人也会为钱发愁。说到底,这是人对于金钱的心态问题,和你拥有多少财富值并没有任何关系。

就算世界级大富豪,他也会每天担心钱的问题。与此相反,有的人账户里可能只有几万元存款,却可以过得很适意。为什么?因为他的需求不高,除了日常开销以外,满足旅游或个人爱好并不需要太多钱,如果再加上他从事的工作又是自己喜欢的,有目标有激情,你说他的生活质量会比赚一亿美元的人差吗?

因此,有钱固然很好,但要想清楚: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 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基本需求?

- 为了自己的乐趣和喜好?

- 让自己有真正的自由来做想做的事情?

只有把以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你才会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反之,那就有可能一辈子成为金钱的奴隶。

内外兼修 你才会越来越富

外在层面,你需要做到的是:结合自身情况对每一阶段的财富需求做出合理计算。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得出财务保底、财务蓬勃和财务独立三个阶段的财富值。为什么呢?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达到财务独立阶段,就已经可以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了,并没有达到最高需求的必要;而且,最终能达到财务自由的,也只有极少数人。

内在层面,是需要完善对钱的“思维故事”,以及调整好自己对未来财富的心态。

也许有人会说:“按我的情况,达到前三个阶段也需要赚很多钱。”这没有问题,因为你至少想清楚了自己的需求,也明白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让自己快乐。

要不然的话,我们又会碰到另外一种对待财富的心态,那就是--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不会令自己快乐。

因为你很容易会把目标想成——有了游艇以后想要更大的游艇,有了私人飞机之后想要更好的私人飞机。这就和四个需求阶段没有关联了,你追求的是一种“炫耀式消费”或“攀比式炫富”所带来的内心满足。

说到底,你会不会有钱?其实和自己的心态有着紧密关联。详尽地计算你在每个财富需求阶段所需要的数字,完善自己对钱的“思维故事”,以及调整好自己对未来财富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再设立财富目标,那才能一步步成为富有的人!

黄征宇

著名跨国金融投资专家、宇沃资本美国董事长、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美国白宫学者、亚洲协会21世纪青年领袖、考夫曼基金会学者、萨尔兹堡全球论坛学者、《征途美国》、《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及《思维故事:掌控人生剧本》作者、英特尔前董事总经理。

10岁随家庭从上海移民至美国,在斯坦福大学的四年半时间里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还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拥有特别的东西方经历,对中美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也对华人融入美国社会、职场、学校的种种挑战了如指掌,他一直致力推动资本、商业、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融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误解  误解词条  富有  富有词条  之所以  之所以词条  三个  三个词条  没有  没有词条  
经济

 别闹了,你们打不过特斯拉

全球汽车销量下跌、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下跌……似乎汽车市场已经走到了“阶段性顶点”,紧随而来的会是“The winter is coming”(凛冬将至)。北美时...(展开)